何炳松个人的期盼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丨莫泊桑的一生

编辑丨莫泊桑的一生

民国二年(1913 年)何炳松拜别亲友,来到美国西海岸,海外异国求学之旅正式开始。他曾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本硕皆为政治学专业,但曾辅修历史学、语言学专业。

他踊跃参与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多篇文章被刊登于《留美学生年报》《留美学生季报》,还担任过威斯康辛大学中国学生会副会长一职。四年丰富的海外留学生活,极大地增长了他的阅历,拓宽了他的眼界,也为他今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形成打下了夯实基础。

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正在熊熊燃烧,面对弱肉强食的现实处境,何炳松思考问题也变得更加全面、深刻。

虽身处异国,但何炳松的心时刻与祖国人民连在一起。民国四年(1915 年)春季,《留美学生季报》第一号上发表了何炳松的随笔《课余杂录》,他深切地感叹道:“租借地一日不归还,吾国国耻,终一日不能洗尽。” 他主张,发奋图强是避免任人宰割的最好办法。

1912 年,美国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哈威·鲁滨逊(1863-1936)出版了,该派也被称为鲁滨逊新史学派。鲁滨逊提倡新史学,历史分析应用综合的研究方法,拓宽除政治外的历史研究领域,容纳经济、文化、宗教等范围。

何炳松认可并接受了新史学思想,也奠定了日后研究史学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先后接受多所著名高校的熏陶,国外学制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何炳松从小受传统教育长大,以优异成绩公费留学让他亲眼看到外面世界的宽阔,深觉改变目前国内落后教育的急迫性。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国内各方面体制尚未成熟,尤其是教育领域,学校建设和学制改革仍处于摸索前行阶段,而此时的西方国家教育发展水平远比国内要高。作为我国公派留学生的一员,毕业后,何炳松婉绝了国外导师的邀请,毫不犹豫踏上了他的回国之路。

归国后,他积极运用求学所得,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一边总结经验,立志推动教育进步发展。何炳松指出:“在现在的世界,我们倘使只去提倡国学与民族恐怕是不够的。我们倘使真抱救国救民的宏愿,恐怕非从努力介绍西洋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入手不可。”

既没有因为传统教育而固步自封,也没有因为留学而全盘西化,而是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点,借鉴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经验,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1924 年,何炳松入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28 年初任副所长,次年任所长。1935 年 7 月赴任暨南大学,何炳松总计在商务印书馆工作 11 年。

编辑出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何炳松担任所长后,对此更加重视,成立了中小学教科书委员会,且亲自担任主任委员,这为他编写出版教科书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先前几次编写教科书的经验在此时派上用场,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何炳松出版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上下两册)。

何炳松认为“凡是叙述本国民族和文化发展的经过,叫做本国史。叙述本国以外世界其他各民族和文化发展的情形,叫做外国史” 。尽管概念写的很明白,但具体到研究对象及范围,他认为中外史的界限极难绝对划清。

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外国的文化存在错综复杂、不可简单割裂的关系。如中国西汉王朝时对外交往极其丰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商人的往来,中国在这一时期与西亚、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那么在讲述外国史的时候就应提及。因此,划分中外史的界限“不应仅以地理上的区域为标准,而应以民族和文化的源流为标准” 。

这一标准体现了何炳松全局性的眼光。从《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出,本书共十五编,分上下两册。其上册由 8 编 32 章 61 节组成,其 8 编分别有:欧洲的宗教革命和战争、中古欧洲的生活和世界形势的转变、欧洲的混乱和亚洲北方民族的兴起、亚欧北方蛮族的南下和东方文化的发皇、印度佛教的广播和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帝国的兴起和亚欧争雄的继续、欧洲文化的发轫和亚欧争雄的开始、世界人类文化的起源;

下册由 6 编 25 章 99 节组成,其 6 编分别为:现代世界的困难、国际的竞争和世界大战、世界帝国的造成和帝国主义的发展、世界民族运动的猛进和实业革命的产生、法国的革命和拿破仑、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

合计共909 页,约 40 万字。具体内容见表 2-1。以“编”、“章”、“节”顺序进行编目。如:下册第一编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第一章英国国王和国会的争权下分为斯丢亚特朝和君权神授的原理、共和时代的英国、复辟和革命三节内容该书按照时间顺序从“世界人类文化的起源”开始叙述,直至“现代世界的困难”,期间发生的人和事有机杂糅,教材内容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史实娓娓道来。

在全书的内容排列中,后面不会重复前面已讲过的内容。因此,相比之下,它具有线索清晰、时间概念明了、逻辑性严密等特点,更有利于呈现历史不断向前演化的脉络,演绎了不断走向近代化的趋向。

通读《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首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序,这是何炳松先生的内心自白,阐明他在编写这套教科书时遇到的问题及坚持的原则。继续阅读教科书全文,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剖析。

在序言中何炳松首先提出编写历史课本的困难问题之一——“历史的材料实在太多,历史的范围亦实在太广”。 材料过多会造成简单堆砌材料之感,因而必须要对材料进行选择;范围太广也需加以限制,如果选择没有一定的标准,那么就会受到个人的影响极大,出现偏向某一方面,出现偏而不全的情况。材料过多或是范围太广编辑出来的历史教科书都是有瑕疵的。其次是困难之二——课本内容的详略。

“现在普通往往以为所谓详就是无所不包,所谓略就是撮其大要”。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事实上的两极分化,追求详尽就会做堆砌的功夫,追求简略多流于形式,加重阅读负担。要解决以上的问题,他提出新标准——“综合研究”。

除此之外,还需做到“言皆有物、纲举目张”。何炳松所编写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内容上广含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及战争史等,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教科书。以叙述“文化社会生活的内容为例,在上册中,第一编有“亚洲美洲的古文化”、“埃及文化的起源”、等;

第二编有“希腊文化的广播”、“希腊文化的发轫”、“希腊文化的发展”、“希腊文化的黄金时代”、“爱琴海文化”等;第三编有“罗马的起源”、“罗马帝国的文化”等;第四编有“印度佛教的广播”、“波斯的中兴和摩尼教的创立”、“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基督教的胜利”等;

第五编有“欧洲文化的元素”、“日本文化的起源”、“基督教教会的起源”、“清修制度和传道的事业”、“穆罕默德和回教的教义”、“回教的文化”等;第六编有“欧洲政教冲突的开始”、“突厥民族的再起和回教的广传”等;

第七编有“欧洲各国语言的起源”、“中古时代欧洲人的生活”、“西欧文学和义侠精神”、“中古欧洲的大学和学科”、“中古欧洲的学术”、“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现代科学发明的开端”等;

第八编有“瑞士的宗教革命”、“基督教会的腐化”、“日耳曼的宗教革命”、“法国的宗教的战争”、“英国的宗教革命”、“旧教的改良和耶稣教会”等章节。总言之,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全书拥有不小的分量和篇幅。何炳松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在讲述“埃及文化的起源”时是这样着笔的:“埃及为西洋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地势很是奇特。

他的位置在非洲东北部撒哈拉(Sahara)沙漠东端的尼罗河(Nile)上。北方从河口的三角洲,沿河而南到第一滩为止,约长七百五十里。河谷大概广二十五里到三十里;此外就是峻峭的石崖。沿河两岸,自河边到石崖的中间各有一条狭长的沃地宜于耕种。

埃及差不多终年无雨,所以农民的水利,全靠尼罗河的灌溉。但是尼罗河上流的雨量却很丰富,所以尼罗河口一带地方每年总要泛滥一次,水面比平日高出二十五尺到三十尺。

水退以后,两岸的农田上留下一层新鲜肥沃的薄泥。自古以来埃及人每趁水涨时积蓄河水,以备水退时灌溉农田之用。”开篇第一句点出埃及为西洋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地势奇特,再从尼罗河与气候点明明的产生。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埃及尼罗河于埃及文化的起源是至关重要的,这为下一步学习文字和文具的发明和阳历的起源金属时代的开端奠定基础,同时也更明白的知晓为何称“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一说。为解决第一个历史材料多且范围广的问题,何炳松主张应对材料有所选择。

《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在谈及“西洋高等文化的曙光”时是这样落笔的:“埃及的历史在西洋史上亦可算是很长的一章。自从美尼斯立国起到亚历山大(Alexander)征服埃及并于公元前三三二年在尼罗河口建设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止,前后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朝代的兴亡和埃及人征服西部亚洲的经过,我们可以不去叙述他。

我们现在只把埃及对于欧洲文化上的各种大贡献简单的叙述一下。” 在这一节的叙述中,由于篇幅和主题所限,未谈及埃及朝代兴亡和征服西亚的过程,但在第五编“亚欧北方蛮族的南下和东方文化的皇”中又娓娓道来,分清章节详略,叙述与否关键在于主题。

[1]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申晓云.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鲁滨逊   尼罗河   西洋   埃及   欧洲   高级中学   教科书   起源   文化   世界   何炳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