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汉邮传制度

邮政通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邮传制度已经开始建立起来。西周时期,邮传系统已具有相当规模,发展水平也已较高。而在秦汉时期,邮传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秦汉邮传机构名称辨析

邮和置都是邮政机构,但二者的区别是邮主要负责邮件的处理和传递,而置则是供邮车和邮员休息和存放邮件的地方。置与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邮局和置所负责的具体事务是不同的。

其次是传、驿与置。传和驿都是快递和运输机构,而置则是为这些机构提供补给和住宿的场所。

传和驿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传主要负责长途快递的传递,而驿则主要负责官方文书和驻军的通信。置在传和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亭则是指为邮政和快递提供临时休息和存放场所的机构。与之相比,亭的规模较小,主要服务于较小的邮政和快递网络。然而,在亭的具体功能和规模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最后是厩置。厩指的是供邮车和快递马匹休息和补给的场所,而置则是为这些机构提供存储和住宿的场所。厩置的具体功能和关系也是存在争议的问题。

秦汉邮站里程设置的规定

1、边郡的邮程设置

在边郡地区,邮程设置相对较长,因为需要考虑到边疆地区通信不便的情况。边郡的邮程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边防邮,主要是指边疆地区的邮政,覆盖范围较广,邮程长达数千里;第二级为边亭邮,主要是指边境的要地或者要冲地区的邮政,邮程在数百里左右;第三级为察邮,主要是指察觉敌情的通讯站,邮程相对较短。

在边郡地区,邮程的设置还需要考虑到邮路安全问题。因此,边郡邮路的设施和管理也相对较为严格。

比如,在边疆地区设有驿站,以便官兵的通讯;同时也有特别的巡逻队来保护邮路的安全,以确保邮件的安全送达。

2、内地的邮程设置

内地地区的邮程设置相对较短,但是也因地理位置和通讯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内地地区,邮程设置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远里,主要是指远距离的通讯;第二级为中里,主要是指中距离的通讯;第三级为近里,主要是指近距离的通讯。

在内地地区,邮路的设施和管理相对简单。邮站和驿站的设立比较频繁,以方便邮件的收发和传递。同时,邮政管理部门也会派遣专人管理邮路,确保邮件能够安全传递。

秦汉时期的邮传工具与传递方式

1、邮传工具

秦汉时期的邮传工具主要有马、船、车、舟等。其中马是最为常用的邮传工具,其选用以速度和耐力为首要条件,邮驿每隔十多里就设有换马站,以保证马匹的精力充沛。

船和舟是在水路上进行邮传的工具,邮船主要负责运送国家信件和皇帝谕旨,而邮舟则主要负责运送普通信件。

车则主要用于陆路邮传,邮车每日往返于郡守所和各县城之间,负责邮件的收发和传递。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邮传工具——鸽子传书,它的优势在于速度较快,传递距离短。

2、传递方式

秦汉时期的邮书传递方式主要有“相传”、“直传”和“傅传”三种方式。

“相传”是指邮书经过多人转递的方式,传递速度较慢,但能够保证邮件的安全性。直传则是由专人负责直接送达收件人手中,速度较快,但安全性相对较低。

傅传则是利用傅子系统进行邮件传递,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传递,但由于傅子系统需要有熟练的操作人员,传递的效率和安全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秦汉时期还存在一种特殊的邮件传递方式——黄河快车。黄河快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快速传递邮件的方式,邮局将信件放入特制的铁质球中,然后将球投入黄河水中,由水流带动球向下游传递,最终达到收件人手中。

传车种类与乘传人身份

1、传车种类

在秦汉时期,邮传系统中主要使用了三种传车:快车、慢车和特快车。快车主要负责传递急件,速度较快,适合短距离传递;慢车则主要负责长途邮传,速度较慢,但能够运载大量邮件;特快车则是一种速度更快、装载更少的传车,主要用于贵重物品的传递。

不同的传车有着不同的规定和管理制度。例如,快车一般要求在传递途中不得停留,以保证传递效率;慢车则需要定期停靠邮站,以保证邮件的安全和及时传递。

2、乘传人身份

邮传制度的运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乘传人。根据身份和职责不同,乘传人可以分为驿丞、传吏、夫差、车夫等多种类型。

驿丞是邮传机构中的重要官员,负责管理邮传机构的运营和维护秩序。传吏则是负责传递邮件的官员,具有一定的传递技能和经验。夫差和车夫则是负责驾驶传车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驾驶技能和经验,以确保邮件的安全传递和及时到达。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的乘传人,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职责人员,例如负责传递特定种类邮件的官员,或负责传递军事情报的特殊人员等。

秦汉邮传中的通行凭证

1、符与传

符与传是秦汉邮传中最常见的通行凭证,相当于现代快递中的运单和收据。符是指包裹上贴的标志,上面有收发人的姓名、地址、邮递员的姓名、邮路、邮里等信息。

传则是指收件人得到邮件后签署的收据,上面有交付日期、收件人姓名、地址等信息。通过符与传的配对,邮局可以确认邮件的流转路径和交付情况。

2、节

节是指邮件的包装材料,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快递中的包裹。在秦汉时期,邮件通常被包裹在牛皮纸或者帛书中,用绳索或者布条进行绑扎封口。邮局会在封口处盖上“邮戳”,以确保邮件的安全。

3、致与致籍

致与致籍是秦汉邮传中的一种证明身份的凭证。致是指发件人在邮件中写明收件人姓名、地址等信息,并亲笔签名。致籍则是指由官员签发的证明书,用于确认收件人的身份和地址。在邮政发展的早期,收件人的地址通常比较模糊,因此致籍是必不可少的证明凭证。

4、过所

过所是指在邮递过程中需要经过的驿站或者关卡。邮局会在邮件上盖上“过所”戳记,以便确认邮件的路线和到达时间。

在秦汉时期,由于交通不便,过所的数量比较多,邮件需要经过多个过所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邮递员需要掌握地理位置和路线,以便顺利完成邮件的传递。

秦汉邮传制度的人事管理

秦汉邮传制度的人事管理是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在秦汉时期,邮传机构的人事管理分为中央机构、郡级地方政府、县级政府、邮置和邮亭五个层次。

中央机构的人事管理主要由尚书郎、列车令、列车令史等官员负责。这些官员主要负责制定、管理和监督国家邮政,以及协调各级邮传机构的运作。他们需要有扎实的政治和管理经验,同时也需要精通邮政运营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郡级地方政府层面,邮传机构的人事管理主要由太守、郡守等官员负责。他们需要负责管理本地区的邮政运营和管理,并协调各级邮传机构的工作。

在县级政府层面,邮传机构的人事管理主要由县令等官员负责。他们需要负责管理本县的邮政运营和管理,并协调各级邮传机构的工作。与郡级官员相似,他们也需要有足够的政治威信和管理经验,以确保邮政运营的高效和顺畅。

秦汉邮传经费管理

1、传食的来源与开支

邮站官吏和邮差的日常食宿,是邮传制度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传食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农民捐献的粮食、官员自行筹集的食材等。而在传食的开支方面,主要包括粮食、调料、燃料、餐具等费用。

2、马、牛的来源与饲养

在秦汉邮传制度中,马、牛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其饲养也是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的。马、牛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统购、民间捐赠等渠道。马、牛的饲养开支则包括饲料、马厩、马匹护理等费用。

3、传车、传舍、传厨等资产和道路桥梁等设施的保护、维修

邮传制度中,传车、传舍、传厨等资产和道路桥梁等设施的保护和维修,也是必不可少的经费开支。这些资产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统购、民间捐赠等渠道。而这些资产的维修开支,则包括维修工资、修建材料、维修设备等费用。

4、邮站官吏、邮卒的俸养开支

秦汉邮传制度中,邮站官吏和邮差的俸养开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官员的俸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税收、民间捐赠等渠道。邮卒的俸禄来源则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这些开支包括官员的工资、补贴、保险、医疗等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秦汉   邮路   制度   收件人   开支   官员   邮政   时期   邮件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