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病逝后,朝臣为谥号伤透脑筋,连上四个,都被慈禧否决

光绪十一年,也即公元1885年的9月5日,晚清的擎天白玉柱左宗棠溘然长逝。本就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显得愈发阴霾,然斯人已逝,活人还活着呢。列位臣工便想着给左大人取个配得上其一生功绩的谥号,未曾想连定下的四个谥号,竟都被太后慈禧一言否决了!

山河日下,挽天倾出

我们常用1840年这个年份,来承载晚清这艘破旧巨轮的沉没之始。然而泱泱大国的衰颓迹象,或许要追溯到清时乾隆时期了,正是所谓的盛世之下潜藏着乱世的阴影。

乾隆喜爱西方的新奇玩意儿,却又贬之为奇淫技巧,而当启蒙了的西方,遇上大清皇帝要求的跪礼,一场夹杂着失落与愤怒的风暴便开始酝酿,最终在利益的驱使下演变为血腥的侵略和掠夺。

嘉庆帝便是乾隆皇帝之后的大清统治者,左宗棠便出生于嘉庆十七年的十月初七。左宗棠天资聪颖、敏而好学,然早年丧母又丧父,生涯颇为坎坷。后来遇到诸多伯乐,进入长沙南书院读书,未曾想却屡试不第,这样的境遇非但没有击垮左宗棠,或者让他生出唐末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愤恨,反而促使他继续钻研学问,为之后经世致用之名臣打下了厚厚的根基。

在前半生韬光养晦的时刻,左宗棠遇到了当时的云贵总督林则徐。也许是命运相似的人注定相互吸引,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林则徐赞左宗棠为“绝世奇才”,对这一颗蒙尘明珠未来的大放光明包含期许。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湘上农人左宗棠才终于走上了历史为他布置的舞台。从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在长沙抵御气势汹汹的太平天国军团开始,左宗棠一生转战湖南、湘阴、闽浙、陕甘、新疆、两广……最终抱憾病逝福州。

闽浙时期,左宗棠打造福州船政,为笨重狼狈的清王朝觅得生机。新疆时期,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打击了英俄意图借新疆为跳板吞食清王朝的气势,宣扬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伊犁之战,左宗棠抬棺西征,尽显晚清“主战派”的强悍风采。

出仕期间,左宗棠注重民生,提出“荒政”主张;兴办新式洋务,发展新式军工;建立新式学堂,同时助力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可谓是俯仰无愧于“朝廷”和芸芸百姓。

大厦之崩,谥号争论

当73岁的左宗棠,在任上病逝福州的消息传入北京城,无论是曾经的政敌,还是被左宗棠强压下揽权之心的慈禧太后,一时都心中一阵空落。有些人就是这样,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他的同伴,都无法否认他所绽放的耀眼光辉。

文人武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求的便是一个生前身后名。极端者,便是“大丈夫生不得五鼎食,死亦当五鼎烹”!对于清王朝的列位臣工而言,给左公一个合适的谥号,为他这一生求一个“盖棺定论”,既是表示清廷对他的哀恸和嘉许,其中也不乏渴望名垂青史的情感转移。

谥号之事,一般武将曰“武”,文臣曰“文”。谥号以“文”或“武”两个单字为最,但这种名望重于泰山,必须慎之又慎。

排在文武之后的谥号,文臣是“文正”,武将则是忠武、武穆等。

有关谥号的排序和分列,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多有变化,但不变的是两个字——合宜。

比如“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于少保,他的谥号先是“肃愍”,后是“忠肃”,我们这里只看前者。何为“肃愍”?

肃: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能执妇道曰肃;好德不怠曰肃;貌敬行祗曰肃;刚德克服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礼曰肃;貌恭心敬曰肃。

愍:在国逢难曰愍,佐国逢难曰愍。这样的谥号比起后来换民为忠的谥号,虽然没有那么光大伟正,但这才是真正客观的论述了于少保的丰功伟绩。

一如于少保,左公的谥号也需要慎之又慎。与汉唐时期文武并不泾渭分明的情形不同,当时的官宦需要“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而在清王朝时期,本已到了文臣就是文臣,武将就是武将的情形。

然而国家内忧外患之下,还是涌现了左宗棠这样文武兼备的救世能臣,对于这样的人,谥号稍有偏颇,便是对他功绩的抹黑!

诸位大臣思来想去,先是否定了“武”字号的谥号,这当然不是否定左宗棠在武功上的丰功伟绩,毕竟左公收复旧地,守卫疆土,这样的功绩多数当时的专职武将都不能相提并论。

但若用“武”,却也不能涵盖到左宗棠在文治上的诸多建树。所以一番衡量之下,大臣们决定给左公先定下一个“文”字为谥号,最起码在谥号中,“文”的含义要比“武”丰富得多。定下一个字后,再加上一个好谥,这一切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最终谥号“文忠”,再加上另外三个都带有“忠”字的拟定谥号被呈上了慈禧太后的案头,然而却很快被她否决了。

慈禧太后的理由是这个“忠”字不行,就像是于谦的“忠肃”一样不足以褒扬左公的文治武功。

无论慈禧太后的为人到底如何,给左公定谥号的要求还是多了一个,要比“忠”更“合宜”!

谥号“文襄”

列位臣工被否后面面相觑,最终向慈禧太后举荐了咸丰时候的举人许庚身,其人学识渊博,深谙于王朝的风土人情,自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许庚身被举荐后也是当仁不让,提出以“文襄”作为左宗棠的谥号。

“文”是先前已经定下,重点是后面的“襄”字。谥号中“因事有功曰襄”,于左公再合适不过。而“文襄”合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宋襄公,这两位也是雄主,使得这两字流传后世,成为治世能臣的极高赞誉。

谥号“文襄”,给左公的一生功绩盖棺定论。他是经世致用之能臣,只可惜生不逢时,挡不住滔滔大势,但他为华夏民族所做的一切不可磨灭。

历史会记得,我们会记得。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谥号   太平天国   乾隆   经世致用   朝臣   晚清   福州   武将   新疆   功绩   慈禧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