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台山:五百神龙潜修之地-“秘魔岩”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举世闻名。相传,位于繁峙县秘密岩是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潜修之所。

关于五百神龙潜修在秘魔岩的故事,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当时,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季酷暑难当,人们无法耕种,生活苦不堪言。在此传法的文殊菩萨慈悲,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变成一个老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化缘”。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名曰清凉石。未等近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到龙王,说明来意,欲借清凉石。

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异常清凉。青龙每天工作回来,大汗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是来求援的。龙王转念一想,“歇龙石”估计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怎么也无法运走,于是便口头答应了。不料想,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巨石立刻变成了弹丸大小。文殊将“弹丸”塞进袖筒,施礼告别龙王,飘然而去。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值炎炎夏日,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不生。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妥当,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话说这老龙王有五个儿子,其中以老五的性格暴躁、面容乌黑,人称黑脸五爷。这天,青龙播布降雨回来后又累又热,想在歇凉石上歇一歇,发现“歇龙石”不见了,闻得被文殊菩萨带去了五峰山,老五和四位龙哥怒气冲天,发誓要讨回“歇龙石”。几位龙子一路追至五峰山,却四处寻不到文殊菩萨。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座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今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文殊菩萨告诉小龙王,“歇龙石”在繁峙县境内的“秘魔岩”——即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子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光照裂缝。文殊菩萨让小龙王们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

传说不同的朝拜者到此所见境界不一样,善人见到的是佛菩萨;恶人则见不到欢乐胜景,可谓万人万境万景。因此,民间有云“朝五台山,若不朝拜秘魔岩,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人们为感激“五爷”为五台山造福,后世为建了五爷庙,也叫万佛阁。又传五爷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为他爱听戏,故被称为“写戏文殊”,后人专修了“五爷庙戏楼”。每到五爷生日这一天,人们都会为他点一台戏,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传说言,“五爷”原本是黑脸,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后来化身五龙王,所以黑脸“五爷”就变成了现在的金脸。所以,“五爷”是广济龙王菩萨。

秘魔岩地处繁峙县岩头乡东北侧维屏山中,距岩头乡政府约三公里左右。驱车抵达岩头村,至村东清溪桥,沿沟攀行,右有千仞悬崖,环山为带;左为峻峭山峰,松柏冠顶,是繁峙县著名的十景之一“岩山叠翠”。东行约2000米至秘密寺。寺院坐东面西,三面环山,清净优雅,历代名僧大德多于此藏修,最早是北齐比丘尼法秘创建,唐代高僧木叉和尚曾辟为禅宗道场。


从寺后步行北上,拨荆棘,攀曲径,约千米,至中庵。有二层小楼傍崖而建,内雕摩崖弥陀接引石像,清静庄严,金碧辉煌,并竖有近代名僧印光大师撰文刻石。从中庵东行不久,巨崖壁立,中有一罅,即为龙洞,是小龙苦心修持之所,供游人朝拜。《清凉山志》曰:龙洞,在秘魔岩,祷则龙现,见者非一。游人观五台圣境,必朝龙洞,或见佛神仙人,或见山川岩山,或见花草树木,或见鸟兽鱼龙,机缘不一,见者各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神龙   繁峙   弹丸   文殊   黑脸   龙洞   龙王   青龙   菩萨   清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