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院士卢鹤绂,土匪和红卫兵都能处,临终遗憾:爱因斯坦错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41年秋,抗日战争的号角正在祖国大地响起,战争的硝烟也在不断逼近看似平静的香港。

那时离偷袭珍珠港不过数月时间。

就在无数人惶恐时,一个年轻人却毅然决然的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大陆。

只是这个年轻人,却在前往香港机场安检时出了状况,让机场安检人员疑惑了。

只见他穿着臃肿的大衣,跟香港的天气完全格格不入。

一看如此,负责任的安检人员立马拦下了他,将他从里到外搜了个遍,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这大衣中全部都是硬邦邦的物件。

打开一看,满满当当的口袋中,全部放满了英文物理学书籍和研究资料。

这啥情况?

要知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从美国经香港返回大陆的人,要么带着贵重的黄金,要么携带珍贵的日用品和药品。

从未见过有谁将书籍当宝贝随身携带的。

安检员一看如此,好心的说: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

听完这话,小伙子沉默良久,然后拿出了一封中山大学的教授聘书。

聘书一出,安检人员顿时对这个年轻人肃然起敬,立马放行。

因为,一个27岁的教授,一个冒险回国的英才,值得他敬礼。

这人就是号称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

(卢老)

而他的回国之路,曾经被师友调侃的说:从天堂坠入地狱。

卢鹤绂字合夫,1914年6月7日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卢景贵是最早的一批公派赴美留学生,进修机械专业,跟少帅张学良关系非常,母亲崔可言也不得了,是公派去日本留学的民国精英,还是秋瑾的同学,回国之后从事教育工作。

一个机械专家,一个教育精英,有这样的父母,可见卢鹤绂自小学习环境有多好。

事实却也如此,从小的家庭氛围,让天资聪颖的卢鹤绂有了成才的可能,并在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啥?研究万事万物的变化啊。

有了这兴趣,卢鹤绂学业也是顺风顺水,并在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在校期间的卢鹤绂除了勤于学习之外也非常爱国,1935年12月,北平爱国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二九运动”爆发,数千人高呼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保全中国领完整的口号走上街头。

接连数次的示威游行中,都有卢鹤绂的身影。那时的他,任职纠察队员,护送游行队伍,声援古北口前线。

(侵华日军)

卢鹤绂的爱国情怀,在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作为物理系学生的他却明白,自己对于祖国最好的回报应该是学有所成。

于是,就有了另一段留学岁月。

1936年9月,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的卢鹤绂被系主任推荐,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进修物理学,辅修数学,研究方向就是当时的前沿科技原子物理。。

这样的机会,卢鹤绂当然不会放过!

在美国苦读的他,顺利在1939年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一年多后的1941年,卢鹤绂以题为《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的论文,收获了博士学位。

(博士)

完成学业不说,他还收获了爱情,跟妻子吴润辉喜结良缘。

虽然在美国成家了,也有立业的机会,但卢鹤绂却不忘祖国,还没过完蜜月,就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在美国优渥的生活和丰厚的薪水。

1941年11月,他跟妻子一起回国任职国立中山大学本部理学院教授。

这举动,让前往迎接卢鹤绂的中山大学理学院院长康辛元感叹的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是啊,从和平的美国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如果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确实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但卢鹤绂却甘于吃苦,在吃苦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卢老)

而这苦也从家人开始。

话说1942年暑假时,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吴润辉预产期到了,快生了。

而当时学校所在的坪石镇又没有医院。

咋办咧?

卢鹤绂只得带着大肚子的吴润辉先乘小船去火车站,后转火车去湖南县城,然后在转人力车前往县城医院。

一路行程换了三个交通工具,等到上人力车时,吴润辉腹痛难忍。

卢鹤绂一看等不及,跳下车就在后面使劲推,紧赶慢赶,刚进医院没多久,这孩子就生下来了。

孩子出生后,吴润辉产后需要恢复,这就让物理学教授卢鹤绂有了新工作:家务。

每天,他都背着孩子砍柴、做饭、喂鸡、扫地,忙碌完家务和一日三餐后,还要在油灯下备课,课程准备好后他又准时前往一座古庙,给自己教授的大四学生上: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

这画面,今日人估计难以想象,一个核物理专家在做饭、养鸡,操持家务之余还能教授学生,还能保证教学质量。

(授课的卢老)

而这仅仅是开始,因为战争在深入,学校也在迁移。

随着日军的不断进犯,学校也不安全了,无奈的卢鹤绂只得向西走,沿途先后被同样流亡的广西大学和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在广西和贵州任教。

于是,就有了一段故事的出现。

话说1944年卢鹤绂前往贵州的途中,经过了一个叫元宝山的地方。

那时世道不太平,经常有土匪出没打家劫舍,这就让外乡人不敢轻易涉足元宝山。

一看这状况,看似书生的卢鹤绂却胆气十足,拉上一个体育老师,就上山找土匪头子理论。

见到土匪头子后,他一点不怂,而是豪气的说: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说完就将教授聘书交给土匪看。

这话语和教授聘书,让土匪头子感动了,心理寻思的是,自己绝对不能委屈这群读书人的火种啊。

不仅不抢劫他们,还请他们吃饭喝酒,临走时,还特别送了卢鹤绂一行人,每条船一面杏黄三角旗。

这旗帜是土匪之间的通行证,有了这旗帜足以保证卢鹤绂畅行无阻。

(大学教授们)

就这样,卢鹤绂一路跋山涉水,坚持教学工作。

不仅坚持教学,他还时刻紧跟国际动向,但凡能找到最新的学术杂志和研究成果,他都手工抄录下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也是在这段时间(1942年-1944年),由他编撰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此文全面概述了核裂变相关知识和理论,并预言了未来人类大规模利用核能的可能,这篇文章,也被誉为“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文献。

而这只是他生平思考的一二而已!

其实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远不止如此,如果他不回国的话,诺贝尔奖也有他的份。

原因无他,回国不久后,他曾经的两位同事先后凭借跟卢鹤绂一起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收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唯有卢鹤绂,因为中途回国而无缘奖项。

虽然无缘诺贝尔奖,但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遗憾也有欣慰的存在,诺贝尔奖是遗憾,给祖国培养核物理人才就是欣慰。

(授课的卢老)

新中国成立之后,卢鹤绂也有了用武之地

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之后,卢鹤绂从浙大调到了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5年又被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

明面上,他是任职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可暗地里卢鹤绂却接到了一项特殊使命,那就是在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

这“546培训班”非比寻常,是全国科技精英培训班。

班上有90名工程师学生,数百名全国高校优秀大四学生,还有不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甚至包括后来的核基地司令。

这群学生中,就有7名后来的“两弹元勋”,而他们都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有限,弄的不少实验无法进行,也提高了教学难度。

一看如此,卢鹤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研究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方式,尽可能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让学生们尽可能吸收知识,快速成长。

这独有的卢式教学法,让卢老硕果累累。

卢鹤绂也因为教学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在1956年,年仅42岁的年纪,就成了最年轻的一级教授。

1958年持续1年多的培训结束。

许多师生都被分配到各个原子弹实验基地中去工作。

眼见如此,不甘寂寞的卢鹤绂先后跟高教部部长蒋南翔、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写信说: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不居功,不自傲,只求教书育人!

这样的要求,当然容不得拒绝。

1958年,卢鹤绂重回复旦继续教学工作。

到复旦大学后仅仅一年,卢鹤绂就一手建立起了复旦大学“原子能系”,这个被称呼为“物理二系”的神秘学科。

(卢老雕像)

卢鹤绂的工作,就连特殊岁月也没停下过。

特殊年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在那段岁月中,有无数科学家被当作“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批判。

写材料,被殴打,甚至被抄家皆有,无法忍受红卫兵的侮辱含恨而亡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

这风潮也冲击了卢鹤绂的核物理研究所!

父母的出生和背景,让他不成目标都难!

但面对这一切,卢鹤绂却有着跟寻常人不同的豁达和乐观。

工作中的他,跟下属关系处的非常好,从不已年岁长幼论朋友,待人以诚,让他群众基础不错,酷爱京剧的业余爱好,也让他有事没事都会唱两段,博大家一笑。

这待人以诚和自娱自乐,可以归于一个词,就是平和!

平和能起啥作用咧?答案是让对方冷静。

于是,平和的卢鹤绂虽然也被批判,但却不会升级矛盾,反而会用幽默化解矛盾。

比如有一次被批斗时,小将们问他:三面红旗是啥?

这是简单的送分题,整日里在校园广播中都会播放,是个人都知道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可卢鹤绂面对问题却一点不慌,还故意说成“军旗、党旗和国旗”,引得提问人笑了,也让听众笑了,走个过场后,批斗也就在笑声中结束了。

(特殊时代)

人缘好让卢鹤绂少了刁难,学术水平也让卢鹤绂多了安全。

他所研究的关键性技术,是原子弹和氢弹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无数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需要他出力,要是他不能开展工作,影响的可是国防事业。

这重要性,让早年间收获土匪通行令的卢鹤绂,又收获了小将们的别样照顾

当时的小将们害怕卢鹤绂被“武斗”影响,想不开,为了保护他甚至跟着卢鹤绂一起在牛棚同吃同住。

谁曾想一段时间接触下来,却发现这卢教授是个心胸非常豁达的人,完全不需要担心想不开。

(快乐的人)

除了心胸豁达之外,卢鹤绂还懂得配合小将们的工作。

在1970年到1985年间,卢鹤绂留下了大量的科研笔记和日记,这笔记和日记跟寻常人都不一样,因为封口不同,封面上分了“红”和“专”两类。

“红”类笔记,主要用于记录日常生活。

“专”类笔记,主要用于记录专业内容。

用他的说法就是:我是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写日记。这不等于帮助小将们工作吗?

特殊年代结束后,卢鹤绂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科院院士)。

(卢老)

荣誉满身的他,也一直不忘工作。

在1995年81岁高龄时,还跟弟子王世明一起撰写了《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

这篇文章的刊登也有一段故事!

按卢鹤绂说法就是: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

因为在文章中,卢鹤绂大胆质疑了爱因斯坦,还在事后豪气的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后来这戳破天的论文,被《伽利略电动力学》杂志发表,主编的给的评语是: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而这,就是卢鹤绂生命的最后一个遗憾!

因为文章发表两年后的1997年,提出八大提纲,正在进行44项研究,科学质疑爱因斯坦的卢鹤绂去世了,那份戳破天的论文,也仅仅是卢鹤绂研究内容的1/10。

至于这研究到底如何?美国人给了佐证!

2002年,美国科学院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方式,沿着卢鹤绂的思路,一直在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实验,在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卢鹤绂的学生,没有放弃论证这一点。

事业薪火相传,有人继承,卢老可以安息了。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卢老的荣誉:卢鹤绂去世之后,美国休斯顿大学和他的母校明尼苏达大学都为卢老树立了铜像,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还将每年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这待遇,也是没谁了!

致敬科学先辈,感恩科技先驱。

正是有他们,才有今日中国的扬眉吐气和国之重器。

这才是不该忘记,最该颂扬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爱因斯坦   土匪   红卫兵   诺贝尔奖   核物理   培训班   聘书   美国   临终   小将   院士   遗憾   教授   物理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