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思虑过重,病倒在五丈原军营中。
弥留之际,蜀汉后主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方才明白,原来这个皇帝并不傻,而是大智若愚。
那么,刘禅问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让诸葛亮大梦初醒?而“扶不起来的阿斗”,真的如世人所说的那样吗?
«——【·白帝城托孤·】——»
公元219年,当魏蜀吴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关羽却大意失荆州,随之败走麦城被杀。
刘备闻讯悲愤交加,他急切想要为关羽报仇,于是,不顾丞相诸葛亮和文武大臣的竭力劝说,一意孤行决意讨伐东吴。
公元221年7月,刘备称帝后亲率30万大军出征,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迅速打到了夷陵,也就是湖北宜昌之地,并在猇亭扎下大营。
此时,东吴大都督陆逊以积极防御战略之术,用拖延方法与蜀兵进行对垒,战事胶着接近半年。
当时正值酷暑之际,眼看蜀军热的斗志全无,再加上粮草陷入困顿,刘备心急如焚,便冲动的让水军全部上岸,然后在数百里狭长地带扎营安寨,扎下将近百座大营。
见此情形,机敏善断的陆逊又想出奇招,采用火攻战术,火烧连营七百里,令蜀军猝不及防。
猇亭之战,刘备溃不成军,连夜仓促出逃,一路狂奔到了奉节白帝城。由于他冒雨行军,又加上急火攻心,最终一病不起。
公元223年,刘备因病情加重,命在旦夕,他自知时日不多,便急召诸葛亮等重臣来白帝城,交待托孤之事。
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托孤犹如下赌注,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情。如果托对了人,帝业终将延续;托错了人,江山必会易主。
刘备当时没有庶子,嫡子三人中,长子刘禅虽已17岁,却资质平平,德才不佳,实在难以独撑社稷全局。
于是,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这个他一生中值得信赖的人。
众所周知,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可谓“鱼水情深”,二人因有共同的政治见解而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想当初,刘备势力单薄、举步维艰,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表现出礼贤下士的圣君风范。
而诸葛亮当时隐居隆中,静观事变,看到了刘备的“仁德爱民”之心,于是决定辅佐贤主兴复汉室。
刘备与诸葛亮各具慧眼,彼此选择了对方,二人的珠联璧合,也使得蜀汉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由此,刘备在自感时日不多时,首先就想到了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延续帝业。
当诸葛亮来到永安宫时,刘备已气若游丝,他挣扎着虚弱的身体,泪流满面地对诸葛亮说:
“蜀国能有今日,全靠丞相辅助,如今我沉疴已久,已经快不行了,你的贤能才得是曹丕十几倍,蜀国社稷就全仰仗你了。以后太子刘禅有为,你就尽力辅佐他,如果无为,你就废黜刘禅另立皇帝或者直接继承帝业。”
这绝对是刘备对诸葛亮极大的信任,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显出君王的一种英明抉择。
此话一出,诸葛亮潸然泪下,他急忙跪拜谢恩:
“皇上,我一定尽力辅佐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这种君信臣、臣忠君的关系,在历朝历代实属罕见,是古往今来最令人垂范的美好关系。
刘备招见了诸葛亮后,又给太子刘禅下了一道遗诏,嘱咐他“父事丞相”,就是明确诸葛亮的相父地位,让刘禅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
公元223年4月,刘备驾崩于白帝城,不久太子刘禅继位。那么,这个蜀汉新主与诸葛亮又会是怎样的君臣关系呢?
«——【·诸葛亮大梦初醒·】——»
刘禅成为君王后,面临着一个岌岌可危的蜀汉政权形势,可以说是一副烂摊子。
当时由于蜀国军事连遭重创,兵力人马骤减,而统治集团内部又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经济停滞。
在如此困境中,一些蠢蠢欲动的人又蓄意谋反,夷陵战败后随即发生了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以及南部诸郡的叛乱。
此外,蜀汉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兴复汉室的大业无法完成,由于益州地偏民穷,交通闭塞,基本处于闭关锁国之境地,难以打开政治局面。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北定中原,还于旧都”也基本成了一个伟大的幻想。
其实,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应该认清形势,如果他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加强改革内政,实行强国富民之策,也许能实现大业。
然而,他却一意孤行连年征战,连续几次大规模北伐曹魏,使得原本已疲弱的蜀汉更加雪上加霜。
鉴于此,刘禅也自知没有雄才大略,也想不出治国安邦的办法,所以他只能仰仗诸葛亮,对其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呢,也乐于对国政之事亲力亲为,事无巨细。
诸葛亮北伐时,刘禅已经22岁,按说,应该还政于君王, 但他却不愿放权,因担心刘禅闯祸乱来,还派人监管其行动。
不可否认,诸葛亮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能力,他为蜀汉政权的奠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无论是奔着对先帝刘备的忠诚,还是处于“兴复汉室”的目的,这种独揽大权,直接越俎代庖,代替刘禅执政的现象,想必也不是刘备当时托孤时的本意。
由此,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独断专行,对于自己这个傀儡皇帝被任意摆布,肯定内心有所不悦,只是他将不满情绪压在心底。
表面上依旧对诸葛亮非常尊重,并抱着一团和气的目的相处。
不过这样看来,刘禅虽德才平庸,但并不是愚笨之人,他应该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智者”。因为他深谙什么叫自知之明,没能力就低调的道理。
而反观诸葛亮,确实为蜀汉政权的发展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但在大环境之下,他就算想力挽狂澜,拯救苟延残喘的基业,貌似也没有回天之术了。
在连年征战之下,内外交困、经济凋零、民不聊生,蜀汉国力日渐开始衰弱。
公元234年,诸葛亮联合东吴再次北伐,他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司马懿大军对峙,本想设计,可惜天公不作美,导致计划失败。
此后,诸葛亮再次攻魏,然而,即便他使出浑身解数,司马懿就是不应战。最终,诸葛亮由于思虑过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由于刘禅不便亲自前往,便派使臣李福前去探望,一是看看相父病情如何,二是想探探口风,以后丞相之位由谁接替。
于是,李福快马加鞭,带着皇帝圣旨来到五丈原军营,见到了已经病入膏肓的诸葛亮。
诸葛亮自知时日不多,见到李福后便交代了身后事,并嘱托让蒋琬继承相位。
随后,他更是强撑身体写下一份遗表,劝谏刘禅务必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护黎民百姓,亲近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将一切事情交代完毕,正待歇息,李福却冷不丁冒出一句话:“敢问丞相,如果你百年之后,你的后代将如何安排是好?”
诸葛亮听罢,浑身一颤,他心知肚明,这是刘禅交代李福的差事,于是内心一阵嘀咕:
“这个刘禅不简单,看似不谙世事实则很有城府,这是怕我的后代篡位,继承相权,独揽朝纲啊!”
由此,诸葛亮为了打消刘禅顾虑,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家人,便对李福说道:“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诸葛亮意思是说,我家里虽然没有多余钱财,但后代吃喝用度不愁,不需要依赖政府接济。
由此可见,诸葛亮确实足智多谋,不仅巧妙的避开了君王对自己的嫌疑,还表白自己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之重。
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享年54岁,一代贤臣就此陨落。
那么,刘禅这个孤家寡人会如何继续维持蜀国基业,他到底是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呢?
«——【·阿斗大智若愚·】——»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独自把控全局,也逐渐表现出独当一面的气魄。
虽然诸葛亮临终前,曾立下遗命让蒋琬任丞相,但刘禅为了避免大权旁落现象,废除了丞相制度,并施行了相互牵制,彼此交叉的政治格局,简直就是明智之举。
蒋琬死后,刘禅立马不动声色地将大权夺回,亲自掌控蜀国政权长达19年之久,可见他并不是愚钝之人,而是懂得隐忍不发的道理。
况且先前因受到诸葛亮管制,无法亲政施展才能,除了盖个章,基本无所事事,更无从谈起在实践中加以锻炼了。
除此之外,刘禅善于审时度势,他并不贸然北伐,避免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战争。
当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时,刘禅担心蒋琬学诸葛亮继续北伐,于是专门下令不要擅自行动。
因为当时蜀国薄弱,如果前去伐魏,恐怕又要重蹈覆辙,刘禅认为,与孙吴联合兴兵伐魏才是最佳出路。
由此看来,刘禅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张,也并非混沌之主,当诸葛亮在世时,他之所以没表明自己的态度,其实也是想维持君臣关系的和谐。
此外,在为诸葛亮立庙的问题上,后主刘禅更是表现出自己说一不二的君王威严。
由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巨大贡献及其在黎民百姓中的威信,他去世后,很多大臣打算为诸葛亮立庙,然而刘禅却以不符合礼秩为由,驳回此建议。
后来,有大臣提议在成都立庙,刘禅便以影响刘备庙为由,依旧不同意。
这件事一直搁浅了29年后,刘禅迫于压力,不得不下诏在沔县为诸葛亮立庙,但做了许多限制活动。
这么看来,刘禅虽然以前表面尊重诸葛亮,其实是装傻充愣,如今自己独揽大权,自然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公元263年,魏国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了成都,此时刘禅自认为回天乏术,便率君臣投降了司马昭。
对此,有很多人说刘禅是贪生怕死之辈,好好的江山拱手相让,然而仔细想来,刘禅何尝不是顺应历史潮流,懂得审时度势的一种智举。
那时蜀国已经苟延残喘,就算出兵征战,做无谓的抗争,也是让益州的百姓遭受生灵涂炭之苦,如果深知回天无力,还要拼死一搏,那不是鸡蛋碰石头,自寻死路吗?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将他接到了洛阳,封为安乐公,并设宴款待。
有一次,在酒宴上,司马昭特意安排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此情此景,令一些蜀汉的大臣无不想起亡国之痛,随之落泪,而只有刘禅毫不在乎,开心的看着歌舞喝着酒。
司马昭暗中观察,以为刘禅在做戏,于是试探问道:“你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笑嘻嘻地回答说:“这儿有酒有肉有美女,我怎么会想念蜀地?”
此时蜀汉一个大臣听到此话,觉得刘禅太窝囊。便对他说:“你应该表现出悲伤,流泪说想念蜀地的祖坟,而且天天想。”也许这样的话,晋王会动了恻隐之心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头答应,后来,当司马昭再次问起刘禅时,刘禅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把大臣教他的话说了一遍,想哭却哭不出来,于是只好闭上眼睛。
司马昭见此情形说道:这话,不是你本人的意思吧,是有人教你的。“
刘禅连忙点头:“所言极是,确实有人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哈哈大笑,从此对刘禅彻底放了心。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典故,有人说刘禅贪图享乐,忘记自己的国家,是个昏庸无能之辈。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刘禅当时寄人篱下,无法掌控命运,只能强装糊涂来保全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
«——【·结语·】——»
人们历来以“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蜀汉后主刘禅愚钝无能,是碌碌无为的“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
然而,当对历史抽丝剥茧之后,发现刘禅虽不是具有大志向的人,却不足以是个昏君。
刘禅在位41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诸葛亮、蒋琬等有勇有谋的巨星环境之下,即便他再有出彩的风头也终将被盖住。
此外,刘禅在位期间,并没有出现横征暴敛、政治腐化、宦官专权的现象,统治阶级内部也基本稳定,没出什么大乱子。
就算蜀国亡国,其实也是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形势,刘禅在自觉无力回天后能顺应潮流,保证黎民百姓免受战争侵害,也是仁义之君。
由此,阿斗不是扶不起来,而是他大智若愚的一种表现。
参考资料
《论诸葛亮的“愚”与刘禅的“智”》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LBYT201030078.html
《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LQSZ200505032.html
《袁阔成说三国》袁阔成著
更新时间:2024-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