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化和环境,造就了日本独特的历史呢?答案:离不开中国

前言

日本现在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它仍然有能力引导人类历史走上新的意想不到的轨迹(那些意想不到的轨迹包括现代绘画、建筑、电影、俄国革命、美国经济重组,以及由美联储的计算机支持的美元金融霸权等)。自从佩里准将打破了日本的闭关锁国之后,它就不断引导世界进行新的尝试。目前在发达国家无处不在的那些挑战日本已经面对20年,处理了一些,亦搁置了一些,那些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金融体系崩溃,货币政策不再按教科书上说的那样运行,利润下降,产能过剩。

日本文化和地理环境

毫无疑问,日本是所有现代工业社会中最具独特性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预言日本的这种独特性会在西方文化压倒性的力量下消失。然而,这并没有发生。工业化和现代性的确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但并没有把它变成西方的某种仿制品或东方版。甚至连马克思那历久弥新的、有先见之明的观察,即资本主义的到来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让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在日本也不是那么回事,这不是因为日本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前工业化的某个发展阶段。它的经济和其他国家一样现代和复杂。

日本

但在世界其他地方,统治精英们至少在这一关键方面变得越来越像日本人:学会忍受不断出现的矛盾,同时按照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动机去做事。近几十年对日本权力关系有最敏锐观察的分析家写道:“政治目标不需要有意识就能实现。

一旦了解了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伦敦、柏林、布鲁塞尔、法兰克福、纽约、耶路撒冷、开罗、利雅得、德黑兰,尤其是华盛顿所发生的一切,最终会为我们提供最关键的线索,让我们知道人们需要了解日本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了解。

华盛顿

日本群岛在欧亚大陆外围绵延近2000英里(1英里约合1.6千米),相对于大陆的位置不远不近,相当优越:不算太远,故可以吸收大陆上各项发展成果;不算太近,故可以避免在文化或军事上为其掣肘。有人会将二者的关系与罗马帝国时期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的关系,或稍后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相比。无论如何,当一个社会与一个文明中心比邻而居,要如何应付其强大的吸引力,日本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在最近几个世纪,日本对欧亚大陆的冲击不亚于后者对它的影响。但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位于边缘位置,游离于已知的世界。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外来侵略发生在13世纪,当时忽必烈远征日本,几乎将其征服。突如其来的“神风”摧毁了忽必烈的战舰,日本因此逃过一劫,躲过欧亚大陆各地所遭受的命运,不用屈膝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日本的地理位置

在日本古代历史上,中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在科技和政治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日本在其文化圈外围成长。日本从欧亚大陆吸收借鉴的东西(规模相当可观),大多经由朝鲜这个比它更小的国家传入。这种模式塑造了日本吸收和内化大陆体制的方法。当然,我们几乎不可能条分缕析地探清这些体制的来源:哪些来自朝鲜,哪些来自中国,哪些又来自更遥远的地方(例如,大乘佛教经由中国和朝鲜来到日本,而大乘佛教的源头又可追溯到古希腊影响下的巴克特里亚,后者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北部)。

相关研究的另一个阻力是过去150年来留下的包袱,日本与朝鲜之间相互怨怼、轻蔑,甚至不加掩饰地仇恨,不但妨碍了双方建立近代史史实的共识,亦使得两国之间早期关系的研究难以推进。只要尝试在日本文化及制度中寻找朝鲜元素,马上会引起极大的争议。在韩国,肯定韩国经济的成功是由于日本殖民遗留下的影响,亦会导致强烈的争议。

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

至于日本的地理环境,则得天独厚,无可争议。多亏了四季温和的气候以及肥沃的火山泥土,日本人采用前现代农耕技术(虽然是密集型耕种)就可以养活3000万人口,绵长的海岸线更是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获取海洋食物资源。日本人找到了利用这些资源的方法,其他文化纵然费尽心思也无法赶上,无怪乎日本会成为海产食物最丰富的地方。海洋也提供了防线,可以阻止潜在的侵略者,同时为日本人创造了一条自由来往于岛屿间的通路。

这个国家多山的地形固然限制了耕地的数量,但也提供了大片林区,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木。日本宏伟的木结构庙宇、神社以及宫殿形成木质建筑特色,与其海产食物相互辉映,没有哪种文化能像日本这样利用木材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群山提供了丰沛、新鲜而干净的水源,可用于灌溉和饮用,也可以提供能源。

日本

这几个因素充分解释了日本独特的历史。日本的文字,大部分宗教、哲学与技术,以及很多制度(至少是其外在形式)都是从欧亚大陆(主要是中国)引进的。尽管与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日本也是大量借鉴中国文化,但它从未进入中国的政治轨道。因此,日本从未视自己为朝贡国或中华帝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中国人也很少这么看(下面会谈及唯一的例外)。

日本模式

日本人能敏锐地分辨出哪些借自国外,哪些又是土生土长的。这种“日本的”与“外来的”之间的差别也扩展至语言文字。公元6世纪,日本首次与大陆文明持续往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尝试将日语书写下来。由于没有其他参照,汉字便被引入用以书写,每个汉字至少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训读”,即借用汉字的字义,读的是日语音;另一种是“音读”,其日语发音接近原来的汉字发音。

举例来说,汉字“人”的音读为jin(汉语北方话发音)或nin(汉语南方话发音),训读则为hito(日语原来对“人”的称呼)。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较高级的文字源自诺曼法语,如mansion(“豪宅”)和chair(“椅子”),而意义相同但较简单的词汇则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语,如house(“房屋”)和stool(“凳子”)。但对说英语的人而言,mansion和chair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失去其与法语的联系,但所有日本学生都清楚地知道,jin来自汉语,而hito是日语中原有的。

日本文字

其他所有的借用也存在相同情况。从建筑到音乐、宗教、绘画、统治制度和冶金术等所有大陆模式都被引入日本并被移植到本土模式中。有时,移植的结果是,原来的大陆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即使不愿意承认“蛮夷”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改进了造纸术和染色工艺。在现代炼钢方法出现以前,铸造武士刀的钢是世界上最好的。

因此,从最早有记录与大陆文明接触时开始,日本便始终了解它与中国的差异——它有其独立的历史与传统。前现代的日本农民或许除了自己的乡村关系外,没有太多的政治意识。日本的统治精英阶层则会把其最重要的政治认同置于民族层面(例如,日本人)而非地区层面,他们也知道其他民族的存在——除了中国,还有朝鲜、印度和蒙古。

因此,当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迫使日本打开国门时,日本精英阶层在使自己适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的主权领土观念方面没有困难。这种观念是“地球表面的土地应该划分为离散的领土单位,每一块领土都有其政府在区域内行使实质权力”,而且主要的领土单位是民族,即“视自身为一个文化历史单位的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日本   欧亚大陆   中国   汉字   汉语   朝鲜   日语   日本人   独特   答案   关系   大陆   环境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