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64:石勒和张宾之间的君臣之礼,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内容:

【原文】

石勒遣石虎击鲜卑日六延于朔方,大破之,斩首二万级,俘虏三万余人。孔苌攻幽州诸郡,悉取之。段匹磾士众饥散,欲移保上谷,代王郁律勒兵将击之,匹磾弃妻子奔乐陵,依邵续。

曹嶷遣使赂石勒,请以河为境,勒许之。

梁州刺史周访击杜曾,大破之。马隽等执曾以降,访斩之,并获荆州刺史第五猗,送于武昌。访以猗本中朝所署,加有时望,白王敦不宜杀,敦不听而斩之。

初,敦患杜曾难制,谓访曰:“若擒曾,当相论为荆州。”及曾死而敦不用。

王廙在荆州,多杀陶侃将佐。以皇甫方回为侃所敬,责其不诣己,收斩之。士民怨怒,上下不安。

帝闻之,征廙为散骑常侍,以周访代廙为荆州刺史。王敦忌访威名,意难之。

从事中郎郭舒说敦曰:“鄙州虽荒弊,乃用武之国,不可以假人,宜自领之。访为梁州足矣。”敦从之。

六月丙子,诏加访安南将军,余如故。访大怒。敦手书譬解,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访抵之于地,曰:“吾岂贾竖,可以宝悦邪!”

访在襄阳,务农训兵,阴有图敦之志,守宰有缺辄补,然后言上。敦患之,而不能制。

魏该为胡寇所逼,自宜阳率众南迁新野,助周访讨杜曾有功,拜顺阳太守。

赵固死,郭诵留屯阳翟,石生屡攻之,不能克。

汉主曜立宗庙、社稷、南北郊于长安,诏曰:“吾之先,兴于北方,光文立汉宗庙以从民望。今宜改国号,以单于为祖。亟议以闻!”

群臣奏:“光文始封卢奴伯,陛下又王中山;中山,赵分也,请改国号为赵。”从之,以冒顿配天,光文配上帝。

徐龛寇掠济、岱,破东莞。帝问将帅可以讨龛者于王导,导以为太子左卫率泰山羊鉴,龛之州里冠族,必能制之。鉴深辞,才非将帅;郗鉴亦表鉴非才,不可使;导不从。

秋八月,以羊鉴为征虏将军、征讨都督,督徐州刺史蔡豹、临淮太守刘遐、鲜卑段文鸯等讨之。

冬,石勒左、右长史张敬、张宾,左、右司马张屈六、程遐等,劝勒称尊号,勒不许。

十一月,将佐等复请勒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依汉昭烈在蜀、魏武在邺故事,以河内等二十四郡为赵国,太守皆为内史,准《禹贡》,复冀州之境,以大单于镇抚百蛮;罢并、朔、司三州,通置部司以监之,勒许之。

戊寅,即赵王位,大赦,依春秋时列国称元年。

初,勒以世乱,律令烦多,命法曹令史贯志,采集其要,作《辛亥制》五千文,施行十余年,乃用令律。

以理曹参军上党续咸为律学祭酒;咸用法详平,国人称之。以中垒将军支雄、游击将军王阳领门臣祭酒,专主胡人辞讼,重禁胡人,不得陵侮衣冠华族,号胡为国人。

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朝会始用天子礼乐、衣冠、仪物,从容可观矣。加张宾大执法,专总朝政;以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寻加骠骑将军、侍中、开府,赐爵中山公;自余群臣,授位进爵各有差。

张宾任遇优显,群臣莫及;而谦虚敬慎,开怀下士,屏绝阿私,以身帅物,入则尽规,出则归美。勒甚重之,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敢名。

【原文华译】

1 石勒派石虎在朔方攻击鲜卑日六延,大破之,斩首两万级,俘虏三万多人。孔苌攻幽州诸郡,全部攻取。段匹磾士众饥饿溃散,想要转移到上谷固守,代王拓跋郁律领兵将要攻打,段匹磾抛弃妻子儿女逃奔乐陵,投靠邵续。


2 汉国青州刺史曹嶷遣使贿赂石勒,请求以黄河为界,石勒同意。


3 梁州刺史周访攻击杜曾,大破之。杜曾部将马隽等叛变,抓住杜曾,把他献给周访,投降。周访斩杜曾,并俘虏荆州刺史第五猗,送到武昌。周访认为第五猗是朝廷命官,又有名望,告诉王敦说不宜处死。王敦不听,斩第五猗。

当初,王敦担心杜曾难以制服,对周访说:“你如果能擒获杜曾,我保举你为荆州刺史。”等到杜曾已死,王敦却不兑现承诺。

王廙在荆州,杀了很多陶侃当年属下将佐,认为皇甫方回是陶侃所敬重的人,斥责他不来拜见自己,将他逮捕斩首。于是士民怨怒,上下不安。

皇帝听说,将王廙征召回朝,任命为散骑常侍,任命周访替代王廙为荆州刺史。王敦忌惮周访威名,想要从中作梗。

从事中郎郭舒对王敦说:“本州虽然已经残破,但是战略要地,不可以给别人,您应该自己兼任刺史。周访有梁州已经够了。”王敦听从。

六月初七,皇帝下诏,擢升周访为安南将军,其他职位照旧。周访大怒,王敦亲笔写信劝解,并送上玉环、玉碗致意。周访将玉环、玉碗摔到地上,说:“我是生意人吗?见到宝物就高兴?”

周访在襄阳务农训兵,有图谋王敦之志。各郡太守、县令有出缺的,自己直接任命,然后再向朝廷汇报。王敦深以为患,但是也没办法。

宜阳堡寨首领魏该,被胡寇所逼,从宜阳率众南迁到新野,协助周访讨伐杜曾有功,被拜为顺阳太守。

河南太守赵固去世,扬威将军郭诵留屯阳翟,汉国将领石生屡次攻打,不能攻克。


4 汉主刘曜在长安立宗庙、社稷、南北郊,下诏说:“我的祖先在北方兴起。光文皇帝(刘渊)立汉室宗庙以从民望。如今应该改国号,以单于为祖。请有司商议,向我汇报。”

群臣上奏说:“光文皇帝开始时是封为卢奴伯,陛下封中山王。中山是赵国故土,请改国号为赵。”刘曜听从,以冒顿配享上天,刘渊配享上帝。


5 赵国兖州刺史徐龛寇掠济水、泰山一带,攻陷东莞。皇帝问王导,谁可讨伐徐龛。王导认为太子左卫率、泰山人羊鉴,是徐龛家乡的豪门大族,必定能制服徐龛。羊鉴恳切推辞,说自己不是将帅之才。郗鉴也上表说羊鉴没那个才能,不能派他去。王导不听。

秋,八月,任命羊鉴为征虏将军、征讨都督,督徐州刺史蔡豹、临淮太守刘遐、鲜卑段文鸯等征讨徐龛。


6 冬,石勒左、右长史张敬、张宾,左、右司马张屈六、程遐等劝石勒称皇帝尊号,石勒不同意。

十一月,将佐等再请石勒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按汉昭烈皇帝刘备在蜀、魏武帝曹操在邺城的前例,以河内等二十四郡为赵国,太守皆为内史,以《尚书·禹贡》记载为标准,恢复冀州面积,以大单于身份镇抚百蛮,撤销并州、朔州、司州,另行设置官署管理。石勒同意。

十一月戊寅日(本月无此日)石勒即赵王位,大赦,按春秋时期列国惯例,使用本国年号,称赵王元年。

当初,石勒认为世道混乱,律令繁多,下令法曹令史贯志,采集法律要点,做《辛亥制》五千字,施行十余年,现在作为正式律令。

任命理曹参军、上党人续咸为律学祭酒,续咸执法公平,受到国人的称赞。任命中垒将军支雄、游击将军王阳领门臣祭酒,专门主理胡人诉讼,严厉禁止胡人欺侮汉人及衣冠之士(具有较高文化的人),称胡人为国人。

遣使巡视州郡,劝勉考课农桑。朝会开始使用天子礼乐、衣冠、仪物,从容可观。任命张宾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任命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接着又加封他为骠骑将军、侍中、开府,赐爵中山公。其余群臣,加官进爵各有等次。

张宾任遇优显,群臣莫及,而他本人谦虚敬慎,开怀下士,屏绝阿谀谋私,以身作则,在朝廷就规谏君王,外出就把美誉归于主上。石勒非常敬重他,每次朝会,为了要见张宾,都规正自己容貌,检查自己的言辞,称呼张宾为右侯,从不敢直呼其名。



【学以致用】

01

石勒和张宾,真的是君臣之礼的典范,值得我们创业者学习

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石勒做到了荀子所讲的:修礼者王

而张宾了,更是有礼,入则尽规,出则归美

在内部提出指导意见,辅助石勒决疑定计,到了外面,从来不吹嘘自己,不讲是自己让石勒这么做的,把功劳和美誉都归功于石勒

所以,张宾这样的人,值得每一个创业者用心去发现,去想尽办法去结缘


02

这样的礼,我们不管是对上,对下,对内部,对外部,都是需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效仿的

我们站在石勒这个创始人的角度,来看张宾是什么人呢?

他可能是我们的员工,也可能是我们曾经的客户,也可能是我们外部学习的老师、股东、其它领域的高人

那么,当我们需要成长,感觉自己需要指导的时候,请问,自己有没有想过请教老师?

对待老师的“礼”做到了吗?

这天帮一位老板引荐了一位老师,是符合他所在行业的,有实操经验的老师

但是,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就是,

1,我不会再引荐其他的老师给这位老板。先不管老师的实力能不能匹配他的需求,最起码从师道的“礼”的行为来讲,我感觉这人很难学到东西

因为不够“诚”, 心不够诚,他就不会信,不相信,就不会用心的去实践

勒甚重之,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敢名

“不敢名”的背后,是对“师道精神”的诚意

而唯有“至诚”之意满满,老师是能够感受的到,并且会超额交付,殚精竭虑的为你谋划

同时,你也能真正的学到东西,去学以致用


2,《易经》蒙卦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我們在某方面不懂,需要指导,我们这一刻就是“童蒙”身份,既然如此,是我們求老师开导,求高人开悟

但有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当老板当习惯了,或者上各种“大师”的培训班上习惯了,对“老师”的敬畏之心不够了, 那么,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呢?

交情与交易的区别

交易就是等价交付,交情就是超额交付

老师愿意为你多考虑两步,这两步的距离,会让你少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个代价可能比学费更贵

讲家族文化的康老师提到一个现象,他们康百万家族请的老师,都是终身制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

就是让老师无后顾之忧,让老师可以尽情的教你,全心全意的指导你的成长

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放到自己身上来看,我们以后将怎么对待自己的老师?谋士?顾问?

我们可以时常回想下石勒与张宾之间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宜阳   胡人   单于   冀州   太守   荆州   刺史   群臣   资治通鉴   将军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