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肃宗急于让唐军在香积寺和安禄山叛军大战?只因形势所迫

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秋季,唐军和安禄山的燕军爆发了历史的“香积寺大战”。这场战争一定程度上让双方的精锐都遭到了损失。有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之所以之后唐朝没能真正实控河北藩镇,很大程度在于精锐的丧失。

其实个人觉得, 唐肃宗之所以急于让唐军和燕军进行决战,也和当时的微妙的形势有关。

1、临危受命与民有二主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往往有这样的一句话: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意思是天子只能有一个。而唐肃宗登基初期的局势并非如此。

当时安禄山大军先后攻下长安和洛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中,京城的沦陷,很大程度代表着正统性遭到质疑。而唐玄宗面对这一局面选择出逃。还是唐肃宗临危受命,在部分文武大臣支持下仓促称帝,而后整合力量抗击安禄山。同时,在这前后,安禄山也宣布称帝,建立“燕”政权。一时间,中国出现了唐、燕对峙的局面。

对于天下豪杰来说,局势变得不可测:有人认为唐能够中兴,依旧看好唐朝。也有人认为既然长安、洛阳都已经丢失,且唐肃宗的皇位存在自立的成分,法理性不足,所以对唐朝的前途不看好,反倒认为燕朝可能成为新的王朝。这种局面对唐朝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对唐肃宗来说,自己除了需要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唐朝内部问题:自己的皇位并非来自唐玄宗心甘情愿的禅位,且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大唐天子是李隆基这一点在唐朝臣民心中可谓深入人心。所以唐肃宗如果不能在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中做出业绩,很可能也会面临被内部推翻的悲剧。

而且,唐玄宗的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也在积极联络力量。名义上李璘联络力量是为了弹压安禄山叛乱,但实际上,则是打算取代唐肃宗。毕竟唐肃宗称帝的依据是临危受命,是基于功劳。那自己如果功劳+实力比唐肃宗大,是不是就可以取代唐肃宗?

所以面对内外压力,唐肃宗不得不考虑发动一场会战,夺回长安和洛阳。这样,唐朝的正统地位可以巩固,而且还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

香积寺战役,就是基于这个背景。

2、香积寺战役

于是在至德二年秋季,唐军以及回鹘等部族的联军开始向长安方向前进。就在唐肃宗打算夺回长安前后,安燕政权内部也发生了变故:那就是安燕皇帝安禄山遭到了谋杀,一时间安燕高层发生了混乱。这就为唐军取胜增加了不少胜算。

唐军和燕军在香积寺一带短兵相接。双方的战斗从一开始就十分激烈,战斗持续了四个时辰,双方大军一共二十多万,战争从中午开始,一直打到傍晚前后,双方才结束战斗。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的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唐军斩杀燕军六万多人,同时唐军自身损耗也极大——唐军的损耗几乎和燕军相等。

这一战以后,燕军的精锐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长安也得以被唐军光复。

不过,精锐消耗到极致的大唐,想要恢复盛唐的荣光,也已经万万不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大唐   洛阳   叛军   长安   皇位   叛乱   精锐   正统   唐朝   局面   形势   大战   力量   唐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