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中国·关中问渠 - 郑国渠何以成为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并不是成都,而是关中平原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 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苟春 李佳雨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是班固在《汉书·沟洫志》里对郑白渠的高度评价。

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为秦国设计兴修了一条郑国渠。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渠基础上又凿建一条白渠,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为了表达这条水渠造福于民的巨大经济和战略效益,关中大地上的农民,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唱出了这首“郑白渠歌”。

郑白渠,也就是郑国渠和白渠的合称。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到:“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郑国渠建成之后,渭北地区大片农田得到改良,“泽卤之地”变成了良田沃野,关中地区成了最早的“天府之国”。

“郑国渠见证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迹,可以说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副主任王双怀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郑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清时期的广惠渠和龙洞渠都是对郑国渠的继承和发展,现在关中地区的泾惠渠,也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形成。在他看来,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建开创了关中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先河。

陕西水利博物馆陈列的郑国渠历代渠系发展示意图

1

“间谍工程”郑国渠

秦灭六国的坚强“后盾”

《史记·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因命曰郑国渠。”

后人将这段故事梗概为:韩国水工郑国到秦国修建了一条引水渠,期间郑国的“间谍”身份被识破,秦国要杀他,但郑国提出,自己虽然是间谍,但是一旦沟渠修成,对秦国的好处多多。之后,大概花了十年时间,渠建成完工,并命名为“郑国渠”。

作为古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郑国渠也是近代泾惠渠灌区的前身,它修建于公元前246年,与都江堰、灵渠一起,被誉为秦汉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在王双怀教授看来,关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最富庶的农业区,同时成为建都朝代最多的地方,都与郑国渠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郑国渠修建之前,关中北部的渭北旱原自然条件恶劣,不仅不能灌溉,而且存在不少“泽卤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中经济的发展,制约了秦国东进的步伐。”

郑国渠修成之后,渭北旱原的大部分地区得到灌溉,成为农业发达的地区,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大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郑国渠的作用和意义时说:“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班固也认为,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之地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九《沟洫志》。],并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郑国渠成为秦灭六国的坚强后盾”。在郑国渠建成后,关中灌区由此定型,流域内大片农田成为亩产一钟的良田,渭北平原的“泽卤之地”变成了“千里沃野”。

2

自流引水、适时灌溉

历史价值可与秦长城比肩

郑国渠是如何发挥效用的?史书记载,郑国渠是从泾河引水灌溉,但对其引水方式语焉不详。有人认为,郑国渠是用拦河大坝引水,有人则认为当时没有钢筋水泥,不可能在泾河上筑坝拦水,还有人认为郑国渠像坎儿井一样,是用涵洞引水。

王双怀从历史角度分析了郑国渠的输水技术。他告诉记者,郑国渠渠首有分水、引水和退水设施。考察郑国渠渠首一带的地形地貌和水利遗迹,可知郑国渠渠首建有分水坝,大坝西北部的水分岭(即鱼嘴)已被泾水冲刷殆尽,北侧的引水槽也被农民填平,但东侧的引水渠和退水渠依然清晰可辨。这说明郑国渠采用的是筑坝分水技术,干旱时引水灌溉,不灌溉的时候将坝内存水导入泾河,设计相当科学。

而郑国渠的渠道系统庞大、复杂。郑国渠从泾阳县的弧口开始,沿仲山、嵯峨山南麓东行,注于洛水,沿途吸纳了冶峪、清峪、浊峪、石川诸水,规模极为宏大。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岁月,绝大部分渠道已经湮没。过去曾有多位学者曾绘制过郑国渠图,但所绘位置均不相同。考察组成员在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地发现多处郑国渠渠道遗址。干渠的宽度一般为30多米,深度多在20米以上。由此看来,郑国渠大体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泾河至石川河,主干渠一条,沿北原下向东展布;下段自石川河到洛河,干渠有南、北、中三条(其中北干渠是引漆沮水溉田)。其总长度将近三百公里,说明郑国渠工程之浩大。

郑国渠渠系图

郑国渠的营造技术和灌溉技术相当先进。郑国渠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修建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必定要有一整套复杂的技术措施,但现存秦汉至隋唐之间的史籍中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从实地考察情况来看,当时的测量技术、开渠技术、筑坝技术、引水技术、分水技术、灌溉技术和渠道的维修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于郑国渠充分利用了泾河、冶峪河、浊峪河及清峪河的水源,采用了自流引水、适时灌溉的模式,因而在农田灌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载郑国渠灌溉面积最多时达到四万余顷,把大片的旱地和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沃野,从而使渭北地区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

3

关中水利史上“里程碑”

成就最早的“天府之国”

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王桥镇船头村西北的泾河左岸,至今仍保留着郑国渠渠首遗址。

郑国渠首遗址

王双怀教授告诉记者,郑国渠兴建于战国末年,引泾河“填阏之水”,灌溉渭北四万余顷“泽卤之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仅见的。

秦代以后,郑国渠灌区的名称和范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郑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清时期的广惠渠和龙洞渠都是对郑国渠的继承和发展,现在关中地区的泾惠渠,也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形成的。在22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郑国渠见证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国渠渠区是中国天然的水利博物馆。”

其采用筑坝分水的方式引泾水灌溉。分水大坝由鱼嘴和堤坝组成。史载堤坝中,有一百多个石囤,每个石囤“修广皆百步,捍水雄壮”,把泾河之水一分为二,引入瓠口。干渠从瓠口沿仲山南麓东行,绝冶峪、清峪、浊峪诸水,凿断冈阜,连亘山足,穿过漆沮水(石川河),再经富平、蒲城二县注入洛水。其长度超过300余里,宽度一般在三十米以上,深度在二十米左右,“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郑国渠引水口遗址

干渠上还有若干大支渠,大支渠上又有许多小支渠,再加上这些大大小小的支渠,郑国渠的工程量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有学者认为,郑国渠工程的历史价值可以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以及此后很长很长的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世界都是仅见的,堪称传统时代全部历史之一绝。”因此,王双怀认为,郑国渠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而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并不是成都,而是关中平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 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它们是关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

王双怀说,审视“天府之国”演变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府之国”的形成,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关,与人类的良性开发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而天府之国的衰落,则主要是不良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恶果。

END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关中   秦国   支渠   水利   干渠   天府之国   沃野   水利工程   里程碑   中国   地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