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被饿死?

君王不会缺饭吃的,但这并不等于君王不会被饿死。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君王还是有几个的,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比如齐桓公、赵武灵王、梁武帝。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进行的一次了不起的改革,了不起之处就在于赵武灵王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大胆地学习胡人。赵武灵王就认准了一条,那就是胡服骑射更加有利于打仗。有利于打仗,这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就是有利于国家,这就是改革最充分的理由。赵武灵王是个明白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囿于传统观念而放弃这次改革,放弃的就是国家的未来。

当然,能够有赵武灵王这样清醒认识的人不多,很多人其实也就是个传统观念问题,真正死脑筋的教条主义者并不多。所以,经过赵武灵王的努力,这项改革还是推动起来了,赵国人掀起了穿胡服学骑射的高潮。

胡服骑射的军事效果是很明显的,很快,赵武灵王把多年来的心腹之患中山国给占领了并击败了娄烦、东胡等国。取得这一系列的战绩后,赵武灵王顿时名声大振。

名声大振的赵武灵王自信满满,很快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如果说,作为军事改革的胡服骑射很大胆、很别出心裁,让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的话,那么,赵武灵王接下来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就更加大胆、更加别出心裁了,直接让他成了一个“起了不的人物”。“起了不的人物”是我生造的一个词,意思是经过这次改革,赵武灵王就永远地倒下了,再也起不来了。

赵武灵王的政治改革大胆和别出心裁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把接班人立为国君,自己当一个依旧掌握赵国实权的太上皇,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实权。这个改革后面就实施了。

二是废长立幼,舍弃大儿子赵章,把自己宠爱的妃子生的小儿子赵何立为赵国的国君,也就是赵惠文王。这个改革后面也实施了。

三是为弥补自己对大儿子赵章的亏欠,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大儿子赵章和小儿子赵惠文王各当各的一国之君。这个改革打算实施,后面因为阻力太大,没有搞成,但是他下令以后大儿子赵章的生活水准要按小儿子赵惠文王的标准来,而且赵章所在部队的旗帜都按照王的规制来执行。

赵武灵王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真把我看得心惊肉跳。什么叫没事找事?赵武灵王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就是典型的没事找事。我们且分析一下:他的第一条改革,把自己和小儿子赵惠文王对立起来了;他的第二条改革,把自己和大儿子赵章对立起来了;他的第三条改革,把大儿子赵章小儿子赵惠文王对立起来了,并且进一步加重了自己和小儿子赵惠文王对立程度。他的政治改革生生地把最亲的人搞成了敌对的关系,后面不出问题那才怪呢!

赵武灵王似乎也感受到了两个儿子之间的重大隔阂,心想他应该去做一下调解的工作。然而这次调解工作,直接让大儿子赵章和自己送了命。我们且看看事情的过程:

赵武灵王选了一个合适的日子,让赵惠文王和大儿子赵章一起来到沙丘行宫,目的是想让两个儿子好好谈谈,希望他们可以齐心协力,把赵国管好。谁知大儿子赵章灵光一闪,感到这是一个杀掉赵惠文王、夺取最高权力的好机会,就乘机率部作乱,假传赵武灵王的命令召见赵惠文王;哪知赵惠文王早有防范,就派相国肥义先进去,结果相国肥义被杀死了。赵惠文王发现情况不对,就迅速调遣军队来镇压叛乱。赵章一看这下子完了,就跑到赵武灵王住处躲避。但是赵惠文王调来的军队直接杀入了赵武灵王的住处,把赵章给处死了。

杀死赵章后,带兵的公子赵成、李兑商议道:“我们为追杀赵章,竟包围了赵武灵王的行宫,如此大罪,要是撤兵回去,会被满门抄斩的!”为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就下令围住赵武灵王的行宫,宣布:“宫中人晚出来的杀!”宫中的人听见命令全部逃出,赵武灵王想出来却不被准许,又得不到食物,只好捕捉幼鸟吃。熬了三个多月后,他终于饿死在行宫中。

显然,小儿子赵惠文王肯定是默许公子赵成、李兑这么做的,因为赵武灵王是有实权的,他一旦出来,带兵的公子赵成、李兑没命是肯定的,他赵惠文王还能不能保住王位,甚至能不能保住生命,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相信赵惠文王肯定也是思前想后,才默许公子赵成、李兑这么做的。很显然,赵惠文王就是在借刀杀父,虽无弑父之名,却有弑父之实。当然,我们究其原因,赵武灵王荒唐无比的政治改革,才是他活活饿死的最根本原因。

★尊敬的读者,我是诗书寻宝,一个读古书的人。我在南岳山下、湘江之滨,为你讲述沧桑大地的千年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国君   实权   行宫   大儿子   小儿子   别出心裁   对立   公子   政治   系列   赵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