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昌乐县长都有谁?县政府有哪些机构?什么是保长甲长?

晚清时期一般是指1840年-1912年

晚清时期昌乐县最后一任知县是刘显纲,自此之后,进入了中国民国时期。

县内最高长官就不再是知县了,自宋代开始逐步替代了“县令”的“知县”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晚清时期昌乐县历任知县一览表(部分)

民国时期通常是指1912年-1949年,这时有了称呼的变化:

县衙-县公署-县政府

知县-县知事-县长

县衙和知县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县公署和县知事,而后又改成了县政府和县长。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昌乐县政由清末县衙改称县公署知县改称县知事

1928年,昌乐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时期,昌乐县第一任县知事是黄鋆(yún

民国时期,昌乐县最后一任县长是张天佐(顽固派,1948年毙命)

民国时期昌乐县历任县知事、县长一览表

民国时期的昌乐县政府由哪些部门和派出机构组成呢?

民国时期的昌乐县政府各部门一直处于调整整合期,下属部门基本有:卫生院、警察局、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军事科、地政科、社会科,以及部分民政组织、民众团体等;

行政直属隶属上,县长以下,设有区长、乡镇长、保长、甲长等;

县党部与县参议会名义上不受县政府管理;

壮丁队是一个特殊组织,凡是年满18-45岁身体无明显残疾的都属于被抓壮丁的范围内,曾实行过三丁抽一丁、五丁抽二丁的制度。

民国时期的昌乐县政府组织架构图

经常听到的保长、甲长到底是什么级别?

保甲制度最早开始于宋朝,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于1935年正式在全国各地施行。

十户为一甲,推选甲长一名;十甲为一保,推选保长一名,即一百户为一保,有一个保长,大约相当于一个村的大小。

保甲制度实行连坐制,一人犯错,众人跟着受罚。

甲长属于最低级别的的管理者,很多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保长虽然也属于编制外人员,但需要在民国县政府备案,需要得到民国县政府的认可;

保长作为村一级别地区维护治安和传达行政命令的编外人员,凭借备案是可以领到工资的。

担任保长或甲长的人员,一般是当地的退休官员或者富豪乡绅,或者有一定威望的人士;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保长和甲长都是对立面的,有坏人也有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保长   昌乐县   县政府   县长   县知事   保甲   民国时期   县衙   公署   知县   机构   昌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