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揭秘嘉靖帝如何在大礼议之争中巩固皇权

所谓的“大礼议之争”实际上是明嘉靖时期发生的一场关于皇权的权力斗争。

虽然表面上看似仅仅是关于朱厚熜父母名分的争议,但实际上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权力博弈。

1521年春,明武宗朱厚照去世,由于他生前并无子嗣,为了延续朱氏江山,首辅杨廷和与皇太后商议数次,最终确定由明武宗的叔叔朱祐杬之子朱厚熜继位。

为什么选择朱厚熜继位呢?

朱厚熜出自兴王一脉,这是当时最近的一支,名分上毫无疑问。

其次,朱厚熜的父亲兴王朱祐杬在宁王造反后突然莫名死亡,这在当时是非常蹊跷的。朱祐杬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贤名,若他继位,文官们恐怕难以操控。与之相比,年幼的朱厚熜就容易控得多。

再者,按照惯例,朱厚熜在父亲去世后应守孝三年,然后继任兴王爵位。但出奇地,一贯打压藩王的文官们破例批准朱厚熜直接继承兴王位,这似乎是在提前拉拢朱厚熜。此外,派去给朱厚熜当老师的人选为两榜进士出身,这也超出了惯例。

朱厚熜继位时年仅十五岁,年龄适中,政治上不太成熟,但也不至于让人指责文官们故意扶持幼年皇帝以谋取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武宗即使看透了文官们的布局,也无法改变局势。朱厚熜确实是血统最正统、年龄最合适的人选。若武宗选择其他人,反而会比选择朱厚熜更具争议。

朱厚熜继位后,首辅杨廷和公布这项人事任命,朱厚熜随即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旅程,他终于来到了紫禁城。

大礼议之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然而,刚刚来到紫禁城的朱厚熜还未来得及熟悉环境,便面临了首辅杨廷和的挑战。由于他的继位方式并非正统,因此自然显得名不正言不顺。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称呼自己的父亲。

历史上曾有皇帝在类似情况,汉哀帝刘欣就是以侄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登基后将伯父汉成帝生父定陶恭王两人都追尊为父。朱厚熜也可以采用这种做法。但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臣却反对这一做法,他们希望朱厚熜称明孝宗为父亲,称兴献王为叔叔。

朱厚熜刚刚登上龙椅,便面临朝臣们的施压。礼部尚书毛澄在首辅杨廷和支持下,要求嘉靖帝过继给明孝宗。朱厚熜当时困惑不已,但深知自己力量有限,因此既没有驳回也没有批准,而是暂时搁置了这一奏折。

张太后和杨廷和的逻辑是,我们立你这个15岁的孩子为皇帝,将你朱厚熜纳入孝宗一脉,你应该感激涕零,顺从我们。称呼我为母亲,称呼你亲父为叔叔,称呼你亲母为婶婶。你的父亲只是一个王,你的母亲只是一个王妃。

嘉靖的逻辑是,孝宗一脉已经断绝,现在按照朱明皇位继承的原则,皇脉应该归到我已故的父亲这一脉。我继承的是大明祖宗的统续,而不是你们杨廷和和张太后的恩典。所以先追封我的父亲为皇帝,然后我继承他的皇位。

嘉靖帝很快开始采取行动,试图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向毛澄和杨廷和示好。然而,他显然低估了这些老臣子的决心,他们并未理会嘉靖帝的示好。

特别是首辅杨廷和,他的权势几近无敌。在朱厚照去世后,他一人掌握朝政长达37天。当朱厚熜抵达京城时,尽管表面恭敬,杨廷和内心并不惧怕这位年轻皇帝。而且,他还得到了张太后的支持,因此更加自信。

在这种情况下,“大礼议之争”陷入了僵局。一方面,礼部要求新皇帝尊孝宗为皇考,被搁置;另一方面,新皇帝要求追封兴献王为帝,却被驳回。

几个月后,大礼议之争终于出现转机,原因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五荀进士”张璁。他决心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张璁首次提出了“继统不继嗣”的主张,认为嘉靖帝以明武宗弟弟的身份承继皇位。

处于困境中的嘉靖帝,看到朝臣中出现分裂迹象,感到非常高兴。他亲自召见张璁,委以重任并鼓励他坚持己见,与杨廷和等人进行斗争。

然而,张璁无法撼动杨廷和的地位,被调任南京。此时,嘉靖的生母蒋氏来京探亲,却听说自己和儿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她悲伤欲绝,决定回湖北,并带着朱厚熜一起离开。这让张太后感到恐慌,开始向杨廷和施压。

无奈之下,杨廷和妥协,同意嘉靖皇帝尊生父朱祐杬为“兴献帝”。然而,这只是“大礼议之争”的开始,真正的高潮尚未到来。

嘉靖三年正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和被调任南京的张璁再次上疏,引发"大礼议之争"的下半场。据《明史》记载,桂萼、张璁在奏折中提到:"今陛下奉祖训入继大统,未尝受孝宗诏为之子也,则陛下非为人后,而为入继之主也明甚。考兴献帝,母兴国太后,又何疑?"

这一次上疏引起了朝中的轩然。许多官员开始纷纷表态,支持或反对这一主张。嘉靖帝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他开始进一步打压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

在激烈的争论中,杨廷和的地位逐渐动摇。最终,在嘉靖帝的支持和压力下,大礼议之争走向了尘埃落定。嘉靖皇帝追封兴献王为帝,母亲蒋氏被尊为兴国太后。

虽然大礼议之争取得了嘉靖帝期望的结果,但这场斗争也加剧了朝中的矛盾与分裂。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愈发受到排挤,而张璁等人则在权力斗争中得到提升。

大礼议之争体现了明代皇室内部的权力争夺与政治斗争。嘉靖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利用朝臣间的分歧,最终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然而,这场斗争对明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后来的政局变动埋下了隐患。

整个大礼议事件,对于嘉靖皇帝本身,带来了以下好处:

第一,通过大礼议事件,刚刚登基的皇帝向群臣表明,我头脑清楚,不容易被蒙蔽。(从即位前的进门礼仪开始,就给群臣施加压力)。

第二,通过大礼议事件,刚刚登基的皇帝向群臣表明,我其实很强大,有实力,不容易被欺负。

第三,最重要的,通过大礼议事件,传递一个信号,分化“看似铁板一块的群臣”,让那些对当权者(杨廷和)不满的下层有能力的官员露出头来,靠拢自己,与元老集团对抗。

自古以来,指鹿为马,事物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站队。

更何况朱厚熜争论的本身并非指鹿为马,他本来就站在理论上的制高点,只是在权力拉锯战中,他暂时处于劣势。

这三点保证了嘉靖初年,嘉靖皇帝就可以大权独揽,而不是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以唐朝高宗和武则天为例,为什么高宗如此执着地要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不过是唐高宗自己导演的一场夺权事件,或者说是夺权的一个契机。整个废王立武事件,都为唐高宗带来了上述一二三条的成果。

而嘉靖和唐高宗执政初年,都面临着类似的政治格局,朝臣上下与前任元老(杨廷和、长孙无忌)貌似铁板一块。皇帝都有着“革除老臣,启用新臣”的想法,突破口分别是"大礼议"事件和"废王立武"事件。按现代的说法,这个叫“服从性测试”!

总的来说,大礼议之争体现了明代皇室内部的权力争夺与政治斗争。嘉靖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利用朝臣间的分歧,最终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然而,这场斗争对明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后来的政局变动埋下了隐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嘉靖   大礼   权力   朝臣   文官   皇权   群臣   皇位   太后   皇帝   父亲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