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产党的根?

近日在浏览乌有之乡时,读到了钱昌明《共产党的根不能丢!重读<共产党宣言>》一文。

文章认为:

“共产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不与传统的私有观念作彻底的决裂,私有剥削制度随时都会复辟。信‘公’,还是信‘私’?这也正是消解当今中国社会百病之源。社会主义国家要‘破私立公’,这也是共产党的‘根’”。

我觉得钱昌明先生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同其它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段的统治之后,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特别是在经过十月革命胜利、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营而后又发生了东欧演变、苏联解体的重大挫折之后,作为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共产党,他的根是什么?

是要代表当前环境下的劳动者的利益。

同样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从这里可以看出,共产党人在建立了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国家之后的根本任务,是要建立一种劳动经营的生产方式,建立一种消费品或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来取代原有的资本生产方式。

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阶级取得了暴力革命的胜利,消灭了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满足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生产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因此,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共产党的根就在于能够体现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形成一个能够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

消灭私有制是破坏一个旧世界,而建立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是建立一个新世界。因此,对于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而言,他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根植于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只有形成了这种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生产方式,他的领导地位才能得到保证和巩固。

在《共产党宣言》的语境中说“消灭私有制”,是指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针对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一使命提出“建立公有制”时,也是指能够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公有制。因此,在离开《共产党宣言》的情况下,我们用“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样简洁的语句来表达共产党的根时,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存在,西方国家也可以有,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有、资本主义社会甚至封建社会也可以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与西方国家的公有制、与封建社会的公有制区别何在呢?

很显然,从简单的“建立公有制”上面我们看不出来。

无产阶级的运动的基本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社会,这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从经济的角度看,就是要体现劳动者在劳动管理和产权分配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奉行“谁劳动谁管理”和“谁劳动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一句话,就是要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因此,社会主义也就是要用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取代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制度。

要全面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地位,要实现按劳分配,其前提是必须建立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仅仅建立或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还不能体现劳动者应有生产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要求。要全面体现劳动者对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要求,还要同时建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劳权制度。

苏联,曾经是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但苏联却是灭亡了。为什么?因为仅有生产资料公有制,还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还不能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权利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可能的生产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成为可能。但是如果不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劳动者依旧成不了生产主体,按劳分配依旧不能实现。

为什么老百姓会抱怨传统的公有制好处看不见、摸不着?这是因为苏联模式的公有制所建立的是产权制度:“谁所有谁经营”的模式否定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而“谁投资谁受益”的分配模式否定了劳动者的劳动分配权!

在私营企业,劳动者是受老板管制,拿的是工资,到了国有企业也受资方管理,拿的也是工资,对劳动者而言,感觉上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东欧、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老百姓眼看着那些领导人抛弃公有制、恢复私有制的复辟行为而无动于衷的基本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共产党   当家做主   苏联   按劳分配   私有制   公有制   生产资料   生产方式   劳动者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