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笔记中戏谑故事的类型

麻烦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点一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

北宋戏谑之风极为流行,文人雅士无不以谈谐戏谑为乐,以至于引起当时人们的担忧和反感,在《涑水记闻》中便记载有一母亲宋氏对当时的谑谈风气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很是担忧,若有客人前来拜访则有分两种待客之道:“其论文学、政事,则为之设酒肴;或闲话、谐谑,则不设也”。


宋氏望子成龙自是苦心,希望孩子能够专心学业和前途,不要耽于戏谑,从中亦能反观当时文人之间谐谈风气是多么兴盛。

北宋笔记深受当时戏谑之风的影响,记录了大量戏谑的故事,这些故事时间跨度极大,涉及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北宋,展现了北宋笔记作者们广博的知识面以及对于记录戏谑之事的喜爱。

北宋笔记中的戏谑故事内容也颇为繁杂,大体集中于反映朝堂之中的政治生态、展现日常生活中的调侃戏谑和品评文艺中的诙谐幽默。

因此本章将北宋笔记当中的戏谑故事分为政治生活中的戏谑、日常生活中的戏谑和品评文艺中的戏谑,以探讨北宋文人的戏谑精神在不同领域,出于不同目的而展现出来的不同戏谑特征。

一、政治生活中的戏谑

宋朝立国之后,统治者奉行的“右文”政策奠定了北宋政治的基调,形成了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文官政府”。在这个政府中,甚至连君权也受到极大的牵制,其结果就是文人士大夫以一种空前的政治热情投身于国家政治当中。

文人士大夫对于政治的关注反映在笔记当中,一方面杂史类笔记在北宋文人士大夫手上发扬光大,形成了以文人士大夫为核心的笔记写作群体,另一方面北宋笔记中对于政治的书写成为笔记内容的绝对核心


在北宋笔记中,士大夫们热衷于探讨过去以及当下的政治之失、对官场生态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北宋笔记中的戏谑故事从中俯首皆是,展现了北宋士大夫谐谑心态下,对于政治生活的深刻思考。

北宋笔记的作者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其中不乏身居高位者,这些笔记作者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极强的史学素养,部分甚至参与到北宋的编史工作中去,这使得北宋笔记中记录了大量涉及政治的故事,他们不仅关注北宋,也关注前代历史,尤其是唐代、五代十国的历史故事。

那些涉及到前代的戏谑故事,既有作为谈资供人娱乐的作用,更直接体现了笔记作者以史为鉴的劝诫意图。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直言自己继承李肇《唐国史补》的史鉴作用:“余之录大抵以肇为法,六字一作‘亦然’”。

北宋笔记中的戏谑故事记录臣下对前代统治者种种恶政的讽刺规谏,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笔记作者对于历史的反思。史鉴的意图推动着北宋文人记录这些戏谑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又充满了警示意义

二、享乐误国

前代历史中那些安于享乐,荒废政事的统治者被北宋笔记作者所嘲笑。在笔记中的戏谑故事中,他们往往与俳优相伴出现,故事中的优伶虽谈吐诙谐逗人发笑,但最重要的是身为低贱之人却有着劝谏帝王的忠心,这既是俳优之风盛行下前代帝王享乐生活的剪影,也展现了优伶的忠谏之心

这种忠谏之心在北宋士人的眼中不单单是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是后来历史能够借鉴的教训。《唐语林》中记有唐玄宗爱好养马,咨询黄幡绰是否认识精通《马经》的人,黄幡绰故意回答说丞相精通马经,玄宗对此大为疑惑,因为他了解丞相并不熟悉《马经》,黄幡绰这才解释说:“臣每日沙堤上见丞相所乘,皆良马,是必能通之”。


黄幡绰以丞相精通《马经》暗讽丞相耽于养马玩物丧志,同时亦是批评唐玄宗本人安于享乐,从而上行下效败坏朝风。唐代自玄宗之后,国力由盛转衰,唐玄宗对此负有直接的责任,唐玄宗虽然有过励精图治,但晚年沉迷享乐,导致安史之乱,最为后人诟病

孙光宪《北梦琐言》有一则对比唐宣宗和唐僖宗的故事,唐宣宗爱好儒雅,重视人才,以“乡贡进士”自比,君臣精诚合作,政通人和,然而唐僖宗喜欢游戏,尤其喜欢步打,曾对俳优石野猪面前炫耀自己的技术可以称得上状元,石野猪却回答道:“或遇尧、舜、禹、汤作礼部侍郎,陛下不免且落第”。

唐宣宗励精图治,关注人才,以至于将皇帝自比于进士以表达对于科举的重视,这与下文中唐僖宗沉迷玩乐,自封步打状元,遭到俳优石野猪的嘲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突出了这两个故事的喜剧色彩,更强化了作者的批判力量

与前者相比,唐僖宗竟然荒唐到丧失作为一国之君的自觉,竟然堕落到需要俳优委婉地提醒,这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唐朝在沉醉享乐当中走向不可挽回的颓势以至灭亡,故事结尾感叹君王所喜爱的事物恰好反映了君王的治理水平,这正是宋代士大夫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

唐代君王如此,五代十国之主亦不乏如此。后唐唐庄宗喜好与俳优为伍,甚至自号优名“李天下”。孔平仲《续世说》中提到敬新磨曾因为这个称号而打了唐僖宗一巴掌,他也十分理直气壮:“理天下只一人,岂有两人耶?”。

唐庄宗与上文唐僖宗的荒唐程度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敬新磨有意设计将“李”和“理”字混同在一起,就是想让皇帝能够担负起治理国家的责任而不是沉迷享乐,希望这位荒唐的君主能够清醒

南唐中主李璟同样宠爱俳优李家明,这位皇帝喜好悠游享乐但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江南野史》中记一次李璟和李家明游经皖公山,李家明做了一首咏山诗以谑君主,李家明巧妙的借用皖公山的影子照不到李璟的酒杯,嘲谑其作战无能年年失利,以至于江面以北尽为他人所占。这些沉痛的历史记忆,无不警醒着北宋士大夫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

三、百姓苦难

北宋笔记中戏谑故事对历史的反思还体现在讥谑那些肆意妄为剥削百姓的统治者们,反映了过去百姓艰难的生活处境。沉重的赋税是百姓痛苦的一大来源,朝廷制定的税收政策已经令百姓苦不堪言,如《江表志》中提到徐知诰询问申渐高为什么四郊雨水充足唯有都城干旱,申渐高回答道:“雨怕抽税,不敢入城”。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李家明和李璟之间,李璟判断天气将雨,然而李家明却认为即便降雨也不会下入都城,其原因是“惧陛下重税。”朝廷制定的税务已经沉重到连雨都不敢下进这里的土地,更何况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呢!地方更是巧立名目增收赋税,令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南唐近事》中记载有魏王担任训州长官时横征暴敛,伶人故意扮作绿衣鬼,声称自己这番面目是因为“下入观,和地皮掠来”伶人借土地神之口,嘲谑当地长官通过赋税非法聚敛财富以至于掘地三尺。

无独有偶,《南唐近事》同样记载有伶人表演地府长官判罚死人转生为水獭,其判词直指张崇帅搜刮百姓巧立名目,私自征税:正所谓“焦湖百里,一任作獭。”伶人同样假借神灵之口,将张崇和贪婪的水獭相比,控诉其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行。

皇帝尚且能体恤民情,在臣子的劝诫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贪酷的官吏却利用权职,极尽剥削之能事,这是令百姓痛苦的又一根源,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北宋笔记中记录了一些当时讥谑贪酷官员的谣谚,如“礭礭无余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路几时休。”“礭”指的是曹礭,“收”暗指杨收亦指收受之“收”,“商”指的是徐商,“路”与贿赂之赂同音也同时也指的路俨之“路”,巧妙的嵌字是为了表达曹礭、徐商纵容杨收、路俨大搞贿赂,贪污腐败

又如:“刺史罗刹怒,司馬蝮蛇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这里批评了南朝刺史狄士文、司马韦焜、清河令赵达三人苛政如同魔鬼毒蛇

除此之外,最令北宋士大夫记忆深刻的是战火对于百姓造成的痛苦,尤其是北宋早期的笔记,记有大量关于战争的记载,那些反映战争的戏谑故事可以说是笑中带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唐代优伶安辔新和李茂贞之间的故事。

李茂贞占领京城之后,纵火焚城,俳优安辔新故意给他取了一个火龙的绰号,李茂贞恼怒之余嘲笑安辔新生活穷困,只能求乞他人生活,安辔新反击道:“但卖麸炭可以取济,何在求乞?”联系实际巧妙的讽刺李茂贞的残暴行径,安辔新所要贩卖的麸炭正是为战火所焚烧的京城剩下的断壁残垣,优伶戏言背后是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千千万万的难民

北宋笔记中的戏谑故事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前朝的回忆当中,北宋笔记作者们更将戏谑的矛头对向北宋的政治现实,这体现了北宋笔记作者,即以士大夫为中心的这一创作群体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们关心百姓生活,心怀国家社稷,能够批评朝廷的一些不合理的政策

有的则以官职的名称来发挥,有的直接从名称中借字,移花接木,上文中提到的龙图阁中有“大龙”“假龙”“小龙”“死龙”便是直接将“龙”字加以改造。

有的则充分利用谐音来制造笑点,石中立在这个方面做得最为出色,他曾和同僚们一同观赏狮子,饲养人说狮子一天要吃五斤肉,引起了官员们的议论,大家自嘲自己竟然不如饲养的狮子,石中立却另辟蹊径说道:“吾辈官皆员外郎,敢望圈中狮子乎?”员外郎谐音园外狼,狮子是百兽之王,狼也只能乖乖臣服,可谓幽默至极!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汉)戴圣编,王文锦译.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汉)王充撰,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论衡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北宋   前代   俳优   笔记   故事   士大夫   文人   百姓   类型   政治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