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了解孝明帝与胡太后的政治斗争

当东汉孝明帝刘庄即位后,他对政治管理非常谨慎,一直努力保持朝廷的稳定。然而,孝明帝的统治受到了他的继母胡太后的干扰。

胡太后是汉顺帝的皇后,因此在汉少帝和汉安帝执政期间曾多次干涉朝政。而在汉桓帝即位后,胡太后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孝明帝继位后,他一直尝试在政治上削弱胡太后的权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朝廷政治,使其逐渐摆脱胡太后的影响。

他首先任命有才干的官员担任重要职位,削弱了胡太后的权力基础,然后对皇宫内部的情报进行控制,查找并逮捕与胡太后有牵连的宦官和大臣,从而削弱了她在皇宫内的影响力。

胡太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不断在背后策划,试图通过谋杀、收买等手段破坏孝明帝的统治。

然而,孝明帝并不是一位软弱的君主,他通过政治手段和武力手段,最终成功地摆脱了胡太后的影响。

孝明帝与胡太后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一个皇帝如何在政治上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展示了宦官和后宫的势力对朝政的影响。

这一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皇权制度、后宫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孝明帝与胡太后矛盾的爆发

(1)后权对帝权的压制

孝明帝作为宣武帝唯一成人的皇子,他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世宗频丧皇子,自以春秋长矣,深加慎护。”可见自元诩出生以后,宣武帝对他格外保护。

由于高氏外戚集团势力的强大,在宣武帝过世之后,高后和高肇欲控制朝政,胡太后运筹帷幄,最后孝明帝在崔光、于忠和刘腾推动下继位,可见他得到皇位的方式是众人合力的结果,他本人并不具备掌握独立夺权的时机与能力。

孝明帝年幼继位,理所当然的被人认为,他还不具备独立执政的能力,所以他的母亲胡太后便趁此替他处理政务。

“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从胡太后的自称变化来看,一是胡太后自身对权力的欲望,二是随着胡太后能力的稳定,开始了对孝明帝的控制。

胡太后用太后令的方式处理政事,后改为以诏的方式,“宜遵旧典,称诏宇内”,她得到孝明帝的允许,以诏的形式发布政事,同时也使孝明帝失去干预政事的全部权力,朝政的决定权,完全胡太后一人之手。

(2)胡氏外戚集团的兴起

胡太后之父胡国珍,属于胡太后外戚集团最重要的决策人物,在孝明帝继位后,胡国珍便以外戚身份担任光禄大夫一职。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胡太后初入宫中为宣武帝的嫔妃时,胡太后在朝中没有可以依赖的家人。

孝明帝继位后,胡国珍才慢慢对朝堂决策起作用。

胡太后临朝称制后,胡国珍被封侍中,进为安定郡公,而后在胡太后的暗示和安排下,任城王元澄提议胡国珍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胡国珍也“寻进位中书监、仪同三司,侍中如故。”中书监为中央权力机构三省之一的中书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即天子秘书。

胡太后让胡国珍担任天子秘书一职,可见胡太后对胡国珍的依赖与信任。

胡国珍也没有辜负胡太后的依赖,对北魏朝政认真负责,为君主尽忠,寻求改革,改进政治。

另据《魏书·肃宗纪》有载,“以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胡国珍为司徒公,特进汝南王悦为中书监、仪同三司。”胡国珍的中书监职位被元悦继任,可能存在两点原因,一是胡国珍的个人政治能力问题并没有十分突出,二是碍于他的身份,还是被孝明帝所忌惮。

胡氏一族皆因胡太后一人非富即贵,胡国珍其二子均得到胡太后的封赏,在朝中也有所任官职,但并未对北魏朝政产生重要影响。

神龟元年(518),胡国珍去世,享年八十岁,获赠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太尉公、同州刺史、太上秦公、九锡,谥号文宣。

孝明帝与胡太后的政治布局

(1)世家大族的政治参与

胡太后临朝称制后,比较重视汉人世家大族,有很多汉人得以参与机要。

清河崔氏作为北魏四姓高门之一,崔氏子弟一直历任北魏,在孝明帝一朝,有崔光、崔亮、崔休和崔延儁等人活跃在朝堂中。

延昌四年(515),崔光拥立孝明帝,封光博平县开国公。

于忠专权时期,崔光依附于他。

于忠势败后,胡太后因为崔光数次救助于她,胡太后临朝之后仍对他委以重任。

崔光曾数次上表规劝孝明帝与胡太后的言行,有的被皇帝太后采纳。

崔光上表的原因可理解为他关心民生,并不涉及政治争斗。

崔亮,崔光之从弟。

孝明帝时期出任抚军将军,定州刺史,硖石之战大破赵祖悦。

崔亮于外立有战功,于朝政他最大的建树是设立选官制度——停年格

孝明帝神龟二年(519)汉族大官僚、征西将军张彝之子张仲瑀上封事,请重订铨别选格,武人不得选为清显官职。

洛阳拓跋鲜卑武士聚集千余人,焚烧张彝的宅院,烧杀其子张始均。

张彝重伤,没过几日就离世了。事后,灵太后令武官得依年资入选。

为了解决官职少和应选者多之间的矛盾,吏部尚书崔亮奏请为停年格制,即不问才能,授官一律依年资分先后,凡有空缺职位,不问贤愚,择停解年月日久的优先叙用。

崔休,孝明帝初年,加封为平东将军,不久加封为青州刺史,在青州当政数年,上书胡太后倡导要给百姓广施德政,崔休为政多年,清廉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政绩斐然,享谥号文贞侯。

崔延儁,孝明帝继位后,升为散骑常侍,兼任起居注,不久又加封平西将军、廷尉卿。

崔延儁历任孝明帝一朝,最大的政治功绩在于兴修水利与兴办学校,疏通河流,广袤三十里,大行礼教,教化百姓,百姓皆感其德。

陇西李氏家族李平的政治和军事能力是突出的,“肃宗初,转吏部尚书,加抚军将军。平高明强济,所在有声,但以性急为累。尚书令、任城王澄奏理平定冀之勋,请酬以山河之赏。灵太后乃封武邑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缣二千五百匹。

他过世之后,胡太后大为悲痛,史载“灵太后为举哀于东堂。赠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文烈公。平自在度支,至于端副,夙夜在公,孜孜匪懈,凡处机密十有余年,有献替之称。所制诗赋箴谏咏颂,别有集录。”。

李平虽然为政时间不长,但是政绩突出,深受胡太后倚重。

李崇初为武将战功赫赫,“除中书监、骠骑大将军,仪同如故。又授右光禄大夫,出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幽燕瀛四州诸军事、本将军、定州刺史,仪同如故。征拜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骠骑、仪同如故。迁尚书令,加侍中。”孝明帝一朝,“任当将相,望高朝野”,可见他政绩清明,德高望重。侯刚以迎立孝明帝之功得到信赖,成为了胡太后的亲信,“寻除卫尉卿,封武阳县开国侯,邑千二百户。俄为侍中、抚军将军、恒州大中正。迁卫将军,表让侍中,诏不许。进爵为公,以给侍之劳,加赏散伯。熙平初,除左卫将军,余官如故。”但是由于出身较低在朝堂中受到元魏宗室的鄙视,“刚宠任既隆,江阳王继、尚书长孙徐皆以女妻其子。司空、任城王澄以其起田膳,宰颇窃侮之,云:‘此近为我举食。'然公坐对集,敬遇不亏。”,但由于侯刚职权之盛,也只限于言行调侃。

(2)宗室诸王的争斗角逐

清河王元怿,宣武帝之弟、孝明帝之叔,颇具有政治才能,孝明帝与胡太后皆对清河王委以重任,在孝明帝时期对北魏朝政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孝明帝继位,任清河王元怿为司徒,并成为胡太后当政时期的左膀右臂,“总摄机衡”,“纲维万物”,“于是庶绩政熙,百揆时序。”,后“辅政六年,太平魏室”。

高阳王元雍,孝明帝初年,“入居太极西柏堂,咨决大政,给亲信二十人。又诏雍为宗师,进太傅、侍中,领太尉公,王如故。……领军于忠擅权专资,仆射郭祚劝雍出之。”可见,于忠与元雍乃同党关系,在于忠专政时期,他便成为于忠等人重用的宗王。

于忠被解职后,他担心被牵连,向胡太后上疏陈情自己的罪过,胡太后念及于忠与元雍都曾保护过自己,不打算牵连元雍。

元雍便极力拥护胡太后临朝称制,胡太后大喜,“增雍封一千户,除侍中、太师。又加使持节,以本官令司州牧。”,位及丞相。

此外,元雍是北魏政局中枢的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还与元叉一起排挤清河王元怿。

元怿之死,元雍必然脱不开干系。

任城王元澄,宣武帝时被排挤在外常年带兵征战,正因如此,孝明帝继位之初,被领军将军于忠和侍中崔光推举为尚书令,与高阳王元雍暂掌朝政,元澄自此便参与到北魏的政局中枢中了,负责起草诏令,权力不可不谓之大。

神龟二年(519年)五月,以司空、任城王澄为司徒。

元澄曾多次上疏胡太后对朝政出谋划策,有的被胡太后采纳,可见他对北魏的朝政起到了一般宗王不可比拟的作用。

广平王元怀,清河王元怿之弟。

孝明帝时期,官居太保任职门下,与胡国珍、元雍以及元怿“共釐朝政。”此时,元怀已经进去北魏中枢系统,共同参与北魏的最高决策,是胡太后信任的宗王之一。

孝明帝与胡太后的最终较量

(1)多方势力的政治成败

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皇族一向奉行宗王政治,宗室诸王虽然在宣武帝一朝中折损殆尽,但是在孝明帝一朝中宗王政治重新抬头,占据了朝中政局中的主导地位。

元叉发动政变,从这次政变的本质来看,是宗王之间为了争夺了朝中决策权而发动,但是不同的是胡太后的后权势力横亘其中,使这次事变关系到了宗室、外戚与后权的权力消长问题。

元叉政变以铲除宗王中的朝廷重臣清河王元怿为序幕而展开,铲除掉元怿,无异于砍掉胡太后的臂膀,削弱了胡太后的势力。

之后,元叉才可以分宫隔离孝明帝与胡太后,掌控朝政。

元叉专政后,便开始对其他宗王使用非常统治,或利诱,或镇压,或杀害,使不少宗王碍于元叉的暴虐而人人自危。

辅政宰相高阳王元雍是最高决策集团的主干成员,为了褫夺其权力,元叉找到了“虽位重于叉,而甚畏惮”的其父京兆王元继来与元雍分庭抗礼,元雍的权力被架空。

宗王的权力再次不得伸张,太后的势力也太为削弱。

(2)帝党的溃败与后党的变动

据《魏书·宣武灵皇后传》有载,“自刘腾死,叉又宽怠。太后与肃宗及高阳王雍为计,解叉领军。”胡太后借助宗室的力量,大举扫灭元叉外戚势力集团。

元叉虽是胡太后的妹夫,而且元叉达到今日的政治地位,皆凭借胡太后的一手提携,但是由于胡太后与清河王元怿的特殊关系,以及元叉与元怿的政治斗争由来已久,所以他选择站在了孝明帝一边与胡太后和元怿相抗衡。

元叉发动宫廷政变后,严格控制各宫交往以及软禁孝明帝来实现掌权专政,这着实属于孝明帝的意料之外。

元叉发动这一政变其实是孝明帝默许的,胡太后临朝听政时间已久,她将后权凌驾于皇权之上,孝明帝一直都没有朝政决策的掌控权。

《魏书》卷十三《宣武灵皇后胡氏传》记载:后改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太后以肃宗冲幼,未堪亲察,欲傍周礼夫人与君交献之义,代行祭礼,访寻故式。

孝明帝年岁已经到了十四岁,本欲亲政,他认为支持元叉而取得实权是可行的,但是元叉并没有按照孝明帝预想的那样发展。

受元叉控制让孝明帝意识,元叉的执政只是将自己由幕后提到了台前,仍然无法实现他实际执政的愿望。

另一方面,在宦官刘腾死后,元叉失去了宫廷内应,加之与宗王间的矛盾,更使元叉在朝廷上开始变得捉襟见肘,所以隔离孝明帝与胡太后的不得相见的政策有所松动,这给了孝明帝与胡太后共谋除掉元叉的契机。

“会太后与肃宗南游洛水,雍邀请,车驾遂幸雍第。日晏,肃宗及太后至雍内室,从者莫得而入,遂定图叉之计。”胡太后开始了第二次临朝听政后处死了元叉,孝明帝的势力可以说被连根拔起,因为胡太后被元叉的所作所为使她意识到手握最高权力的重要,所以她牢牢把持着权力。

以致“逮于灵后反政,宣淫于朝。郑俨手运天机,口吐王制。李轨、徐纥刺促以求先,元略、元徽喔咿以竞入。”可见,当时胡太后的后权势力集团有郑俨、李神轨、徐纥、元略与元徽等人,他们对朝政出现颐指气使的姿态。

其中五人以郑俨权势最盛,据《魏书·郑俨传》有载,“容貌壮丽。……因缘为灵太后所幸……孝昌初,太后反政,俨请使反朝,复见宠待。拜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领尝食典御。昼夜禁中,宠爱尤甚。”从史料记载可知,郑俨因外在极佳受到胡太后的恩宠,破格提升至朝廷重要官吏,可对朝政作出决定性政策。

李神轨,其父孝明帝时期外戚李崇。

据《魏书·李崇传》有载,“孝昌中,为灵太后宠遇,势倾朝野,时云见幸帷幄,与郑俨为双,时人莫能明也。频迁征东将军、武卫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常领中书舍人。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州反,诏神轨与都督源子邕等讨平之。”李神轨虽为胡太后的宠幸,但他凭借的是家庭背景和个人的军事才能,元鉴叛乱,李神轨征兵讨厌大获全胜,稳定了北魏政局,他功不可没。

徐纥,胡太后的又一位宠臣。

据《魏书·徐纥传》有载,“家世寒微。纥少好学,有名理,颇以文词见称。……灵太后反政,以纥曾为怿所顾待,复起为中书舍人。纥又曲事郑俨,是以特被信任。俄迁给事黄门侍郎,仍领舍人,总摄中书门下之事,军国诏命,莫不由之。”

从史料记载可知,徐纥出身寒门,仕途晋升之路狭窄,为了给自己开拓取仕之路,他选择谄媚迎合比较有权势的人。

但是,徐纥仍然是存在真才实学的,才能被清河王元怿看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太后   清河   宣武   外戚   刺史   北魏   朝政   将军   政治斗争   权力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