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蕉城最值得一去的非遗小镇,感受600年福船文化~

福船,中国四大名船之一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

独得郑和青睐

成为下西洋的专属战舰

一项中华绝技——水密隔舱

守护了千万海上之民的安全

一艘福船

不惧海风,不畏暴雨

劈开厚重的海波

载满丰盛的海鲜

乘着蓝色波澜

驶向敦厚沉寂的海上沙漠

穿梭于刀光剑影的抗倭之路

坐落于三都澳之畔的漳湾镇,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其福船制造技艺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明代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一直传承至今。

漳湾镇东南濒海,距蕉城市区9千米,闽东海洋渔业最为富饶的地方。此处风光旖旎,峰峦挺秀,港汊纵横。

在漳湾造船厂内,木头特有的香气在周围弥漫,几名造船师傅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看似普通的木头,一凿一锤间摇身一变成为了威风凛凛的福船。

漳湾为何会造福船,主要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上临福安出海口,下接宁德主城区(清),东临闽东最大渔区三都澳的漳湾,在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宁、福、霞三邑鱼舟梭织,远近商人买鱼者云集,连宵达旦,灯火辉煌,数日而散”,繁荣的渔业经济给漳湾带去了大量的福船需求。

同时,漳湾作为清代闽海关福宁府总口所在地的宁德县商贸发达,也让临近闽东最大河流交溪的入海口的漳湾凭借货物运转所需要的大量船只需求成为“造船基地“。

福船,是一代又一代人漳湾人的回忆。一艘福船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一次次起航,又一次次安全返航。

踏进中国福船文化展示中心,福船历史与精髓如同一本史书一样徐徐展开。走进这里,仿佛进入了福船的世界,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样式及结构的福船模型琳琅满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在商代已经造出有船舱的木板船,宋代,船上普遍使用了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也叫水密舱。15世纪,中国的木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这里最初建造的木帆船便是“福船”的前身。

后来,木帆船由于体积小,不适合远海捕捞作业被逐渐改善,发展成为今天的“福船”。作为中国四大古船之一,它不仅适合做深海捕捞的渔船,还适合做远洋运输的货船,同时也是明朝水师的主要战船。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充分利用了不同类型福船的战斗性能,屡败倭寇船队,获得了辉煌的战果,使福船成为大明朝巩固海防安全的海上长城。

福船还是我国使臣出使海外的重要交通工具。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之时,曾三次在福建征集大型宝船。

据记载:刘氏先祖帝美公,原生活在闽南一代,世业造船。为避战乱,明洪武年间,帝美公以一身绝技,驾海船只身逃难宁德,后在漳湾岐后定居,造船传艺,这项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由此在漳湾生根发芽。

一艘普通的船只建造时间在一个月左右。相传水密隔舱之技的神秘之处就在于造船师无需绘图,心中自有船。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隔舱板分隔成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

如今,在刘氏家族的传承和影响之下,漳湾镇先后成立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展陈馆、传习所、研究会。福船文化如明珠璀璨,传承人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学习与创新,用双手和智慧让老手艺焕发光彩。

逼真的橹舵、精美的门窗、分层次的船舱……这些美好的景象,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的传承。2008年6月,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航海远行

黑暗中前程莫测的海程里

谁将忠实地护航

守护海浪中的一方行地?

一艘稳定安全的福船

紧紧依靠这水密隔舱技艺

遇上礁石,也能保持威风

“六百年福船”向海扬帆

传承之人不改匠心

岁月悠长

漳湾福船依着水,迎着浪

继续载着希望驶向远方

来源:游在蕉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隔舱   宁德   明朝   闽南   船舱   帆船   技艺   中国   年间   小镇   海上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