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汪精卫为何会背信弃义与日本人求和成立伪国民政府?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感谢支持!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在风雨飘摇的1940年的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宣布伪国民政府成立,将这耻辱的一天定在了历史柱上,本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热血青年,还曾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激愤慷慨诗词,为何会背信弃义转头与日本人求和成立伪国民政府并担任主席?这发生的一切究竟是世风日下还是人心所向?这一切都要从汪精卫的经历说起。

加入同盟会:走上革命之路

汪精卫出身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用清贫两字来形容,家中氛围很是压抑,这种氛围使汪精卫自幼便养成了优柔寡断、懦弱自卑的性格,这种性格致使他在日后走入歧途。即便生活上清苦,汪精卫确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因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家中书香氛围浓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汪精卫饱读诗书,通四书五经,在考试中还中了秀才,才华横溢,生平作诗数十首,再加上相貌英俊挺拔,青年时期属实是一个意气风发好男儿。

1903年,汪精卫得到机会可以官费赴日本留学。1905年结识了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孙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革命理论宣传之后,汪精卫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了一个坚定的职业反清革命家,一路追随孙中山。据说当时他在日本学校毕业后,两广总督秦春煊想让他做日语翻译,50元每月都被他拒绝了,每月50元在当时可是个不低的收入,从此处可以看出他不贪恋钱财和稳定生活。在追随孙中山的日子里,汪精卫勤勤恳恳,算得上是孙中山的心腹。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取笔名为精卫,在舆论阵地《民报》上,发表了很多令人叫好的文章,用他出色的文笔跟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保皇派对骂。

回国后,同盟会领导了多次起义,但结果都不如人意,参会的人员除了一些老成员就是一些出国的留学生,一些与同盟会作对的人趁机讥讽孙中山,保皇派讽刺他为“远距离革命家”。正直青春年华血气方刚的汪精卫可听不得这些嘲讽孙先生的话,再说哪次革命不得有人留血,他决定干票大的给他们看看,当时最有权势的便是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亲爹,于是他在1910年1月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刺杀计划失误导致刺杀失败,事后被捕入狱,被判处了终身监禁,经历九死一生,还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振奋人心“绝命诗”,那时的汪精卫身负热血与志气,高喊救国口号,他的这首诗被广为流传,有很多的仁人志士愿追随于他,致使他在日后国民党中颇有威望。

不过,汪精卫的命可不该绝,武昌起义后,汪精卫被袁世凯给放出来了,汪精卫怀着感激的心与袁世凯来往甚是亲密,这时汪精卫对袁世凯的欣赏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孙中山,以至于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汪精卫极力劝说他让位给袁世凯,孙中山不愿,汪精卫甚至与他撕破脸皮。从这里可以看出,汪精卫这个人没有主见,是个墙头草。既可以被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征服,也可以被袁世凯的人格魅力征服甚至回过头与孙中山撕破脸,这样一个人物性格放在当时动乱的局势里是可悲的,没有自己的主心骨,这也为他投靠日本成立伪国民政府的最终结局埋下伏笔。

软弱妥协:与日求和之路

抗战时期,1938年3月,日军几场仗打的风生水起,虽然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武汉,但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战线的拉长和时间的不断持续,日军后方的粮食供给吃紧,日本国民战争紧张情绪严重,面对这些逐渐暴露出的问题,日方决策后采取了“以华制华”政策,即每占领一地就采取建立伪政权,用中国人治理中国人,与中国开启了一场政治诱降的游戏。在国民党蒋介石妥协心理的驱使下,汪精卫不断被派去与日方进行协商,这对于原本就是墙头草又意志不坚定的汪精卫来说,正好提供了往墙上攀爬的土壤。

汪精卫在日本留学的期间,日本经济建设的强大早已使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在日本侵略中国后,日军给国民党军队打的又连连败退,这让本就不坚定抗战到底的他成为了最忠实的国民党亲日派代表、日本以华制华政策的应声虫。

抗战时期,即使身处全国人民反对对日求和的浪潮声中,蒋介石始终都没有放弃与日方的密切联系,民众压力致使他不敢公开投降,但他也在暗处不断蓄积民众的投降情绪,这为汪精卫的公开投降打好了基础。首先便是制造失败舆论,蒋介石向外透露出我方已无力抵挡日方袭击的信息,对外称“日方技术比我们先进,战术比我们高明,打也是输,不打也是输”“如果没有把握贸然开战,日方可在十天内占领我们”等一系列打压民众抗战热情的话,汪精卫同样散播亡国论,引起民众的恐慌,目的使其逐渐对继续抗战失去信心,为自己求和举措创造支持者。另一边暗中进行谈判,1938年1月,蒋介石委派汪精卫一伙秘密与日方取得联系,蒋介石对日方表现得十分真诚,但没想到那边传来的消息竟是想让汪精卫为代表出马“主持和平”,这给老蒋气够呛,而汪精卫一方马上摸清了日方的底,本就软弱不坚定,这下日方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于是他当仁不让成为了中日求和的日方要求的协商负责人,这使老蒋感到愤怒,但汪精卫却感觉得到了日方的认可,这种认可让他变得兴奋因为终于可以压老蒋一头。

1938年5月,日本近卫内阁改组,重新放出“和谈空气”,蒋介石看有机会又立刻派人去和谈,不过因日方条件太苛刻失败了,汪精卫得到消息后妒火升起,看到老蒋的进程比自己快,自己也要加紧脚步,于是立刻派梅思平进行密谈,在得到日方的回应后,汪精卫大喜过望,11月20日,汪精卫与日方签了辱国的《日华协议谅解事项》和《日华谅解记录》,后者合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汪勾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建立伪政权:汪精卫的叛国之路

在与日求和联系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汪精卫彻底陷入了投靠日本的软弱情绪里,在紧锣密鼓声中,1939年6月18日,汪精卫在与日方商定后,回国筹建伪满政府,12月底,汪精卫又与日方签订了《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这份纲要于次年1月份被揭露,刹那间流言四起,骂声一片,这还是那个号称“不做议员,不做官,不嫖,不赌,不吸鸦片,不纳妾,”六不主义的道德完人吗?汪精卫投敌这一出,大大超出国人的意料,对当时的中国抗战舆论和思想的冲击,确实相当大。各地举行着反日反汪反汉奸运动,但早已被鬼迷心窍的汪精卫全然不顾名声受损,继续实施着计划,1940年3月30日,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它的成立标志了全国伪政权的建立,同时汪精卫也背上了千古骂名。

很多人为汪精卫感觉惋惜,为啥从一个坚定跟随孙中山闹革命的热血青年,堕落成一个中国头号大汉奸,实在是不可理解。其实不必惋惜,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他的命运使然。

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其实只不过是三个阶段。年少时的诗书气自华,满腔热血报国,那时的热血可以让他上刀山下火海,追随着自认为能够救国的路线,即便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可惜生逢乱世,豪杰众多,没有自己始终追随并认同的信仰,便会随着各类思想的碰撞而迷失方向。到了中年时期,当初一尘不染的少年也入了世俗,由于不满蒋介石的治理政策却又无可奈何,委身在蒋介石之下却想要翻身之日,于是当日方向自己投来欣赏的目光而不是老蒋时,他喜不自胜,试图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比蒋强,可一旦上了欲望的船,掌舵人便不再是自己。

随着之后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自己想要证明但软弱的性格又不足以支持他达成目标,给日本人手下做事的日子也不好受,一方面又要听话,一方面做着违背自己当初救国的理想,但事已至此已没有回头路,最终只能如行尸走肉般任人指挥。

如若他不是如此出众的人,一世骂名也轮不到他身上,可偏偏这个人才华横溢鹤立鸡群,有报复和才华却软弱没有主见,最大的弱点一旦被人抓住, 便会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违背只能自己的本心,背负千古的骂名,替日本人做走狗。

伪国民政府的成立不仅仅是汪精卫自己的失败,更是整个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民族荣誉感,那么这个国家离衰落只有一步之遥。曾经的人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如浮萍一般无根,是先辈们的付出使我们在土壤中扎根得到了今天的安定,虽未亲身经历,但也时时铭记,和平不易,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国民政府   抗战时期   同盟会   日华   伪政权   背信弃义   日方   日本人   日本   蒋介石   软弱   热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