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长城,建阿房宫,秦始皇嬴政被后人诟病的两件事,是否被误解了

提到秦始皇嬴政,除了一统六国、将华夏版图扩展到历史最大范围、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等正面事件为人所知。“追求长生不老”、“焚书坑儒”、“劳民伤财”、“横征暴敛”、“贪图享乐”等负面词汇则流传更广,也是后人诟病他的地方。绝大多数人甚至认为正是因为嬴政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他去世后全国各地才那么快就揭竿而起,开始反抗暴秦的统治。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从“修长城”和“建阿房宫”这两件事,探究一下秦始皇嬴政到底有没有做错。

一、修长城

众所周知长城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的第一军事工程,它在秦始皇嬴政去世后的两千多年里发挥了巨大的防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华夏民族抵挡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

长城的最早修建历史要追溯到西周时期。进入东周后各诸侯国崛起,周天子的统治力越来越弱,北方临近外族的诸侯国们开始修建各自统治范围内的长城,以抵御外族入侵,这部分长城属于“北长城”,还有一些诸侯国为抵御其它国家进攻而修建的长城,被称为“南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帝国统治,又开展了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在蒙恬收复了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南地后,嬴政命蒙恬在原“北长城”,也就是秦、赵、燕等三国古长城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以防范匈奴的侵袭。

这么一看秦修长城其实也不至于造成众怒,是有利于百姓的一件事儿啊,为什么会遭人诟病呢?

其实除去原来秦、赵、燕的古长城,需要新修建和修补的部分任务量非常大,相当于原“北长城”全长的大半,如此巨大的任务量却要在短时间内修完,可想而知需要的人力必定不会少,每人的工作量肯定非常多,待遇也不可能好,再加上严苛的秦法,这肯定会引发民愤。甚至还诞生了“孟姜女哭长城”这样荒诞的传说,以抨击秦始皇嬴政的暴政。而决定修长城的嬴政和组织修长城的蒙恬肯定会被骂。

二、建阿房宫

后世对阿房宫的了解多出于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这首诗使得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阿房宫十分的庞大辉煌,秦始皇嬴政为修建这个宫殿耗资巨大,动用了数不清的劳动力,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实现帝国统一征服大业,结束第四次出巡后,于始皇帝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嬴政深感原来的咸阳宫已经不足以支持新的帝国统治,遂命人开始着手新宫殿的修建。最终选在了原周都丰、镐与咸阳之间的渭南皇家园林上林苑处,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阿房宫修建地点。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猜测嬴政是在经历了多次遇害后,已经不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同时也觉得咸阳宫已经不安全了,于是才让人修建新的宫殿。

那么阿房宫究竟有多大、多辉煌呢?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推算,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纵深达115米,占地面积约为八万平方米,这样足以顺利容纳万余人。民间传说更是将这里夸得极尽奢华,称这里到处都是珍宝,各地进贡的美女成千上万,宫室多的数不清,秦始皇在去世时也没有都住过一遍。《汉书·贾山传》中也记载了阿房宫的规模空前绝后之大。还有传说阿房宫是被项羽焚毁了。

但这些记载很多都是传说。事实是直到秦灭亡时阿房宫也未竣工,根据现在考古发现证实,阿房宫其实只修建了前殿的地基。推算一下也很容易想到不可能修建完并居住。因为嬴政在公元前210年开启了第五次出巡并逝世于沙丘,而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计划,这么大的工程光设计和准备人力物力都要占据大部分时间,留给工程实施的时间非常短。

秦始皇嬴政第五次出巡中途驾崩后,在赵高的支持下,胡亥上位,史称秦二世,他继位后立即征调修宫殿的人去骊山陵,完成嬴政的下葬覆土工作。停工7个月后,才于公元前209年四月再次开工。后面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了,七月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八月秦二世胡亥就被作乱的赵高逼的自杀,阿房宫工程也至此彻底停工。

无论后世的评价如何,秦始皇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他实现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及重大事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秦始皇修长城和建阿房宫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需要下进行的大型工程。尽管存在成本过高、人民负担过重等一些问题,但长城和阿房宫仍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工程技术中的杰作,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阿房宫   修长   史记   华夏   长城   帝国   公元前   后世   宫殿   后人   误解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