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杨行密建立吴国,李昪后来居上,擅权建立南唐

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杨行密全有淮南之地。

乾宁四年,兖州节度使朱瑾留大将康怀贞守兖州。朱温“遣葛从周将兵袭兖州,汴兵奄至”,康怀贞降,兖州失守。朱瑾只得率兖州军民渡淮,投奔杨行密。“淮南旧善水战,不知骑射,及得河东、兖、郓兵,军声大振。”(《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四年)

朱温“既得兖、郓,甲兵益盛,乃大举击杨行密,遣庞师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万壁清口(泗水入淮之口,今江苏淮阴西),将趋扬州;葛从周以兖、郓、曹、濮之兵壁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将趋寿州(今安徽寿县)”;朱温“自将屯宿州(今安徽宿州),淮南震恐”。

“杨行密与朱瑾将兵三万拒汴军于楚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别将张训自涟水(今江苏涟水)引兵会之,行密以为前锋。庞师古营于清口,或曰:“营地污下,不可久处。'不听。师古恃众轻敌,居常弈棋。朱瑾壅淮上流”,又“将五千骑潜渡淮,用汴人旗帜,自北来,趣其中军,张训逾栅而入,士卒苍黄拒战,淮水大至,汴军骇乱

杨行密引大军济淮,与瑾等夹攻之,汴军大败,斩师古及将士首万余级,余众皆溃。葛从周营于寿州西北”,“闻师古败,奔还”。于淠水(今淠河)半济,“淮南兵击之,杀溺殆尽”,诸军“济淮,凡四日不食,会大雪,汴卒缘道冻馁死,还者不满千人”。“杨行密由是遂保据江、淮之间”,朱温“不能与之争”(《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四年)。

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杨行密始任淮南节度使,当时宣州(治宣城,今安徽宣城)节度留后田额和润州刺史安仁义,都是杨行密所亲信的大将。景福二年,升州(治江宁,今江苏南京)刺史张雄病死,由冯弘铎继任升州刺史。

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宁国节度使(镇宣州)田颗造战舰,出击冯弘铎(时为武宁节度使,镇江宁),会战于曷山(今芜湖南四十余里),冯弘铎大败,逃奔杨行密,杨行密署冯弘铎为淮南节度副使,从此升州并入杨行密的版图。

田颓为宁国节度使以后,天复二年,吴越钱氏的中军武勇右都指挥使徐绾、武勇左都指挥使许再思(他们原来是孙儒的部下,孙儒失败,孙儒的士卒逃奔浙西,钱镠爱其骁悍,以为中军,号武勇都)谋反,杭州大乱。钱镠怕田颓出兵援助徐绾、许再思,命大将顾全武出使杨行密,并以子钱传璙为质于杨行密,杨行密以女妻传璙,并答应把田额召回。田额从杭州撤军时,也要钱镠以一子为质,钱镠以次子传瓘为质于田颓,可以女妻传瓘。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宁国节度使(镇宣州)田颗联合润州(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团练使安仁义举兵反对杨行密,并遣使至寿州(治安徽寿县)约寿州刺史朱延寿共图行密。“行密夫人,朱延寿之姊也”。延寿“阴与田颓通谋”,“谋颇泄。

杨行密诈为目疾,对延寿使者多错乱所见(见甲以为乙,见犬以为猫),或触柱仆地。谓夫人曰:“吾不幸失明,诸子皆幼,军府事当悉以授三舅。'夫人屡以书报延寿,行密又自遣〔使〕召之”,“延寿至广陵,行密迎及寝门,执而杀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

杨行密又命大将李神福自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乘战舰东下,连败田颗水师于皖口(皖水入江之口,今安徽安庆西),颓将水军逆战,李神福“临江坚壁不战,遣使告行密,请发步兵断其归路”。行密遣部将台濛将兵击颓。“田颓闻台濛将至,自将步骑逆战,留其将郭行悰以精兵二万”,“屯芜湖,以拒李神福”。台濛连败田颓,进围宣州。田颓出城作战被杀。不久,杨行密又攻陷润州,杀安仁义,宣、歙、升、润诸州,又完全为杨行密所控制。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十月,杨行密被封为吴王,承制封拜。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病死,年五十四,子杨渥继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弘农郡王。

天祐三年,杨渥遣将攻拔洪州(今江西南昌),自兼镇南节度使(镇洪州)。杨渥取得江西之后,“骄侈益甚”,“将佐皆不自安”。“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或单骑出游,从者奔走道路,不知所之。左右牙指挥使张颢、徐温泣谏,渥怒曰:“汝谓我不才,何不杀我自为之!'二人惧。

杨渥选壮士,号“东院马军',广署亲信为将吏,所署者恃势骄横,陵蔑勋旧”。颢、温潜谋杀渥。“渥父行密之世,有亲军数千营于牙城之内,渥迁出于外,以其地为射场,颢、温由是无所惮。渥之镇宣州也,命指挥使朱思勍、范思从、陈璠将亲兵三千;及嗣位,召归广陵。颢、温使三将”“戍洪州,诬以谋叛,命别将陈祐往诛之”。“渥闻三将死,益忌颢、温,欲诛之”。一日,“渥晨视事,颢、温帅牙兵二百,露刃直入庭中,渥曰:“尔果欲杀我邪?”对曰:“非敢然也,欲诛王左右乱政者耳!'因数渥亲信十余人之罪,曳下,以铁挝击杀之,谓之“兵谏'。诸将不与之同者,张颢、徐温稍以法诛之,于是军政悉归二人,渥不能制”(《资治通鉴》后梁开平元年)。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五月,张颢遣其党纪祥等杀杨渥于寝室,诈云暴薨。年二十三。张颢“集将吏于府庭,夹道及庭中、堂上各列白刃,令诸将悉去卫从然后入。颢厉声问曰:“嗣王已薨,军府谁当主之?'三问,莫应,张颢气色益怒。

幕僚严可求前密启曰:“军府至大,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今日则恐太速。颢曰:“何谓速也?可求曰:“刘威(在庐州)、陶雅(在歙州)、李遇(在宣州)、李简(在常州),皆先王之等夷,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不若立幼主辅之,诸将孰敢不从。颢默然”。

于是拥立杨渥次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留后、东面诸道行营都统。“颢以徐温为浙西观察使,镇润州(治丹徒,今江苏镇江)。严可求说温曰:公舍牙兵而出外藩,颗必以弑君之罪归公。”温惊曰:“然则奈何?”可求曰:“颢刚愎而暗于事,公能见听,请为公图之。'”时淮南行军“副使李承嗣参预军府之政”,可求往说李承嗣,李承嗣深然之,可求又说动张颢取消温出外藩之令

“温与可求谋诛颢,可求曰:“非钟泰章不可。””“温使亲将翟虔告之。泰章闻之喜,密结壮士三十人”,清旦,“直入,斩张颢于牙堂,并其亲近。温始暴颢弑君之罪,镮(车裂)纪祥等于市。“隆演以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咸取决焉”(《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徐温“性沉毅,自奉简俭,虽不知书,使人读狱讼之辞而决之,皆中情理。先是,张颢用事,刑罚酷滥,纵亲兵剽夺市里。温谓严可求曰:“大事已定,吾与公辈当力行善政,使人解衣而寝耳。'乃立法度,禁强暴,举大纲,军民安之。温以军旅委严可求,以财赋委支计官骆知祥,皆称其职,淮南谓之“严、骆'”(《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淮南将吏推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弘农王。淮南的政权,实际都操在徐温手中,杨隆演不过是傀儡而已。


徐温“以金陵形胜,战舰所聚,乃自以淮南行军副使领升州(治江宁,今江苏南京)刺史,留广陵(今江苏扬州),以其假子元从指挥使知诰为升州防遏兼楼船副使,往治之”(《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初,杨行密“掠得徐州人李氏之子,生八年矣,行密养以为子,行密长子渥憎之。行密谓其将徐温曰:“此儿质状性识,颇异于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赐汝为子。'温名之曰知诰”。知诰长,“喜书善射,识度英伟。行密常谓温曰:“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二年)这个徐知诰,后来复姓李,改名昪,就是南唐的开国皇帝,庙号烈祖。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抚州(治临川,今江西抚州)刺史危全讽联结袁州(治宜春,今江西宜春)刺史彭彦章、吉州(治庐陵,今江西吉安)刺史彭玕、信州(治上饶,今江西上饶)刺史危仔倡,号十万人,争夺洪州(治豫章,今江西南昌)。全讽屯兵象牙潭(今江西金溪县东北),淮南大将周本疾趣象牙潭,大败危全讽之军,生擒全讽,“于是江西之地尽入于杨氏”(《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徐温取宣州,执李遇,以养子徐知诰为升州(治江宁,今江苏南京)刺史。“时诸州长吏多武夫,专以军旅为务。不恤民事;知诰在升州,独选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四方士大夫,倾家赀无所爱。”(《资治通鉴》后梁太祖乾化二年)淮南将吏推嗣吴王杨隆演为太师、吴王,以徐温领镇海节度使、淮南行军司马。徐温团结淮南旧将刘威、陶雅,“待之甚恭”,“雅等悦服”,徐温的政治地位也更加巩固起来。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徐温把镇海节度使的治所由润州(今镇江)移到升州(今南京),让养子徐知诰改镇润州,而把广陵的一切政治权力交给徐知训负责。

徐知训是徐温的亲生儿子,为人“骄倨淫暴”,平日“狎侮吴王,无复君臣之礼。尝与王为优,自为参军,使王为苍鹘(僮奴),总角弊衣执帽以从。又尝泛舟浊河,王先起,知训以弹弹之。又尝赏花于禅智寺,知训使酒悖慢,王惧而泣,四座股栗。左右扶王登舟,知训乘轻舟逐之,不及,以铁檛杀王亲吏。将佐无敢言者,父温皆不之知”。


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六月,前兖州节度使朱瑾杀徐知训,徐温部下阖门讨瑾,瑾自杀。徐知诰在润州(今镇江)闻朱瑾杀徐知训,即日引兵渡江,接管政权,徐温就命徐知浩代徐知训执政。

以后徐温一度回到广陵,不久又“还镇金陵,总吴朝大纲,自余庶政,皆决于知诰。知诰悉反知训所为,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以吴王之命,悉蠲天祐十三年(后梁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以前逋税,余俟丰年乃输之(谓天祐十四年逋租)。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于是士民翕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悦服。先是,吴有丁口钱,又计亩输钱,钱重物轻,民甚苦之”。


徐知诰“以为"钱非耕桑所得,今使民输钱,是教民弃本逐末也。请蠲丁口钱,自余税悉输谷帛,细绢匹直千钱者当税三千。'”“由是江、淮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

梁贞明五年四月,徐温请杨隆演为吴国王,杨隆演以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东海郡王,以徐知诰为左仆射、参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

后梁贞明六年,杨隆演病卒,年二十四。徐温立隆演弟溥为吴王。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一月,吴王杨溥即皇帝位,追尊父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兄杨渥为景皇帝,庙号烈祖,杨隆演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后唐天成二年十月,吴大丞相徐温病卒,年六十六。温子知询仍归金陵,温养子知诰仍在广陵秉吴政。徐知询“自以握兵据上流,意轻徐知诰,数与知诰争权,内相猜忌”。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十一月,徐知询入朝广陵,知诰留知询,不遣返金陵,“徐知诰自是始专吴政”(《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四年)。


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吴中书令徐知诰表称辅政岁久,请归老金陵;乃以知诰为镇海(今南京)、宁国(今安徽宣城)节度使,镇金陵,余官如故,总录朝政,如徐温故事。以其子兵部尚书、参政事景通(即后来的南唐元宗)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留江都(今扬州)辅政”(《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后唐长兴四年,“宋齐丘劝徐知诰徙吴主都金陵,知诰乃营宫城于金陵”(《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徐知诰别治私第于金陵”,知诰“迁居私第,虚府舍以待吴主”。“吴人多不欲迁都者,都押牙周宗言于徐知诰曰:“主上西迁,公复须东行,不惟劳费甚大,且违众心。””

“吴主遣宋齐丘如金陵,谕知诰罢迁都。先是,知诰久有传禅之志,以吴主无失德,恐众心不悦,欲待嗣君,宋齐丘亦以为然。


一旦,知诰临镜镊白髭,叹曰:“国家安而吾老矣,奈何!'周宗知其意,请如江都,微以传禅讽吴主,且告齐丘。齐丘以宗先己,心疾之,遣使驰诣金陵,手书切谏,以为天时人事未可,知诰愕然。后数日,齐丘至,请斩宗以谢吴主,乃黜宗为池州副使。久之,节度副使李建勋、行军司马徐玠等屡陈知诰功业,宜早从民望,召宗复为都押牙。知诰由是疏齐丘。”(《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

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吴加中书令徐知诰太师、大元帅,进封齐王。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吴主诏齐王知诰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后晋天福二年,吴主禅位于徐知诰,知诰即皇帝位于金陵,史称南唐。

吴让皇杨溥退位后,徙居润州丹阳宫,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幽死,年三十八。后晋天福七年,南唐主李昇(即徐知诰)迁杨氏子孙居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严兵守之,绝不通人,久而男女自为 匹偶”(《新五代史·吴世家》)。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南唐失去淮南,南“唐主遣园苑使尹延范如泰州,迁吴让皇之族于润州,延范以道路艰难,恐杨氏为变,尽杀其男子六十人”(《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杨氏遂绝。

自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杨行密始有淮南之地,至后晋天福二年杨溥退位,凡传四主,四十七年而亡。

南唐主李昇,是徐温的养子,上面已经讲到过了。

徐温,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人,少以贩盐为业,后隶杨行密帐下,和刘威、陶雅之徒,号三十六英雄。行密死后,徐温拥立杨渥。渥被杀,徐温又拥立杨隆演,遂擅吴政。温病死,政权落入温养子徐知诰手中。徐知诰称帝后,为了以唐正统作号召,复姓李氏,改名曰昇,是谓南唐烈祖。李昪尊徐温为义祖,表示不忘义父养育之恩,自已又伪造世系,说是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后。


南唐主李昇即位之后,“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吴越国火,焚其宫室、府库,甲兵皆尽,群臣请乘其弊攻之,昇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钱氏自吴时(杨氏)素为敌国,昇见天下乱久,常厌用兵,及将篡国,先与钱氏约和,归其所执将士,钱氏亦归吴败将,遂通好不绝。昇客冯延已好论兵,大言,尝诮昇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昇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南唐主“性节俭,常蹑蒲屦,盥頮用铁盎,暑则寝于青葛帷,左右使令惟老丑宫人,服饰粗略。死国事者,皆给禄三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唐主疽发于背,谓齐王“璟曰:“吾饵金石,始欲益寿,乃更伤生,汝宜戒之。””(《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卒年五十六。子璟嗣位,是为元宗。

自徐知诰(即李昇,南唐烈祖)相吴,“禁压良为贱(买良人子女为奴婢),令买奴婢者通官作券。

冯延已及弟礼部员外郎延鲁,俱在元帅府,草遗诏听民卖男女,意欲自买姬妾,萧俨驳曰:“此必延巳等所为,非大行(自汉以行,天子初死,梓宫在殡,称大行皇帝)之命也。昔延鲁为东都(江都)判官,已有此请,先帝访臣,臣对曰:“陛下昔为吴相,民有鬻男女者,为出府金,赎而归之,故远近归心。今即位而反之,使贫人之子为富人厮役,可乎?

先帝以为然······先帝斜封延鲁章,抹三笔,持入宫。请求诸宫中,必尚在。'齐王命取先帝时留中章奏千余道,皆斜封一抹,果得延鲁疏。然以遗诏已行,竟不之改”(《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冯延巳、延鲁、魏岑、陈觉、查文徽,党附宋齐丘,“更相汲引,侵蠹政事,唐人谓觉等为五鬼”。“延鲁自礼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勤政殿学士”。又以岑及文徽皆为枢密副使(《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南唐出兵取建州(治建安,今福建建瓯)。开运三年,陈觉、冯延鲁又矫用南唐主命进攻福州,吴越钱氏发水军自海道救福州,大败唐军,南唐兵士死者二万余人,“委弃军资器械数十万,府库为之耗竭”(《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唐主以陈觉、冯延鲁矫诏败军,议斩二人以谢中外,由于宋齐丘为他二人说情,还是赦而不杀。当南唐福州失利的时候,正是契丹入主中原的时候,由于南唐精兵都用在江西、福建一带,无法把兵锋转而北向,把收复中原的最好机会,白白放过了。


后周郭威称帝,后汉主刘知远同母弟慕容彦超不肯臣周,据兖州抗周,并求援于南唐,南唐主“发兵五千,军于下邳(今安徽睢宁西北),以援彦超,闻周兵将至,退屯沭阳”(今江苏沭阳)。后周“大破唐兵,杀溺死者千余人,获其将燕敬权”。郭威释燕敬权归南唐,南“唐之言事者犹献取中原之策,中书舍人韩熙载曰:“郭氏有国虽浅,为治已固,我兵轻动,必有害无益'”(《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南唐主李璟“好文学,故〔韩〕熙载与冯延巳、延鲁、江文蔚、潘佑、徐铉之徒皆至美官”。“当时唐之文雅,于诸国为盛,然未尝设科举,多因上书言事拜官,至是,始命翰林学士江文蔚知贡举,进士庐陵(今江西吉安)王克贞等三人及第。唐主问文蔚:“卿取士何如前朝?”对曰:“前朝公举、私谒相半,臣专任至公耳!'唐主悦。”“时执政皆不由科第,相与沮毁,竟罢贡举。”(《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周世宗于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对南唐用兵,显德四年,再次亲征,到了显德五年,淮南之地尽为后周所得。同年,南唐主李璟下令去帝号,称南唐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初,冯延巳以取中原之策说唐主,由是有宠。延巳尝笑烈祖(李昇)戢兵为龌龊,曰:“安陆(晋高祖天福五年李承裕安州之败事)所丧才数千兵,为之辍食咨嗟者旬日,此田舍翁识量耳,安足与成大事。岂如今上暴师数万于外,而击球宴乐无异平日,真英主也。”延巳与其党谈论,常以天下为己任,更相唱和。翰林学士常梦锡屡言延巳等浮诞不可信,唐主不听。

梦锡曰:“奸言似忠,陛下不悟,国必亡矣!”及臣服于周,延巳之党相与言,有谓周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诸君常欲致君尧舜,何意今日自为小朝邪!'众默然。”(《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



“唐主以金陵去周境才隔一水,洪州险固居上流,集群臣议徙都之”,“乃命经营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为都城之制”(《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不久,就更命洪州为南昌府,号曰南都。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南唐主迁都南昌,留太子从嘉(即后主)于金陵。“南唐主至南昌,城邑迫隘,宫府营廨,十不容一二”。“群臣日夜思归,南唐主北望金陵,郁郁不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六月,南唐元宗卒于南昌,年四十六。丧归金陵,太子从嘉即位,改名煜。

李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五兄皆早死,故煜得立。“善属文,工书画”(《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清异录》称:“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知音律。

南唐建国之初,有屯田使,至是“罢诸路屯田使,委所属令佐与常赋俱征,随所租入,十分锡一,谓之率分,以为禄廪;诸朱胶牙税视是”(《十国春秋》)。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三月,始行铁钱。陶岳《货志录》曰:“韩熙载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比于旧钱稍大,而轮郭深阔。既而铁钱大行,公私便之。”“每十钱,以铁钱六权铜钱四而行,逮民间止用铁钱,遂藏铜钱靳弗出,末年铜钱一直铁钱十,比国亡,诸郡所积铜钱累六十七万缗”(《十国春秋》)。

南唐后酷信佛法,中书舍人张垍每见辄谈法,当时大臣亦多蔬食持戒以奉佛。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普度诸郡僧”。开宝三年,“命境内崇修佛寺”(《十国春秋》)。“建康城中僧徒迨至数千,给廪米缗帛以供之”(马令《南唐书》)。南唐主与小周后“顶僧伽帽衣袈裟,诵佛经拜跪顿颡”(《十国春秋》)。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出兵,十一月,下金陵,南唐亡。南唐建国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亡于宋开宝八年,凡传三主,共三十九年而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南唐   吴王   开平   淮南   金陵   后晋   后梁   节度使   吴国   后来居上   资治通鉴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