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志 每日更新137

第二章民主渠灌区

民主桑是在旧民生渠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1990年该渠灌溉面积占全县有效灌溉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高产稳产田占全县高产稳产田近一半。

第一节民主渠

一、民生渠的建立与荒废

民国17年至18年(公元1928—1929年),县公款局长(清末秀才)吕庄富户吕国恩组织兴建民生渠,吕国恩任工程委员会委员长,魏庄郭香山、陈庄吴首先、肖屯周运生、原本庙秦培道为委员,礼河屯李万俊、马扢珰王明心、小花庄姚景州为工程队长,下曹姬东楼、良相小董庄董三才为测量员。工程于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春季动工,渠首砌在贺家村西北淇河床,沿山脚向东南转至吕庄、花庄、肖屯、韩楼、思德一带。在修渠过程中,当时的县长桑丹桂亲临工地解决问题。汲县新华纱厂经理董亨衢,协同吕国恩赴上海“济生会”借现洋(银元)300元,韩楼富户刘寻泗、高村富户闫宜三、思德富户王相泉等参与,经一年努力将上段渠道挖通,后继续开挖,占民地200余亩,挖土渠总长37.8里,沿渠建桥涵共长1500余米,石洞长600米。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春竣工,时称“民生渠”。放水浇地,富户先浇,贫户后浇,总灌溉面积3万余亩,后因日本入侵,山洪淤积,于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废。

二、民主渠改建

1948年,淇县翻身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同年春淇县人民政府拨小米90多万斤,组织民工修复了荒废的民生渠,西北乡各村参加修复的8000余人,经一年时间,挖通全渠,整修了涵洞、桥梁、新建了闸门等,改称“民主渠”。1958年,将民主干渠延伸到枣生村一带,从而发展成为淇县规模最大灌区,称“民主渠灌区”。

第二节灌区状况

一、灌区位置和规模

民主渠灌区形成于1958年,位于县境中部丘陵向平原过渡带,呈南北狭长形,北至淇河,南至枣生,西近西山与夺丰、红卫灌区为邻,北段向东跨越京广铁路向思德、古城一带发展。全灌区包括高村、庙口、桥盟、北阳4个乡,54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另有7个农林场(所)。

二、农田灌溉及产量

灌区设计浇地12.5万亩,多年来实际灌溉8.5万亩,其中自流灌溉7.7万亩,机电提灌0.8万亩,其中北干渠灌溉5.65万亩,南干渠灌溉⒉.85万亩。灌区粮食亩产达千斤以上,比新中国建立前无水灌溉的亩产百余斤提高8倍。80年代以来,由于干旱,该渠水量不足。

第三节管理机构及管理办法

一、灌区代表会及管理委员会

民主渠灌区自1979年起,实行各村代表会和灌区管理委员会制度。每行政村选代表1人,计54人,定期开会,研究决定灌区大事。管理委员会,由各乡一名副乡长,民主渠管理负责人,县水利局派人组成,掌握和监督民主渠管理工作。

二、民主渠管理处

1949年建立,属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地址在高村桥火车站西,并在贺家村建房作为渠首办公地,两处共占地10亩,有房65间,除管理灌溉外,兼养鱼、栽培蘑菇、蔬菜等。

三、灌溉管理

渠道灌溉原由民主渠管理处及各支渠主任负责。支渠主任每支渠设1人,半脱产,每月由管理处补助工资25元左右。1984年实行改革,取消支渠主任,改由管理处13名职工承包管理至今。

四、灌溉水费

民国时期,“民生渠”收水费,多而不均,又称“水捐”。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渠实行“田亩基本水费加用水量计收”。1970年,水费实行每亩交人民币0.8元。1979年,改为全部按用水量收费,每用水1立方米交人民币2.5厘,1983年改为每方水交费5厘﹐民主集管理处所收水费,用于渠道修理和灌区建设。

附:《河南政治视察日记》摘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河南政治视察日记》说“本渠始创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邑人吕国恩等发起,自西北引淇水向东南流,修为干渠,计长三十八九里,民曰:“民生渠”。中间有土洞一,长三里余,全用砖石砌成圈门形,有石洞一,长一里许。共占民地290余亩,可浇地三、四百顷”。

《新中外地名辞典》摘抄

民生(渠名),在河南省淇县,引导淇河之水而成,长四十余里,可灌九万亩。

按“九万亩”有误实灌3万余亩。

附:民生渠碑文(残部)

……。本渠干道自青岩绝起,迄思德河止共长……余华尺。中经三十九村,分三大段挖垫渠身,面积与外包土工共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二方,有大石堰二,拦水堰、放水堰,均系用大石、洋灰砌成。中贯铁柱坚固异常。开闸口七,大闸门三,用水则启闸入渠,不用水则闭闸归河,二者似相反,而实互相为需焉。大洞系用炸药轰凿而成,日弯土洞,系用砖石洋灰节上筑成,曰双口涵洞。郭湾南河自西向东横流渠,渠面高五尺余,山水暴发最易冲决,故于河底筑一双口涵洞,使渠水穿河之下,由北而南十字交流。……然工程亦极险,曰朱小河洞,土性坚硬,不用砖石所筑。桥梁为架水桥过路桥,过铁道桥等共三十六座。礼河屯北石壕,长一百余丈,宽一丈余,深两丈余,均用炸药轰崩,历九月之久,始告成功。又第八号开桥五孔,系用新式建筑,极形坚确,大十字闸二,自渠底与相穿过之。河底相平,故设为十字闸,四面开口,闭两岸闸口,使渠水通流,以利灌溉。遇山洪暴发时,则开于两岸闸口,使河水分流不致损坏渠道,具筑桥之工。至于详细工程,不及有书。本渠自十八年(1929)秋间开工,至十九年(1930年)秋季告竣,约可灌田千有余顷,已灌田数次,去夏忽值山洪暴涨,不料杂物蔽河而下,竟将两道大堰冲损坏,刻已修复完竣,照常灌田。吾淇北向称晓确之区,一旦而为膏腴之壤,不独生产量增加数倍,冠以民生可称名符其实矣。

陕西官班法政毕业杨丽春撰

河南优级师范毕业武德全篆额书丹大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四月吉日

附:重修民主渠碑记(残部)

查我县自青岩绝起迄思德河止,旧有水渠一道,创始于民国十九年。当时为封建地主阶级和旧政府主持管理,剥削农民,以致民怨沸腾,群起反对,遂使身长三十余里之大渠,仅经四年之久,即被冲毁而失修了。自本县解放后,在共产党与人民政府领导之下,为了发展生产,增加财富,改善群众生活及支援前线,我千万群众毅然而起,重修大渠,于是在民办公助原则下,于三十七年(1948〉春开始动工,经过冬季与次年春,相继九月之久,用木石工十万余,政府无利贷粮九十一万余斤,暨全体工程劳动,使干渠长二十五里完全畅通。其最大工程者曰大堰,长二十八丈,高一丈六尺。开凿石沟长三十七丈。闸门内大股砂石子组成,极其坚固,长七十丈。闸门两个,郭湾双涵洞、大桥、宋庄出进水口暨宋庄前后等处,石圈六十余丈,以上均系新式建筑,长十里许,沿渠又分建支渠,大者十道,长约二十余里。至于精钜工程,民主大渠告竣后,又选举组织了水渠管理委员会,专事保护灌溉等事宜,从此四十五个村庄,五万多亩旱地变为肥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淇县   支渠   干渠   富户   涵洞   灌区   水费   民国   民生   民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