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无法伪造圣旨,看看圣旨第一个字,这怎么造得出来!

圣旨,是古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对于它的印象,大家是不是都停留在影视剧中的出现的场景?

一位尖声尖气的宦官手拿金黄色的圣旨,气沉丹田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下面则是乌拉拉跪倒一地的接旨人,见圣旨如同见到皇帝,由此可见圣旨在古代就是皇帝的象征。

皇权地位如此至高无上,那么代表皇权的圣旨会不会有人造假呢?然圣旨岂是那么容易伪造的?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就让人难以伪造。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我国封建王朝社会持续了千年之久,关于圣旨的历史记载也是源远流长,圣旨一词出现之前,皇帝的命令或言论统称为“诏”,除此之外还包括颁发的册文、制、敕、诰、玺书等等。而关于“昭告文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在秦汉之后历代沿用。

不管是什么朝代什么内容的圣旨,他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除此之外,圣旨还有许多其他的特殊之处,让我们一起来慢慢了解。

现在大多的古代剧都是拍摄周期极短,难免会忽略当代的历史背景下的一些人文风俗细节之处。就像是关于圣旨的第一句到底是什么,大家可能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啊,电视剧都是这么演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不同的时期和朝代,圣旨的开头都不一样,就比如说在魏晋时期,圣旨开头大多是“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到了唐朝,因为颁布单位不一样,所以圣旨开头有时会加上“门下”二字。

圣旨的开头并不局限于某几个字,而是根据不同皇帝的习惯改变,毕竟皇帝最大说啥就是啥。

而影视剧中的台词有很多都是套话,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例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等,一般的古代圣旨分为两种开头:诏曰开头的话,说明这是由皇帝口述旁人执笔的,敕曰开头则说明是由皇帝亲手写的。

虽然真实的圣旨和影视剧中不一样,但这八个大字也大有来头。首先是“奉天”的来源,来自于古书记载。“承运”二字和邹夫子的学说有关。邹衍认为五行事物相生相克,五行即五德,每一德都有朝代与之相对应,循环往复之下朝代也兴衰更替。

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用我们现代化来讲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承接世界道理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下诏书了,内容如下:……”。

圣旨的样式、内容规格、防伪标记等很难做假

圣旨主要由两个轴柄和中间的绢布制作而成。在古代关于这个轴柄的材质就有严格的规定,哪像现在电视剧一样,一幅圣旨可以从头用到尾。

首先是轴柄的材质和规格。众所周知,圣旨的对象不但是各级官员,可能还会有夫人诰命或者普通百姓。因此按着官员品级的不同,圣者的轴柄也大致被分为了5品。

一品为玉轴材质,二品为黑犀牛角材质,三品则表面贴金轴,四品和五品用黑牛角材料。

一般来说,圣旨的宽度没有硬性的规定,大多在33cm左右,长度更是没有限制,主要取决于内容的多少,长的可以达到5米,最短也有2米长,因此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的一人便能展开的圣旨都是道具要求,不符合圣旨的实际规范。

这是圣旨防伪的第一道关卡普通人连获取原材料都困难,更不用说加工制成标准规格的卷轴了。

第二道关卡是圣旨的主体材质。它所用的材料十分考究,并不是普通的纸张,因为那不利于保存和运输。

圣旨卷面一般由上好的蚕丝编制而成,卷面光滑柔软有韧性,且经过特殊处理便于书写。就像人民币纸币上凹凸不平的花纹一样,圣旨绢面也会有优美的绣纹花样,一般都是祥云瑞鹤图案,寓意着祥瑞之气。

圣旨的两端还有另外的“防伪”标记,即气势非凡,于祥云中翻飞的银色巨龙,整体看起来十分厚重庄严,富丽堂皇。

除此之外,圣旨的颜色也不仅限于明黄色。颜色的不同也代表着受旨官员的官衔高低不同。

在明清年间,五品以下的官员一般为白色绫规格,五品以上就丰富得多了,三色、五色、七色各式各样。一般含有金黄、大红、咖啡等稀有颜色,绚丽多姿、雍容华贵。

第三道关卡则是圣旨的书写。圣旨代表着皇帝命令和言语,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载体上言简意赅的表达出皇帝的意思且用优美清晰的字体书写上去,就需要很强大的文字功底和书法水平。

从圣旨的拟稿到撰写都是由宫内的顶尖学士大师来完成,因此这些圣旨除了能作为研究史料的文物,还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价值。行文如流水,文章内容简练精悍,用词讲究准确,无一字多余。

再字体上也有一定的书写要求和朝代偏好。例如距离今天最近的明清时期圣旨就有所差异,明朝只用一种汉文字体书写,清朝则满汉文字相结合,两种字体都有。就像现在的原文和译文一样。

据专业历史人士告知,圣旨上的汉文一般采用小楷字体,这些字体书写出来圆润飘逸,布局整齐公正,跌宕起伏,如同棋盘上的旗子一般井然有序,经历时代变迁,历经岁月沧桑仍充满艺术色彩,极具观赏性。

圣旨书写好之后到加工制成,需要经过数道关卡。每一步都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监督,如若出现意外,能够实现责任到人,对其作出处罚。

综上所述,不论是圣旨的原材料材质、还是规格标准。或者正文书写,以及最后的制成发布都有着严格的技术和防伪标识,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仿制的。

那么从古至今真的没有人仿制制造假传圣旨吗?

当然有了,大部分畏惧皇帝律法的权威,都不会轻易触犯法文,但也有这样的铤而走险的人,假传圣旨,在历史上也是极其出名的人物。

第一位是秦朝宰相的赵高。但他也只是假传旨意并没有从头伪造。赵高原本是赵国的公子,却不幸成为了秦朝政权的一名太监,在秦皇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违背旨意。

当秦王死后,他就开始重拳出击了。首先是忽悠李斯加入他的阵营,将原本遗诏中立公子扶苏为接班人改为了胡亥继位,要知道胡亥并没有扶苏的治国之才,刚一上位就将复苏逼入死地。

这一道假圣旨就改写了秦王朝的历史走向,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第二位勇士名叫陈汤。和赵高一样,圣旨太难仿制了呀!直接对着念,反正背面也看不出来内容是什么,这样修改一番来得更快。

他在出使西域时看到了匈奴人的横行霸道和嚣张跋扈,觉得这对国家发展是个潜在威胁,需要立即铲除。但是出兵打仗需要皇帝下决策,这又需要从长商议,是否攻打,其中的利害关系,派谁率兵领将,何时出发等等,这一系列流程走下来费时费力,看来古代人也对这繁琐的古代行政办事速度感到为难啊。

于是陈汤假传圣旨,调动了军队将士,带兵灭掉了这一隐患。之后陈汤向皇帝上书承认罪行。虽然违背了国家法律,但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汉元帝并未对其行为进行追究。

第三位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位著名宦官陈矩。他的假传圣旨行为救下了上千人的性命,死后被明神宗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当时明朝叛军被一网打尽,皇帝震怒之下下令全部处决,满门抄斩,陈矩被派去宣传命令时,可怜无辜的叛军家人孩童,于是他私自改涂圣旨,传令下去只惩罚罪行严重的,其他人赦免无罪。

这一举动保全了数以千计人的性命,如果当真把这些人全部杀掉,那皇帝就必定会从背上一个残忍暴虐的名声了。

第四位假传圣旨之人是明朝末期的抗清名将袁崇焕。他是明末时期的著名爱国将领,率领军队多次击退了后金军的来犯。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名名将毛文龙也颇受皇帝重用,但是袁崇焕和毛文龙积怨已久,谁也看不惯谁。

他多次向皇帝弹劾毛文龙的罪行,但皇帝处于多方考虑自是不会对毛文龙进行处罚,因此袁崇焕想了另一个主意,他邀约毛文龙共同饮酒,在酒足饭饱之后假传圣旨,列举了他十几条罪行,并用尚方宝剑将其斩杀。

在这之后,他担心其属下叛变还特意上奏请求增加军饷。

历史上假传圣旨的不止这几位,假传圣旨在古代可是欺君之罪,或为私利或为国家人民,这些人作出了欺君的选择,无法评判其行为好坏,但终究是对皇权的挑战。

在古代假传圣旨会被判处什么罪名和惩罚呢?

一般来说,假传圣旨就是欺君之罪和矫诏罪,假传诏书命令或对其进行篡改,一般会判处死刑、如腰斩。如果情节严重造成后果极其不好的,可能会灭其三族或诛杀九族。

封建社会,皇帝是地位最高的人,他的命令也是旁人不能质疑的。在宋朝之后关于假传圣旨的量刑比较严重,假传圣旨是诛九族的欺君大罪,劫狱将视为和罪犯同罪,如果刑犯是死罪的话,那么劫狱之人罪减一等,罪不至死。

也有免除死罪的特例,不过可能性非常渺小。比如说假传圣旨之人十分厉害,皇帝也对其忌惮,这样的人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威胁皇帝,那他别说是假传圣旨了,以他的能耐,其他的罪名也奈何不了。

不过这种情况毕竟还是少数,假传圣旨是矫诏罪,说是判死刑但是一般不判,除非你的这一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利益,将皇帝的事情搞砸了,那这个死刑就是逃不掉的。

总之一句话概括,皇帝的权威不可挑战,就算你的头坚硬如铁,基本上碰上了就是死罪。

圣旨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当时是传递皇帝思想和国家政策良好载体,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圣旨代表的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研究历代的圣旨,或光彩夺目,或朴实无华,均代表着古代封建王朝的繁荣历史。

而对于现在影视剧中的夸张和不实之处,我们要学会思考事情的真实性,用合理的目光看待问题,善于发现真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圣旨   明朝   关卡   朝代   古人   材质   开头   皇帝   命令   字体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