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清明节:最早人们不是去先人坟头痛哭,而是跑到河里洗澡

#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你出门在外工作,会在清明节这个法定节假日回老家给祭拜先人吗?要知道,今年的清明节只歇一天,如果从北上广深千里迢迢回老家,疲惫不说,在路途上都得花费不短的时间,一来一回甚至比上班还耗费精力。

所以,很多人心中都有疑惑,清明节还有意义吗?活人在世间不断地奔走,一直为了车、房、钞票不断奋斗,戾气积攒到一点程度后,一点小事都能让人着急上火,哪儿还有时间回家看看列祖列宗,哪儿还有心思在坟冢面前沉思对话。

到了今天,清明节的意义不断被消解稀释,很多人都会想现代人还需不需要过清明,这个节日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答案很俗套,甚至可以用一句话代替,那就是清明节依旧能让人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能够传承灿烂的文明。

一、上巳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顾名思义,在最早的时候清明的含义仅仅是农事节气,直到现在我国依旧流传着很多相关谚语或者诗句,比如“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清明种瓜,车装船拉”等等。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明的意义不断丰富,一直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呢?这其实来源于两个和清明时节非常相近的日子,上巳以及寒食节。

说起“上巳”人们可能有些难以理解,这指的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因为我国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是干支纪日,“上巳”就是上旬的巳日。但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十个地支的排列方式随着甲子改变,甚至会把上巳节拖到很晚,所以在魏晋年间,中华大地基本上就开始普遍固定每年的三月三日为上巳节。

那么上巳节人们需要干什么呢?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拾遗后,我们能够发现从上古的周朝到汉朝的这段时间中,所有人都会在上巳这一天去做一件事情,他们回来到江边,当然不是祭奠屈原,周朝还没有屈原,自然也没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人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要举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这可能中华历史上最早的民俗学意义上的“死亡复活”仪式,人们希冀去年冬天万物寂灭的萧瑟情景能够在今年春暖花开之际,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都知道春夏秋冬和地球公转自转有关系,但古人并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万物春归、杨柳吐青、百鸟争鸣是神灵的力量,是一种复活大地天空的神力。所以人类必须要祭祀,他们在江边借着已经温暖的春水洗去身上的污垢,仿佛自己已经获得了新生。

但上巳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汉朝魏晋时代,上巳中的“招魂”等活动已经变成了人们看热闹的嬉戏活动,尤其是王公贵族,他们都会来到水边嬉戏玩乐,就像我们在游泳池中玩水一般,有人互相泼水玩闹,高雅人士则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好不惬意。

到了唐朝的时候,三月三日这一天更成为了一个大节日,每逢一年中的三月三日,皇帝都会在曲江大宴群臣,还会一掷千金犒赏文武百官。

这时候的三月三已经是全民的节日,在民间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无论地位尊卑,全城的男男女女都会来到渭水边上,共襄盛举,更有诗人记录了当时的盛况——“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

人们会在这一天郊游踏青、还会玩耍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不过有如此盛况的“三月三”上巳节也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等到了宋代的时候,人们就不喜欢这种流觞的聚会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融入到了现代“清明节”的肌肉骨髓中,化为了一种独属于中华文明的气质。

只是很可惜,上巳节三月三这个中国版本的泼水节消失了,人们不再用河流中的水洗涤自身,表示自己在春天也同杨柳一样绽放新芽,重获新生,人们反而点燃烧纸,祈祷已经离开人间的人能继续幸福安宁。

二、寒食

说完上巳以后,紧接着我们该提及的就是寒食节了,一些读者可能听说过这个词汇,并且了解到这一天是人们绝对不能生火开灶做饭的,所有人只能吃了寒冷的食物。

这不错,但并不全面,古籍上说“上巳接寒食”,寒食就是三月三后面的一个节日,在《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从冬至以后的一百五日,会刮大风、下暴雨,所以俗称寒食节,更可以称为“百五日”,在寒食节的三天之内,米民间全部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传说是专门讲寒食节的,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皇位,于是利用计策逼迫太子申生自杀。申生还有一名弟弟,名曰重耳,看到哥哥的惨状只能仓皇出逃。

流亡岁月极其艰苦,和他一同逃亡的人最后有很多都吃不了这种苦,只能各奔东西,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其中有位叫做介子推的臣子在重耳饿晕的时候,拿刀子割下了腿部的一块肉,烤熟了喂给重耳,这才让他成功活了下来。

日后重耳回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无比怀念当初和自己共患难的臣子,但无论他如何寻找介子推他都坚持不见人,最后逼迫晋文公亲自寻找,结果介子推居然带着老母亲躲在了山里。

这时候,不知道谁出了一个馊主意,说三面烧山,介子推一定会从唯一的安全路线下山。晋文公示意这样做,但他没有想道介子推居然坚持不下山,母子双双抱着一棵大柳树死了。

这让晋文公哀恸大哭,想要安葬遗体,然后有人也发现了介子推所抱的树中有一个树洞,里面有一首血诗,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是介子推劝谏晋文公一定要心系百姓,自己无所谓,晋文公看到以后,无比感伤,分别把介子推和母亲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还下令把这座山改名为“介山”以怀念死去的介子推。

更不止这些,晋文公还说以后把自己放火烧山这一天视作耻辱,以后每年今日定为寒食节,全国范围内的这一天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这只是一个传说,真实性已经不可考,这就和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一样,这都扯不上,我们的先人早在这些事情发生以前就在过这些节日了。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人们发现寒食节禁火其实是因为先秦时代改火的习俗,因为古代人类取火实在艰难,水和火焰诞生了现代文明,水取之即得,但想要烧起火焰难如登天,所以在古人眼中,万物有灵,火焰更是其中最为强大的神灵。

当时人们取火都有固定的火塘,里面都是经年累月燃烧的火种,所以古人觉得火用得太多了就已经变得陈旧,应该点燃新火。这当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发展下来,就成为了寒食节熄灭火焰,吃冷食,避免旧火的危害了。

在东汉后期,有官员强制推出三日的火禁,当年人们吃的冷食为粳米杏仁大麦粥,也会在这几天斗鸡、蹴鞠、荡秋千……中国人民似乎总能在各种节日中找到愉悦自己的办法。

唐代的寒食节已经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重大节日,有诗人曾写道:“秋贵重 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眼前。”这时候的寒食节就已经有现在清明节的部分职能了,寒食期间,除了有了玩耍吃冷食物之外,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墓祭。

在唐诗《寒食行》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关于墓祭习俗的体现——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在寒食期间,因为不能生火,所以纸钱无法燃烧,只能挂在坟冢前面。如果当时有未能归乡的游子在他乡,就会直接找到附近的河流溪水,携远行的全家人望着故乡的方向祭拜,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寒食节也让很多人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让人直面“死亡”这个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了解了这些以后,大家就可能明白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了。

三、尾声

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的时间经常重叠,而且寒食节和清明节也紧紧相连,寒食节的时候,人们禁火三日,到了清明才换新火,但这些复杂的习俗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就分不了那么清楚了,到了宋代甚至直接合二为一,成为了祭奠亡者的节日,是诉说哀伤的日子。

这就是我们的清明,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习俗,至于为什么“吃冷食”、“禁火”、“临江洗涤”等习俗消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死亡永远是人生中最大的命题之一,我们每个人终将会面对死亡,缅怀故人,更能体会生命意义的丰富层次。

现代人无比忙碌,但冷静下来以后,还是能发现清明节给人带来的震撼,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清明节扫墓这些传统文化风俗,更是延续出了新型的“网络扫墓”,人们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上告慰死者,祭奠亡灵。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烙印,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些文化符号作为镌刻在血脉中的纽带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是善良的、朴素的,我们怀念古人,祭拜祖先,祈求他们保佑,这更像是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以及精神追求,几千年来,清明的形势会变、风俗会变,但不变的,永远是传承感恩之心,这就是作为礼仪之邦的厚重积淀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

《史记》

《酉阳杂俎》

《太平御览》

《荆楚岁时记》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清明节   屈原   古人   寒食节   介子   都会   冷食   坟头   先人   河里   习俗   清明   节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