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兰人》致敬马兰魂

李旭

“有一个地方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撑起了艳阳高照晴朗朗的天……”

马兰,神圣又神秘的名字,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歌曲《马兰谣》的传唱,马兰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这个曾经荒无人烟、在地图上都无从查找的地方,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58年,一支神秘的部队秘密开赴罗布泊。军人、大学毕业生、科技精英,还有从各个城市选调的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工人师傅,陆续到来。他们在这里隐姓埋名,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书写灿烂的篇章。在那片荒野规划蓝图的时候,正值马兰花开,这是一种在最严酷的环境里都能生长的植物,于是建设者的生活区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这些特殊的创业者也就像马兰花一样,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戈壁,为祖国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不屈不挠。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传来一声惊雷般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那以后不断有试验成功的消息从这里传出,令世人瞩目。

如今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消失,和平年代的人很少知道曾经奋斗在那里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我是马兰人》一书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为我国的两弹事业投身大漠、奋斗在马兰基地的众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的故事,将读者带回到马兰人艰苦奋斗的激情岁月。

戈壁的生活极其艰苦,别的不说,就说水吧,这里的每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上百公里内都很难找到一处水源,好不容易找到水,要先洗脸后洗脚再洗衣服,不能浪费一星半点。在远离大本营的地方,送水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找水源,有时几天找不到水就相互匀一匀存水,维持最低的生理需要。

这里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了千百万人的奋斗,这里有扎根60年的院士,有参与了全部核试验任务的、最后八天还在工作的将军,还有两代人都奉献给马兰的家庭,他们一生忠诚于此。不管是已被人们熟知的科学家邓稼先、程开甲、林俊德等人,还是众多不为人知但为两弹的研发、为蘑菇云的升起而甘愿默默奉献的人,他们身上都有着灿烂的光辉。有的人名不见经传,有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是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把一生献给了这片热土。

本书三位作者都和马兰有不解之缘。汪成农曾任马兰基地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大校军衔,于建华曾为军事新闻记者,彭继超在马兰基地工作30年、大校军衔。彭继超曾在采访工兵战士时遇到这样一件事,这也正是《我是马兰人》中真实的故事:工兵们在平洞里与雷管、炸药、岩石打交道,打钻、扒渣、回填、开挖,汗水湿透,肚皮磨破,全身脏透,这些都不怕,却害怕记者把这些给拍摄出来。尽管这样的镜头很感人,但这样的镜头,这些工兵们却央求他们不要播放。因为他们自己苦自己累没什么,也值得,但这样的苦和累却不想播放出来,被大家看见,尤其被家里的亲人看见。

汪成农说,宣传马兰精神宣传马兰人,一直是他的愿望。但一直没有机会宣传,这次借着这本书的出版,他终于了无遗憾。

1998年为了纪念在这项伟大事业牺牲的人,马兰革命烈士陵园竖起了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他们在创造东方巨响的伟大事业中,创造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来源:北京晚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罗布泊   大漠   两弹   蘑菇云   工兵   大校   隐姓埋名   军衔   戈壁   艰苦奋斗   巨响   事业   基地   地方   故事   马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