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历史奇闻、神秘水下古城、怪异鱼种的探索之旅

愚哥鱼世界/图文

故事前言

在中国的南方,有一片美丽的湖泊——抚仙湖。这个湖泊虽然不如西湖、鄱阳湖这些名气大的湖泊,但它的美丽和历史故事却是令人“心醉神迷”。

张衡曾书写:“烟波浩渺远,波涛壮观时”.......来形容到了抚仙湖的美丽与壮观。

抚仙湖地理区域图

抚仙湖环绕山脉,湖水清澈见底,素有“天上之湖”之称,这里有着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在此挥墨……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70多公里。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2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有158.9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太湖的4.5倍,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抚仙湖水质为I类,是国家一类饮用水源地,也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


“琉璃万顷”的抚仙湖,一直以澄碧的湖水,优美的风光令人向往,而抚仙湖“四古,四绝”至今为世人称颂。

摘要:

本文将对抚仙湖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神秘古城,稀有鱼种,美食特色作出叙述,请君备好咖啡,耐心品味。

01

生机

抚仙湖,地处滇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怀抱中。

湖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玉,波光粼粼,瑰丽多姿,令人为之倾心。

这里生态环境优美,百鸟争鸣,风景宜人,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清晨,霞光犹如出浴的少女,点亮抚仙湖

水远烟波接天,山高翠色傍岸。浪淘金蝉绕麦,雨足莲花开岸。

日出后的抚仙湖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花季的抚仙湖

春季来临,万物更新,好一幅美丽如歌的画卷……

日落时分

白居易诗中云:“水色碧如霏雾,山形黛似峦屏。扁舟红蓼垂钓,绿苹白鹭相争。

让抚仙湖闻名于世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是这里有着太多的神奇故事,这里四季更替,资源丰富,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抚仙湖人。

02

探寻古代生命的化石之谜

抚仙湖是如何闻名于世的呢?

这和澄江有非常大的关系,1984年,在中国云南省澄江县发现了一处寒武纪早期的化石群,其中就包括“纳罗虫”的化石。

纳罗虫

这个化石群被命名为“澄江生物群”,为研究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世界提供了很多证据,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轰动,被誉为“寒武纪之宝”。

随着澄江生物群的发现,澄江这个小县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同时,澄江所在的玉溪市境内还有其他的重要古生物化石群,如被称为“三叠系之王”的长臂猿化石群、古大熊猫化石群等,这些化石为人类研究生物进化、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抚仙湖与澄江相邻,因为化石的发现,让世界都识到彩云之南,有个犹如世外桃源的美丽湖泊。

澄江国家地质公园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

如果有朋友不了解历史的生命进化路程,可以翻翻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破壳而出,演化蜕变:探寻地球从寒武纪到新生代的精彩历程》里面有详细分析。

如今澄江国家地质公园是亲子出游的打卡之地,毕竟教育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不是吗。

这里有小如钱币的三叶虫,有身体由三十几个节体组成的抚仙湖虫,有寒武纪“海洋霸王”奇虾……

03

神秘的水下古城

历史总会有很多人类无法破解的谜题,例如神农架的野人,长白山的天池水怪,乐山大佛的困龙传说……在我们华夏大地上隐藏着的众多未解之谜,其中就包括抚仙湖神秘水下古城以及尸库的传说。

据传,在1992年5月2日,一位潜水爱好者在抚仙湖东北面下潜9米的地下水域发现了大量特殊石块。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湖里有石块也是正常不过的事。

水下世界

直至2005年12月,一支水下考古队进入抚仙湖水下勘探,发现了由8座古建筑群组成的古城。这些建筑包括一座高20米的金字塔和一座类似古罗马的大建筑群。这一发现引发了世界考古专家的兴趣。

金字塔形的水下古建筑群

据考古学家介绍,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世纪的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和唐朝时期。这座城市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曾经与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

也有的学者推断这是古滇国的都城,但是由于缺少关键性的证据,至今无法定论,这也让抚仙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这座古城的历史和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我们期待将来考古专家给出答案。

抚仙湖古建筑虽然迷雾重重,但这在抚仙湖传说里还不是最神秘的,还有比这更神秘的,那就是关于古建筑群下的尸库传说。

关于抚仙湖水下尸库的故事,有多种版本和流传,但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证明其真实性。下面是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

据说在抚仙湖水下,曾经有一处“尸库”,里面存放着大量的尸体。这些尸体都是在古代战争中丧生的士兵,由于战争的原因无法回到家乡下葬,因此被投入了这个水下“尸库”。传说这些尸体保存完好,因为湖水中富含矿物质,可以防腐。

传说中的尸库

另一个版本称,这个水下尸库是在明朝末年的战争中形成的。当时明军和清军在这里激战,无数士兵在湖中丧生,最后投入湖中,奇怪的是这些尸体竟然都是站着的,完全没有科学而言。

虽然这些版本流传甚广,但并没有史料或考古证据证明其真实性。

抚仙湖周边历史悠久,古战场众多,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水下尸库,是不是和水下古墓建筑群有着某种联系呢?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说是肯定的,抚仙湖确实有点邪,特别容易死人,每年都有很多人溺亡,具体原因无法解释。

后来一些学者用了科学来诠释它,因为抚仙湖,水深,而且水冷,人掉进湖里或者游泳时,受温度的影响特别容易抽筋,这有可能才是发生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

朋友们这种解释你们赞成吗?

04

小屯--关索戏,带你梦回三国

关索戏,一个被誉为四古之一的稀有戏种,在2011年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

它的发源地在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距今已经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当地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了。

曾经作为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娱神娱人的傩戏。

至于澄江的傩戏为何以相传为蜀汉大将的关索命名,现在无文献可考证。

关索戏的表演方式也十分独特,没有舞台,没有化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演员们只是佩戴面具,边唱边跳,演出时还要进行祭祀和朝拜乐王庙。

关索戏

当地民间传说,关索戏的产生,是因诸葛亮出征南中时,以关羽之子关索为先锋,曾驻兵于今小屯村,故小屯村原名"先锋营"。这种传说,当然不会有史实根据,"先锋营"之名,也可能只是与明代军屯有关。

可多人同时演绎

其行当分为生、旦、净三行,其中的净角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两位演员,而且是男扮女装。而他们的化妆技巧就是戴上面具,不需要化胭脂或画脸谱。

关索戏比较单一,专门演绎三国故事,可叹的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可能用不了多久将消失在历史舞台。

05

青鱼阵再现抚仙湖

你见过抚仙湖最神奇的“青鱼阵”没?

老一辈生活在抚仙湖边的人,对青鱼阵肯定不陌生,称多年前竟然有白色的青鱼,引领着一大群青鱼在抚仙湖到处巡游。风平浪静的湖面上鱼头攒动,成百上千条土著青鱼一团一簇地聚在一起,有时排成“一”字,有时又围成圆圈,在湖面游来游去,所以,形成了“青鱼阵”,那场面全国独一无二,非常震撼。

而这种奇观已经很多年未再出现,只因为白色大青鱼不见了,青鱼阵巡游也就此消失了。

果真有白色的大青鱼吗?我们熟知的青鱼都是青黑色,难道青鱼变异了吗?这个我们不得而知,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青鱼阵却是真实存在得。

就在去年,青鱼阵再次出现在抚仙湖,引无数人前去围观,这是不是预示着什么呢?

央视报道青鱼阵再现

过去十几年里抚仙湖流域植被、草丛、灌丛、针叶林等逐个被修复,森林覆盖率27.03%。流域内植树造林合格面积约16.4万亩,退耕还林约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6.2平方公里。

治理之后,这些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等区域恢复了。

那么整个抚仙湖的生态系统基本恢复了,这应该是“青鱼阵”再此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见人为的破坏对大自然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06

人类智慧的结晶——车水捕鱼

在云南的抚仙湖里,游弋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鱼——抗浪鱼

是抚仙湖标志性的鱼种,这种鱼之所以如此有名,这跟康熙爷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的美味,成了当年朝廷的“特供品”。

抗浪鱼从外观看极像白条鱼,不懂鱼的朋友很难分辨,一般成双成对的生活,因为又被赋予“鸳鸯鱼”的称号。

抗浪鱼

在这片神秘的水域里,抗浪鱼遵守着“来三去七”的规律,从立夏到立秋,鱼汛期间,它们会来到岸边产卵三天,然后躲进深水七天,千百年来从未违犯这个规律。

因为它的天性抗浪,也会借助于水流进行繁殖,所以当地渔民抓住这一漏洞,研发了水车,捕捞效果极其有效。

车水捕鱼

在鱼汛季节,当地的渔民们不用下湖、不用船、不用鱼网、不用鱼钩,就能够轻松“拿”到抗浪鱼。这种“车水捕鱼法”可谓是别具一格。

渔民们在岸边挖出一条沟,让山里的泉水淌出来,这种泉水叫做“真水”,它和湖水交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湍急的水流。

抢水喜好的抗浪鱼便会逆流而上,雌鱼在前,雄鱼在后,双双钻进渔民放置的竹笼子里。

雌鱼在竹笼边擦着肚皮产卵,雄鱼在后边放下“鱼白”,这样,它们就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

竹笼装有倒须,抗浪鱼进得去出不来,成了笼中之鱼。

超大鱼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当地的渔民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将车水捕鱼法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独特的抓鱼方式。

在过去几十年,抗浪鱼急剧减少,受环境的污染,过渡的捕捞,从最早的五块钱一盆,如今飙成300一斤,可见该鱼的生存环境是多么艰难了。

抗浪鱼曾一度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好在已经攻克人工繁殖,现在抗浪鱼野外种群正在逐年恢复。

07

界鱼石

“界鱼石”用简单的来说,就是抚仙湖和星云湖两湖相连的中间的一个景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这其中就有点意思了,甚至有点常人难以理解。

我们知道抚仙湖盛产抗浪鱼,而星云湖却盛产鳙鱼,这两湖中间有一段通道连接两湖,湖水从星云湖流向抚仙湖。

界鱼石的地理位置

奇怪的是星云湖的鳙鱼当游到界鱼石这个地方,就会掉转鱼头,往回游去,而抚仙湖的抗浪鱼也是一样,游到界鱼石折返,就好像是达成某种契约,这两湖中的鱼从不越雷池一步,真实太神奇了。

而在这个临界点的地方,正好有块奇石悬挂在崖壁上,故而被古人称为“界鱼石”。由于太过蹊跷,而在那个年代好多东西和事物是无法用现代的科学来解释,然后他们就会用一些神话传说,或者妖魔鬼怪来给这种神奇之处,加以渲染,最后流传于世。

难以解释的界鱼石

而界鱼石同样的被古人赋予了“八仙”神话传说,这里就不多去叙述了,终究是个传说,不可信,喜欢八卦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科查阅。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呢?现代科学都难以解释。

不过有一种解释算是相对靠谱,那就是生存环境存在的差异,比如说抗浪鱼喜欢,水深,水清,浪大,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生活,这些都符合抚仙湖的特点,而鳙鱼则喜欢浅水,高温,水浑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更容易让他们找到更充足的食物,这些特点也正好符合星云湖。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具体是不是还得需要科学的解释,我们拭目以待。

08

舌尖上的美味

抚仙湖避暑胜地,这里有仙境般的美景,还能品尝到美味的佳肴,让人不禁感叹: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去。

提到湖,鱼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抚仙湖边,铜锅鱼是一道必点的美食,鲜嫩的鱼

肉,鲜香的鱼汤是每一位游客都无法拒绝的,鱼煮熟后,用盘托底,连锅端上桌,砂锅内鱼汤翻滚,那叫那个香。

传说中的抚仙湖铜锅煮鱼,是抚仙湖畔最为传统的美食,也是滇中地区的代表佳肴。这道美食在当地的渔民家家户户都是拿手好菜,而在游客中更是广受欢迎。

几个好友相聚,搭配上一壶清香小酒和一锅鲜美可口的铜锅煮鱼,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视觉上的美妙体验。

在这片湖光山色之间,享受美味的同时,人们也领略到了这片神奇土地的独特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铜锅鱼

全鱼宴吃的多吧,但是全藕宴你吃过吗?

澄江县盛产着娇艳欲滴的莲藕,更因制作精良的澄江藕粉而名噪一时,举世闻名。爱吃的美食家们,不仅挥洒着蒸、煮、煎、焖、烩、炖、熘、爆等烹饪绝技,更是以全藕之宴饗宴味蕾,令人神往。

全藕宴

江川的“三道菜”源于民间智慧,吸取了鸡、羊、鱼三种佳肴的精髓,融合多种佐料精心搭配加工而成。其独特的配方,让每道菜色泽鲜艳,口感迷人,风靡一方,成为江川餐桌上的一道骄傲。

其中,“鱼”菜以酸爽为主,酸中带甜,辣中带香,成品酸辣鲜美,唇齿留香。而“羊”菜则以清汤为底,搭配独特的蘸水配料,鲜、辣、麻交织在口中,令人胃口大开。最后,“鸡”菜采用名贵药材熬制而成,苦涩、凉爽、甜美融合在一起,回味无穷。

三道菜

最家常最香的做法就是用它来炒鸡蛋,其实很多野菜都无需精细的烹饪,用鸡蛋一炒就非常美味了。苦刺花炒鸡蛋味道很香,入口微苦带甜,口感柔嫩,可以品尝到平时很难吃到的山野之味。到了这个季节,云南当地的菜市场上,苦刺花属于香饽饽,大家都爱买。

苦刺花炒蛋

当然还有很多的美食,比如油炸抗浪鱼、铜锅饭、盐水鱼等等,如果你有幸去了抚仙湖,这些美食真的能给你带来一份大的惊喜。

结尾

抚仙湖随着生态环境修复的不断推进,我们看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和成果。比如,在生态环境修复的带动下,水质得到了改善,水生生物数量增加,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

维护生态环境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中,才能够为人类和自然环境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THE END---

这里是愚哥鱼世界,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侵权即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两湖   水下   澄江   鱼种   寒武纪   青鱼   渔民   星云   化石   湖泊   奇闻   湖水   怪异   古城   神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