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谋士李岩和其夫人红娘子,最后结局如何?


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有位神秘人物一直是后世史家争论的焦点,他就是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谋士李岩和他的夫人红娘子。

在诸多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中将李岩描绘的惟妙惟肖,说其是河南杞县人,又名李信,为明朝尚书李精白之子,曾中过举人,后来投奔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成为闯王手下的重要谋士。至于出身官宦之家的李公子为何要投奔闯王,故事中也赋予其一段传奇的经历。说是在崇祯末年,河南杞县一带连年大旱,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但当地官员却不顾百姓死活,依旧无限度的逼租逼税。李岩可怜百姓之苦,代表饥民去见姓宋的县官,劝其停止征税,放粮赈济灾民。可这可恶的县官却以上司派饷催得紧为由拒绝了李公子的请求。李公子无奈之下,只好打开自家粮仓,舍米赈济。但受灾百姓太多,李府上的那点存米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灾民们便要求县里其他富户也要像李公子那样开仓赈饥,于是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向县官报告。县官急忙派兵镇压,并把李岩捕入了狱中,还特地让办案师爷写了一份公文上奏府衙,诬告李岩收买民心,带领饥民暴动,抢掠官衙,想要造反,请求上司予以严惩。明朝刑罚严苛,造反是杀头死罪。李岩要被杀头的消息传出来,灾民们都十分愤怒,想要攻入县衙把李公子给救出来,又苦于没人带头指挥。这时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卖艺女子站了出来,她就是后来成为李岩夫人的红娘子。红娘子原本是踩钢丝卖艺的江湖艺人,为人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这时她正好在杞县卖艺,见李岩为人仗义,反遭官府陷害,十分气愤,便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带领大伙攻陷县衙,杀死县令,救出了李岩,并一起去投奔了正在陕西起事的闯王李自成。

李岩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其人绝非浪荡公子,而是个文武全才。凭借自己的才能,李岩很快成为闯王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他给闯王提出“均田免赋”的建议,并让李自成派人打扮成商人模样,到处宣传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只杀官兵,不抢百姓,以此安定民心,争取百姓。同时李岩还把起义军的政策编成歌谣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用现代眼光看,起义军也是需要宣传和树立形象的,经过李岩的精心宣传,闯王的义军很快得到了大量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铁杆队伍也不断壮大,直至攻入北京,灭亡了明王朝。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李岩也被封做了大官。李自成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的时候,李岩被安排留守京城。但是,李岩在李自成面前得宠,引起了闯王帐下的另一位谋士牛金星的嫉妒。一山不容二虎,牛金星蓄意寻机要整倒李岩。正好这时李自成兵败山海关,被清军和吴三桂赶出了北京城,一路被打得节节败退。

人越是狼狈的时候,就越敏感,谋士出身的牛金星当然明白这一点。闯王一行本想撤退到河南大本营,重整旗鼓再杀回来。但突然有人报告说河南义军造反了。这时李岩和红娘子便主动站出来,请求带兵两万前去河南稳定局面。李岩两人本是好意,但他们哪里知道牛金星正找机会陷害他们呢。牛金星一看除掉对手的时机到了,便乘机进谗说:李岩早有反心,如果让他去河南,无异于放虎归山,以后就难以制伏了,不如及早除掉,以绝后患。李自成本已是惊弓之鸟,此时思量一番,顿时也觉得可疑,便采纳了牛金星的建议。第二天,牛金星以为李岩送行为由请他到帐内喝酒,此后便没了下落,从此生死不明。后来,红娘子为了寻找李岩的下落,也离开义军,参加了白莲教,并成为白莲教的一代首领。


金庸先生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李公子也很感兴趣,在多部小说中均为其安排了角色。在《碧血剑》一书中,李岩同主角袁承志结拜为兄弟,在一番轰轰烈烈之后隐遁江湖。在《雪山飞狐》一书中,李岩没有以直接面目出现,而是通过别人讲述先人故事的方式出现在小说的画面中。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李岩和红娘子其人呢?

最早对李岩和红娘子进行研究的郭沫若先生认为:历史上的确有李岩和红娘子其人。在其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郭沫若根据《明史·李自成传》中“会绳技红娘子反,掳信,委身焉”等材料提出对历史事实的猜测,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也就是李岩,一定要嫁给他。李岩开始不同意,在被迫了做新郎后又逃跑,结果被正在找他的官府抓进监狱。红娘子率领杞县饥民,攻破县衙,救出了李岩。后来两人结为夫妇,一块投奔了李闯王。在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一书中也有有关李岩和红娘子的记载,内容与《明史》记载类似。吴梅村是生活于明清之际的大诗人,声望很高,离这段历史比较近。《鹿樵纪闻》中记述应该比较可信的。明史专家谢国桢根据《怀陵流寇始终录》《见闻随笔》《后鉴录》等史料记载,写成了《红娘子与卦子陈四》一文,进一步对李岩和红娘子进行了考证,认为确有其人。

甲申三百年祭

当然,关于此事也还存在较多争议,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在其《评〈甲申三百年祭〉》文中提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讲错了,其发现的材料不足以认定历史上有李岩其人。顾诚在其《李岩质疑》一文中提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李岩这个人。他只不过是一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李岩其人其事,在他家乡河南杞县的地方史料和父老乡亲的口碑中都不存在。在与李岩大体生活同一时代并参加过起义军的郑廉所写的《豫变纪略》一书中,也没有有李岩这个人存在。郑廉老家就在杞县附近,连他都说:“如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余里,知交其多,岂无可闻?而不幸而陷贼,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

豫变纪略

此外,康熙年间编撰的《杞县志》附有一篇《李公子辨》的文章,也否认李岩是明代大学士李精白之子,否认杞县有中过举人的李岩这个人。在明代《杞县志》的记载中,没有饥民攻破县城杀死知县的记录。此外,许多记载李岩的史料中,也没有提到红娘子。即便是《鹿樵纪闻》,对于红娘子的身世故事也语焉不详,仅说其是一个“踏绳妓”,走江湖的杂技表演者。所称“红娘子”,恐系以穿红色衣为标志。

虽然诸多历史证据证明李岩不是李精白之子,也不是河南杞县的举人,但不等于历史上不存在这个人。因为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塘报及一些记载看,李自成农民军中确有一个被称为“李公子”并担任都督的人存在。《豫变纪略》作者郑廉在参加起义军时仅有15岁,地位低微,不一定有机会见过起义军的全部高级将领。另外,由于封建社会“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思想的存在,在地方史志中也许有意忽略了成为“流寇”的李岩这个同乡。李精白否认李岩是其长子,说自己儿子早就病死,也许是害怕受李岩牵连。而且,李岩在家乡的时候叫李信,是参加义军之后,才改名为李岩。家乡父老不知其事也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起义军   谋士   闯王   郭沫若   杞县   饥民   县官   河南   公子   夫人   结局   百姓   李岩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