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切走养老金融市场大蛋糕:掌握风险偏好是关键

随着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公募基金积极开拓养老金融“蓝海”市场,成百上千只养老金融产品悉数上架,养老金融市场争夺战愈渐激烈。而在金融投资决策中,产品的风险级别、潜在收益率与流动性无疑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因素。

为进一步摸底养老金融产品投资偏好,南都·湾财社日前发起养老金融产品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偏向于选购储蓄类、理财类和保险类养老金融产品。在风险偏好方面,合计近七成的受访者选择“确定能保本”和“愿意承受较低风险”,风险偏好趋于保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养老储蓄、理财受欢迎,多数投资者风险偏好保守

前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养老金融产品选择上,28.07%的受访者偏向于选择储蓄类产品,占比最多。其次,偏向于购买理财类、保险类产品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4.18%、20.78%,仅有7.17%的受访者倾向于选购基金类产品。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受访者不清楚和无意向购买养老金融产品,占比分别为8.99%、10.81%。

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但现阶段仍倾向于选择银行低风险养老金融产品。

“个人养老金的目标客户大多风险偏好较低,与银行的养老理财和养老储蓄产品也为适配,因此在开始阶段,预计养老理财和养老储蓄将占据绝大多数个人养老金的配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债券研究团队曾表示。

这一观点也在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有所体现。在被问及“购买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时,35.36%的受访者选择“可以接受较低风险,但收益性追上通货膨胀”,32.81%的受访者则将“确定能保本,可适度降低收益预期”作为其投资目标。这意味着,合计近七成的受访者风险偏好较低。

除此之外,12.27%的受访者选择“保证本金安全,又想要保证高收益”,6.44%的受访者则“愿意承受本金有损失风险,收益性超越通货膨胀”,仅有0.8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承受较大的本金损失风险,追求高收益”。另有2.92%的受访者暂不清楚自身风险偏好。

市场观察:养老金融产品风格总体稳健

总体来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而养老金融产品市场也呈现出稳健的特点,以匹配投资者偏好。

在各类养老投资产品中,储蓄类、保险类养老金融产品具有保本保收益的特性。根据太平洋证券分析,养老储蓄五年期收益率在3.5%-4%之间,对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来说,具备吸引力;养老商业保险的收益在4-6%区间,相对收益稳定,但变现时间久。

相比之下,养老理财产品则兼具稳健性与收益性。从风险等级来看,目前存续的51只养老理财产品中仅有两只为三级(中风险),其余49只的风险等级均为二级(中低风险)。此外,51只养老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债券为主,仅12只为混合类产品。然而,即使属于混合类理财产品,债权类资产占比也相对较高。比如:混合类产品光大理财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7第8期(封闭式),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不高于80%;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原则上不高于40%。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去年权益市场和债市波动较大,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明显波动,但部分养老理财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相对稳健。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5日,除兴银理财的养老理财产品刚结束募集,暂无运营数据外,其他48只产品的净值普遍高于1元。

而养老目标基金的特点是收益风险并存,从目前存续的137只养老目标基金的风险等级来看,超八成产品为R3-中风险等级,少数为R2-中低风险等级或R4-中高风险等级。

华西证券研报指出,养老目标基金分为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目标日期基金以FOF形式运作,分散风险,不承诺保本,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目标风险基金以偏债及平衡型为主,产品风险水平稳定,投资者可以根据个人风险偏好进行投资。

引入平滑基金机制,养老理财风控升级

与其他养老金融产品相比,养老理财虽然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但目前公布净值的养老理财产品的净值绝大多数在1以上,业绩比较基准在5%至8%区间。

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在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养老理财净值波动较小与平滑基金机制有关。

中国银行研报披露,目前存续的多只养老理财产品引入了“收益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等多重风险保障机制,普遍设立了分红、提前赎回机制等,相较一般理财产品更具流动性优势。同时,收益平滑基金能有效应对净值波动,将养老理财产品收益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按照比例进行转项管理,用于平滑养老理财的收益水平。

以中邮理财邮银财富添颐·鸿锦封闭式系列2022年第2期养老理财产品为例,累计年化收益率超出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则对超出部分按50%提取收益平滑基金;反之则将已提取的收益平滑基金回补至产品资产。该养老理财产品当前净值为1.0058。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管理限制更多,投资范围和对应比例更为严格、完善。

以农银理财“农银顺心·灵珑”2022年第1期固定收益类养老理财产品(以下简称“灵珑养老1期”)和普通产品“农银进取·灵珑”固收增强第6期为例,二者均是固定收益类的中低风险产品,但灵珑养老1期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也不得投资大宗商品、艺术品、实物资产、商品期货、权证等资产收益随市场变化程度较大或资产收益不确定性较高的资产。即便是投资于金融衍生品,养老理财产品也被限制应当“以套期保值为目的”。

围绕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管控,中银研究在研报中表示,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强化净值管理。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降低投资者组合净值波动。同时,可在监管允许条件下,灵活调整产品配置。借鉴海外养老基金管理经验,逐步开放海外资产投资,提高海外资产占比,降低资产波动相关性。

同时,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曾指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最要紧的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通过优化大类资产配置,设立收益平滑基金和风险准备基金,为不同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的群体,提供相匹配的养老金融产品。

策划:王莹

统筹:任先博 戴越

执行统筹:卢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蕾娜 王文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风险   受访者   净值   平滑   类产品   稳健   金融市场   理财产品   投资者   收益   等级   资产   目标   关键   基金   金融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