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移情



微卫星空间

阅22 转0 2022-05-18 河南

关注


周其森的《堪培拉的灵魂》发表在《中国教育报》4月14日第12版上的人文笔记栏目里,行文流畅、细腻,娓娓道来,感觉写得太好了。由于儿子在堪培拉求学,也就更多地关注那里的报道。看到这样的描写,马上就有转载此文的想法,可是在网上百度了几次,也没有找到可以**的文档版本。奇怪的是《中国教育报》的***也无法**,连阅读都困难。今晚又上网收索这篇文章,竟然又找到了两个连接,一是在福州第一中学“文心雕龙”栏目里,一是在“与你相约,在水一方”的网易博客里,尤其是后者也是在没有找到原文后,就自己敲了3000多字,真是令人佩服。


堪培拉的灵魂

文:周其森

堪培拉的优雅如一篇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散文诗,含蓄而有容量。澳洲首都的身份与东南一隅的地位,给人留下既高贵得妥当又谦虚得过分的印象。她与世界名贵悉尼肌肤相亲,歌剧院与情人港的喧嚣浪漫气息可以沿着高速公路穿过她的感官。她却似乎具有屏蔽喧嚣与热闹的功能:她的夜是安静的,虽然灯火闪烁,灯火下面有三三两两的人儿。但与悉尼之夜的狂躁相比,堪培拉的夜晚是闲适、淡泊和充满书卷气的。来到这里,人们似乎一下子从现代文明的纠葛中解脱出来——见不到行色匆匆的人流,见不到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见不到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紧张和焦虑马上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这座人工城市的设计者厌倦了烦扰的尘世,诚心要为人们留一片修身养性的庄园似的。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仿佛在这里一下子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最能体现堪培拉书卷气灵魂气质的,当然是那些留学生们。中国学生的绝对数量并不算太多.但是分布挺广,既有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之类的国际名校就读的,也有在普通学校深造的。如同在全澳洲一样,在堪培拉随处可见中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大到甚至改变了当地人的词汇和语言。比如你到商场去买豆腐,如果你说英文Bean curd,十有八九没人知道,如果你干脆就说“买豆腐”,服务员----男的或者女的,肯定会夸张般地恍然大悟:“啊——豆腐!”时间一久,当地的英文词汇里就多了一个专有名词一Toufu。

那座小城脾性随和,如一个看破了红尘的隐士,把生命很恰当地与自然进行了融合。她的所有建筑都依坡就势,顺其自然,并不刻意的人格化处理,所以,很难找出正向的楼馆房舍来。许多人从踏上这片土地到毕业离开,一直也没有搞清楚居住的公寓是什么朝向,问学兄师姐们,也绝少有人说得明白。大概也不必要说得明白:在这里,自然与和谐是第一位的,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人的意志搞成所谓的规矩方圆呢?只要让人觉得舒服惬意不就行了吗。看来,在真正注重人的生存质量的社会里,概念与人的感觉相比较显得太过渺小了。

在这里,人们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与自然近了,近得没有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负鼠、鸭子、袋鼠和考拉们高贵多少。你所拥有的权利,动物们照样可以拥有。你可以在街心公园散步,它们照样可以在街头路边休闲。有时在路边的椅子上小憩,旁边的鸟儿会与你争座。它们心安理得、旁若无人。有时吓吓它,想把它弄走,它不但不走,反而会甩起翅子来吓你,那神情显然是在说:你以为你是这个世界万物的主宰啊?告诉你,这是在堪培拉!

在俗人眼中,堪培拉对自然的尊重近乎于傻痴。假如你不慎踩死了一只横行霸道的大蚂蚁,说不准就会引来动物保护组织的麻烦。生命的权利并不因其弱小而受到歧视,生命的多样性成为人们遵守的最高理念和法则,这使得澳洲拒绝化肥农药。在夏季里,堪培拉的苍蝇多得如同雨后的蝗虫,弄得你狼狈不堪。但据说这里的苍蝇并不传播病菌,有人说甚至可以做菜吃。傻痴,同样体现在植物上。

整个城市原先是一个原始森林,为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貌,设计者依照森林的布局设计而成,弄得整个城市七零八落,好像散了架似的。这也形成了城乡交错的堪培拉特色。我居住的留学生公寓叫做Toad hall(应为town hall),半年里,就修了三次地下水管道,每次停水通知都是这样说的:因为地下的树根堵塞了管道,所以必须改造管道……我们不免奇怪:把根清除掉不就得了吗?还用得着三番五次地改管道啊?堪培拉人大惊失色:那怎么行?这些树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留下来多么不容易……在对待人类文化成果的态度上,堪培拉人一点不比对生物体逊色。

后来者十分尊重前辈们的劳动成果,这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类成果的尊重,许多重要的城市元素都以人名来标志,如堪培拉市、格瑞芬湖等;其二是对城市设计的慎重。一条路一个建筑甚至一片绿地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拆毁,决不会今天建了明天拆那样穷折腾。

在堪培拉较为繁华的地段孤立着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三层小楼,随着城市的进化,它的功能正在一点点消失,但一直保留着:既然建起来了,就轻易不要毁坏。很明显,这不仅仅是对于一座老楼的态度,而是一个民族素质和文明的体现。

那座小城有着豁达的国际化胸怀,她处江湖之远却魅力四射,世界各地的学子游人络绎不绝。不同的文化风俗汇集到这里,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为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融会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里,背景不同的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以本民族的文化影响着别人。这种环境分娩出了宽松、自由与秩序统一而和谐的行为文化的主流。这里不乏西方文化张扬、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从饮食、语言、服饰到行为,没有人强求一律,白人、黑人、黄种人,都享有共同的蓝天绿地和阳光。公共场所大都提供不同的语言服务,比如对中国人就提供普通话、粤语等语言服务。这里定期举办世界文化艺术节,一个全体居民的欢乐的节日。在这个节目里,大家都成了兄弟朋友。彼此之间可以随意合影、表演和联欢……同时,良好的道德把社会孕育得井然有序。这里的汽车虽多却极少发生交通事故。凡有行人经过斑马线,就是联邦政府总理的车也要停下来。人甚至几年都没有见到过一次交通警察,但是你一旦违章,警察就会像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彬彬有礼地对你施以处罚。这里的人是非常讲信用的,为了迎接一个普通的新生,一个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学教授能够举着牌子在接机大厅里傻站6个多小时。

出租车司机绝不会宰客,他会拣最近的路线把你送抵目的地。假如你不懂英语,乘飞机时只要你向机场服务人员说明白,就会有人接力似的把你一直送上飞机。有时候你在马路上问路,那些可爱的老外会丢下自己的活计领着你步行几华里,帮你找到你要找的地方。

豁达,同样表现在对殖民时期文化的宽容上。如同在全澳洲一样,这里点缀着许多殖民时期的教堂、商店或者别墅。对待这些凝聚着移民者们智慧和汗水的建筑,澳洲人并没有一烧了之,而是当作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成果不应当受到歧视,正因如此,不少建筑物今天已经成为留学生和游客们经常参观、聚会和购物的场所。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常去的一座叫做woolworths的超市,一个在堪培拉人的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英国连锁商店,一个在全世界颇负盛名的百年老店,以商品丰富、价格适中而闻名。

它离我们留学的澳人利亚国立大学不远不近,步行要一个多小时,开车也要二十多分钟。受本地人惯于步行的影响,我们经常三五成群步行前去购物。那里的营业员很是友善,会很细心地给你介绍各种商品。他们的售后服务也很人性化,对售出的商品负责到底。刚到堪培拉时,我从那里买了一个电热锅,使用时间不长,锅盖子上的玻璃却碎了。要回去找他们吧,却找不到购物的小票,去的时候心里像藏着一只小兔一样惴惴不安。没想到服务员见到那破碎的锅盖并没有因证据缺失而推诿赖账,而是大惊失色而又极其关切地问:“哇——没有烫着你吧?”见我完好无损,她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问我是想换还是想退呢。本来想退货的我,经她这么一番关心,弄得反而不好意思起来,就在她的推荐下又换了一口。

从此以后,Werlwerths这个名字就像划在了心里,回国几年后,许多地方和人物都渐渐遗忘了,这个商店却时不时蹦到我的眼前,那段故事也总是萦绕在脑海,时隐时现。去年金融危机时,中央电视台报道英国的百年老店Werlwerths被迫破产,看着画面上那个熟悉的建筑,那些依依不舍的员工,心底里未免牵挂起来:那座并不高大的商店还在吗,那个金发碧眼、瘦削脸庞的女服务员干什么去了?


——原文转载于2010.4.22.微卫星新浪博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0

标签:堪培拉   悉尼   书卷气   澳洲   世界各地   留学生   豆腐   管道   成果   商店   语言   自然   建筑   城市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