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西里西亚的哈布斯堡产业与霍亨索伦的继承

文|小盖史说

编辑|小盖史说

前言

较早的时候,自1526年起,西里西亚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产业。稍后不久,自1537年起,霍亨索伦家族得到西里西亚的继承权。

来之不易的继承权

1526年,西里西亚公国随着波希米亚归属哈布斯堡家族。但是,早在三年前,即在1523年,西里西亚境内的雅格恩多夫、奥德贝格和波耶屯三个诸侯领地就归属霍亨索伦家族所有。1537年,西里西亚公爵与勃兰登堡选帝侯缔结了继承条约,表明后者得到继承整个西里西亚的权利。但这项条约始终没有得到哈布斯堡统治者的承认。

自1617年起,哈布斯堡家族不再有成员涉足西里西亚的统治,而霍亨索伦家族则一直统治着上述三个领地。1621年,白山战役(Schlacht bei Weienberg)之后,勃兰登堡选帝侯正式得到下列四个西里西亚诸侯领地的候补继承权:雅格恩多夫、里格尼茨、布里格和沃尔奥。1675年,当地的皮亚斯特(Piaster)统治家族绝嗣,但该地仍然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168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要求得到西里西亚的统治权,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拒绝。1686年,大选帝侯用那四个领地的候补继承权换得与家族领地接壤的施维布斯。1701年,“在普鲁士的”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放弃了对施维布斯的占有权,并拿到了相应的赔款。就是说,普鲁士已经放弃了对西里西亚的继承权或占有权。普鲁士没有正当理由占领西里西亚。

然而,即便如此,玛丽亚·特蕾西亚在即位初始,还是遭遇了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无理侵犯。就在这样紧迫的时刻,由于巴伐利亚选帝侯想做皇帝,她几乎失去了所有可能得到的援助力量。且不说法国由来已久的敌对意图,而且英国因为与汉诺威的合君关系也反对她。由此,女王认识到,只有在彻底改变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前提下,她才能够反击,而改变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在英国。

玛丽亚·特蕾西亚

削弱法国的对外政策

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是大陆均势,但现在,由于海外殖民地因素的增强,它开始不顾普鲁士的崛起而采取削弱法国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的幕后操纵者主要是威廉·皮特(William Pitt,1708—1778)。

威廉·皮特作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在玛丽亚·特蕾西亚上任的时候,他是强硬的反对政府当局推行的外交政策的人。当时主政的英国首相是R.沃波尔(R.Walpole,1676—1745)。沃波尔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尽量避免卷入欧陆战事,确保英国经济的稳定并繁荣地发展。虽然英国于1739年对西班牙宣战,于1740年介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绕开战争、发展经贸的外交主旨。在这样的政策下,英国在海外的经贸势力连遭打击。因此,以威廉·皮特为首的反对派力主改变外交政策,维护英国的海外利益。


威廉·皮特

1756年11月,在七年战争爆发后不久,威廉·皮特被任命为国务大臣。英国由此开始实行削弱法国、与普鲁士结盟的欧陆政策。英国如此调整其对欧洲大陆的政策,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英国需要夺取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需要夺取法国占领的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等等地区,否则英国便不能称霸海上和殖民争夺。(2)英国需要普鲁士在欧陆上的兵力,需要普鲁士的军队保护英国国王的老家汉诺威,否则英国便不能集中兵力和财力进行海上战争。

鉴于这些,威廉·皮特亲自点将,海军大将、陆军大将以及驻外大使均由他亲自挑选、任命。与此同时,威廉·皮特还直接制定战略战术,指挥作战,安排运输军用物资,自认为是在拯救英国。他的政策使英国在海外获得了一连串的、决定性的胜利。当然,他也有强硬的反对者。反对者的理由无外乎国内税务太重,商业利益没有马上看到,欧洲的失败者会组织反英大同盟以及对于他个人严酷且狂傲行为的不满,等等。1760年,借新国王上任之机,反对者将威廉·皮特推下台,拒绝采纳他的十分紧迫的两个建议:一是截击西班牙的运金船队,补充英国军费;二是维持与普鲁士的同盟,继续削弱法国的欧陆优势。虽然他于1766年重新执政,但今非昔比,两年后他就提出辞职并马上得到准予。


普鲁士


面对威廉·皮特的外交政策,玛丽亚·特蕾西亚很明确地看到欧洲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已经破裂,要想收复西里西亚,奥地利必须在正在形成的新格局中举足轻重。换个角度说,奥地利必须在对抗普鲁士的同时,还要对付普鲁士的盟友英国。鉴于英国在欧陆上的劲敌是法国,所以奥地利必须忘掉前嫌,与宿敌法国建立同盟。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女王最信赖的人W.A.冯·考尼茨李特贝格侯爵(W.A.Kaunitz-ietberg,1711—1794)与威廉·皮特的一场外交较量。

《威斯敏斯特协定》和《凡尔赛协定》

冯·考尼茨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在维也纳大学、莱比锡大学和莱顿大学求学,特别熟悉法国的历史和文化。他20岁起在维也纳宫廷服役,担任过奥属尼德兰的总督(1744—1746年)和奥驻法国大使(1750—1753年)。早在1753年出任内阁枢密首相之前,冯·考尼茨就开始着手实施奥地利的新格局策略。然而,对巴黎而言,由于法奥两国积怨已久,和解很难达成。但在维也纳,他成功地于1755年使保守的大臣们接受了关乎国家命运的新国策:联合法国。开始时,法国国王漠视奥地利的示好言行。

路易十五(LouisⅩⅤ,1710—1774,1715—1774年在位)不想卷入奥地利与普鲁士的西里西亚之争,也不想选择奥地利这个相对的弱者做盟友而推掉普鲁士这个新兴的强者,更不想普鲁士与他的劲敌英国有什么联合企图。对于路易十五的想法,考尼茨通过路易十五的情妇蓬皮杜夫人(Madame dePompadour,约1723—1764)转达了这样的“忠告”:如果法国帮助奥地利夺回西里西亚,奥地利便将整个奥属尼德兰地区让给法国。此外,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值得信任,法国应该放弃与普鲁士的同盟。更重要的是,普鲁士的强大将直接威胁欧洲均势。

路易十五

就在奥地利等待法国做出决定而法国又迟疑不决的时候,1756年1月16日,英国与普鲁士缔结了盟约——《威斯敏斯特协定》。面对国际关系格局的这样一个巨大变化,法国国王不得不接受了考尼茨的提议,与奥地利签署了《凡尔赛协定》(Vertrag vonVersailes,1756年5月1日) ,双方结成“防守同盟”。据此,虽然奥地利没有承诺反对英国,法国也没有答应反对普鲁士,但是,为了维持欧陆均势,任何一方都保证不限制对方抗击普鲁士的侵略行为。

如此一来,考尼茨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普鲁士采取行动,以便奥地利巩固与法国的协定。结果他一方面于1756年5月25日使俄国及萨克森波兰加入反普同盟,另一方面又真真假假地积极备战,诱使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定“先发制人”,于8月29日亲率大军出征。于是,法国与奥地利于1757年5月1日第二次签署《凡尔赛协定》,双方又建立了“进攻同盟”。奥地利与法国的反普同盟终于牢固地建立起来。


凡尔赛

国际关系格局成功转换。在欧洲大陆,由于必须同时面对法、奥、俄三大强国,与英国结盟的普鲁士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757年4月至1758年7月)孤军作战。弗里德里希二世必须以16万军队,抵挡比他多一倍的敌人(约33万;其中法军10.5万、帝国联军2万、奥地利13万、俄军6万、瑞典军队1.6万)。同时,皇帝弗兰茨一世正式宣布普鲁士国王不受帝国法律的保护,宣布他是帝国的敌人。

玛丽亚·特蕾西亚胜利在望,奥地利收复西里西亚指日可待。然而,由于支持普鲁士的威廉·皮特再次在白金汉宫占了上风,奥地利不想与英国打持久战;又由于英国与法国的殖民地战争趋于白热化,奥地利不想卷入其中;还由于俄国正在准备西进、南侵和北战,奥地利不想腹背受敌,因此,玛丽亚·特蕾西亚决定停止战争,签订和约,即前面提到的《胡伯图斯堡和约》。据此,女王最终承认将西里西亚割让给那个住在“无忧宫的坏蛋”(der bseMann von Sanssouci)。在女王看来,这是正式承认自己在外交上的重大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西里西亚   弗里德里希   普鲁士   凡尔赛   玛丽亚   路易   奥地利   法国   欧洲   英国   产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