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字为何这么难听?为何不叫“庐州”?

不论是安徽人还是外地人,提起来合肥这个城市名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一个省会为何会叫这么难听的名字?且合肥二字听起来跟胖子有关,属实肤浅。还是古时的叫法“庐州”更雅致且有文化底蕴,被改为合肥实属可惜。然而,了解了合肥名称变迁史后你就会发现合肥这个叫法最早追溯到汉武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比庐州可悠久多了。

合肥为什么叫“合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合肥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说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枢纽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枢纽的重要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由此可见,合肥自古在地理位置及商业位置上的重要性。

而合肥地名的来历,则缘由淝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由此可见,合肥的肥跟肥胖的肥没有任何关系。至于为何是“肥”而不是“淝”?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只有“肥”没有“淝”;《水经注》也只有肥水而无淝水。可见,所谓“淝水”“淝河”这类说法大概率是后来人为了区分同音字,给“肥”加了三点水,用来特指。南宋姜夔写词还有“肥水东流无尽期”的句子,可见那时的人们还是习惯称肥水。

合肥建城已2000余年,比庐州的叫法出现早了几百年

1.合肥地界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合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2.最早出现合肥二字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只是一个小县城: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前163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汉武帝建武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东晋,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汝阴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改属汝阴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

秦汉时期就叫合肥

3.庐州的叫法最早出现在隋朝,合肥一直都是庐州管辖: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治合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复年间(883年-902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后梁到后唐(907年-936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

后晋到后汉(936年-950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951年-960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宋朝庐州属保信军节度。南宋高宗绍兴初,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年),合肥为金朝占领,旋即收复。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庐州仍治合肥。

4. 久经变迁,合肥一直为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县仍属淮西道庐州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1379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1660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朝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军侵占合肥县,国民政府将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合肥肥西县铭传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2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复治合肥城。

5.1945年第一次合肥第一次成为安徽省会: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乡、南乡建立的肥西县;次年1949年2月1日再次析合肥县东乡、北乡为肥东县。

6.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

7.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自此,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合肥在历史上为什么重要?

合肥是江淮交通连接关键点,地理位置天然优越:为什么合肥自古为战场,答案能从地图上很明显的看出合肥是古代由北向南进攻的唯一通途。

合肥以西是大别山山脉,合肥以东的滁州西侧也有山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两侧的山脉像漏斗一样汇聚在合肥北侧。从淮河流域想步行南下最平坦的道路在合肥西北侧,这条路虽然窄但是几乎就是平地,行军便利,夏水暴涨时不但能走陆路,还能借助“施合于淝”的便利走水路,直接把船只从淮河开到长江!而一旦把船开进了长江,那长江中游跟下游就能彻底切断水运,也能顺江直下一举拿下整个江南。

合肥的这个地理因素绝非普遍,整个长江中下游,有且只有三座城市能有这样的地理因素(一是荆州,但是太远。二是扬州,但是当时没修通大运河,河水不深难运兵,且当时的江苏更多是滩涂沼泽。),如果再算上皖北的平原能提供后备补给,再算上巢湖能提供船只休养生息,那合肥真的是古时候南北征战有且只有的必下之城。甚至因为合肥的这个地理因素导致了三国的孙吴被曹魏灭,也导致了合肥成为“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的前线总指挥部。

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 南直八里写合肥: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古人云守江必守淮,云合肥乃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最起码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保持到了隋唐大运河修通以前。

三国时孙权五次打合肥,愣是没打下来,仅距离150公里的合肥对首都南京的吴国而言无疑是眼中钉肉中刺。也算是因为合肥,才成就了张辽。

可以说,因为这样的地理因素,合肥在隋唐以前的地位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扬州,今天的扬州市古称邗越,附近的一条河叫邗沟,隋唐大运河就是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修建的,后来因区位太过优越,就把古九州的“扬州”这个名字冠在了邗越头上,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扬州市。古人云“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正是形容扬州,这与合肥的“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似乎又有些联系。

合肥为什么给人感觉缺乏历史底蕴?

那合肥既然在历史上位置这么重要?为什么在历史文献中鲜有给人记忆深刻的痕迹记载?在现代城市内也少有历史建筑见证历史感?

历史古迹缺乏:就历史古迹而言,合肥如今剩下的无非是护城河一圈,明教寺,点将台,斛兵塘,逍遥津。跟其他所谓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少了太多东西,要看城墙没有了拆掉了,要看城门没有也拆掉了,目前保留的都是建国后复建的。就连包公墓差点都没保住。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现在虽然修了个李府来纪念李鸿章,好像比较尊敬他,当年可是把他从墓里挖了出来挂了三天城门的。

唐诗宋词罕见留名:别的城市即便同样拆了城墙古建筑,至少还有唐诗宋词留美名,然而一翻古诗词,合肥却连一点点存在感都没有。

原因其实是自隋唐以后,合肥的地理位置优势一落千丈,公元605年,隋唐大运河一期工程通济渠完工通航,从此可以乘船自洛阳经过通济渠来到盱眙,再由盱眙经过洪泽湖把船开进山阳渎(也就是古邗沟),到达扬州以后汇入长江。

隋运河分布图 京杭大运河的原型

自此以后,合肥的地理优势逐渐被架空,水运不再要等水位暴涨才能通航江淮。江淮之间,甚至长江黄河之间,有了新的航道——通济渠+山阳渎。新的航道经过拓宽与加深,使得全年任何季节都可通航,而贯通了洛阳与扬州的通济渠(含山阳渎),被人们称为“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自此,合肥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不再是战时必争之地,和平时期也不再如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一般繁荣。

公元前122年至公元605年,合肥垄断了中国南北航运至少727年,这700多年间发生在合肥周边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合淝之战”、三国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三国时期的合肥甚至当过数年扬州的府治、庐江的周瑜和大小乔、离合肥一百公里左右的古寿春...

可以说,在合肥发生的典故更多是集中在隋唐以前,而隋唐以后合肥则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正好碰巧碰上唐朝开始有诗人写诗,后面又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人墨客们把他们的才华贡献给了淮左的扬州,贡献给了乾隆爷五下的江南,贡献给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金陵,基本上彻底忘却了这个位于淮右的水运枢纽。

给合肥写过诗词歌赋的文人,名气最大的当属江西老表姜夔了,“白石道人”姜夔因《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作品,导致他在音乐人心中的地位远比在正常人心中要高,而他为合肥写那么多词,也是因为他在合肥的一段情缘而已。而姜夔口中的合肥城南赤阑桥,大致就是今天包河上的桐城路桥,这么冷的知识点恐怕早已无人知了。

随着历朝历代对隋唐大运河的翻修拓宽,大运河的线路也不再西进路过洛阳,而是直接连接北京与杭州,成为了今日的京杭大运河。虽然线路改了,但是江淮之间的水运还是由最初的山阳渎来承担,扬州逐渐成为江淮之间第一邑,建城虽早但抵不过风水轮流转的合肥,渐渐地没落了。

虽说是“没落”了,但是也绝不代表原来是个府,后来变成了个镇一类的。只是原来是“江淮水运节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近乎于“江淮首邑”的政治地位,变成了清朝分安徽省时的八府五直隶州之一的一府。

而且在2016年引江济淮工程启动后,江淮之间的水运又将会由合肥连接,这对于合肥的航运发展而言将是极大的便利条件。近年来合肥更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等重要角色在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语:

两千余年来,合肥的每一步成长变迁,都吸引着安徽人关注的目光,也见证着合肥的发展历程。在砥砺奋进的精神带动下,新合肥不断发展壮大,正在新一线城市的道路上迈步向前,“大湖名城”、“创新合肥”也正成为一道靓丽的名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合肥   庐江   淮南   安徽省   扬州   长江   江南   隋唐   元年   江淮   难听   名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