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公司,又一家世界级隐形冠军!

周末,我看了半导体行业,挖到了中微公司和扬杰科技两家半导体企业。上次分享了扬杰科技,这次我们分享中微公司。

目前,中微公司在刻蚀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左右,预计2025年将会达到5%。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比例,虽然份额不高,但是大家知道,光刻机,尤其是高端光刻机,一直都被阿斯麦给垄断了,所以,中微公司能够取得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厉害了,说它是半导体全球隐形冠军,甚至半导体设备之王也不为过!

从海外发展历史来看,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股价表现远超其他芯片设计、制造与封装等子行业,所以,半导体设备行业是可以说是半导体投资领域最优先的方向。

个人预判,这拨半导体行情的领军龙头,如果上海微上市了,那就是上海微;否则,中芯国际和中微公司的概率非常大!

中微公司看点:

1、半导体设备龙头,行业高度集中,竞争格局较好

2、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普遍10-25%,国产替代空间大;

3、产业生命周期估值法下,低渗透率,叠加今年为科技大年,市值和估值有提升空间;

4、财务分析。财报较为健康,账上总现金充裕,完全覆盖债务,毛利率稳定且稳步提升,净利率5年增长了10倍,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利润含金量大于1。

5、经营亮点。公司经营处于景气周期,即存货增加,主要是公司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在产品和发出商品的增加;应付账款的增加,主要是对应付材料采购款的增加;合同负债的增加,主要是预收产品销售款的增加,即订单增长。

6、新签订单维持高增速。公司2021年新签订单金额为41.3亿元,较2020年增加约19.6亿元,同比增加约90.5%。2022年新签订单金额为63.2亿元,较2021年增加约21.9亿元,同比增加约53.0%。从新签订单来看,公司的设备需求旺盛,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7、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奖励机制,经营效率提升

8、不足之处。账上资金充裕,但资金利用效率不高;非经常性损益较多,利润的质量有待提升,即政府补贴较多,警惕政府补贴退出的风险。不过,好在2022年扣非净利润逐步追平净利润。

一、2023是科技大年,数字经济是行情主线,机会在于“双创”

今年是科技大年,数字经济是今年的行情主线,会围绕“双创”展开,即信创和科创板

其实,数字经济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信创、半导体产品与设备、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数字经济这么多细分行业,我们该怎么去抓住最核心的行业和标的呢?我们就围绕一个词去做就行了,叫“渗透率”或“国产化率”。

在我看来,信创和半导体芯片是这轮行情的主线

先看信创。信创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也就是新基建,我把它比喻为前几年新能源车领域的宁德时代。

而信创产业目前有四大集团在做,华为、中国电子CEC、中国电科CETC、浪潮,但是华为没有上市,浪潮又被卡脖子了,所以就看中国电子中国电科旗下的上市公司。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大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去挖掘。

其次是半导体芯片。半导体我是长期看好的一个投资方向,一方面是设备,一方面是材料。半导体设备,属于中间产业链,也算是卖水人角色,主要用在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竞争格局很清晰且行业高度集中,单台价值量大,垄断程度高,细分市场基本上一家独大。半导体材料,作为耗材,每年需求都有而且稳定,是一个高成长性的行业,处于技术周期带来的景气度向上阶段。

从近期市场表现看,数字经济主线先是从“软件”的信创板块逐步转移至“硬件”的芯片板块,所以,相关的机会个股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演绎。

当然,芯片股跟信创股的普涨有点不一样,信创产业由于国产化率很低,而芯片半导体产业内部有分化,也就是有些领域的国产化率已经很高了,所以分化会有点严重。所以机会更多在于国产化率很低的,比如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光刻胶,涂胶等,这些领域资金会比较青睐,所以我们应该顺着这个思路去挖相关标的。

因此呢,我挖到了做半导体设备的中微公司。

我觉得2023年成长股里机会最大、确定性最强的细分板块之一。

二、收入毛利增收增利

中微公司的业务包括三部分,即刻蚀设备、MOCVD和备品备件

其中,有两大核心产品,即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在海内外均具备优良竞争力。刻蚀设备为集成电路(IC)制造的关键设备,而MOCVD设备是LED芯片制造的最主要设备。

中微公司在过去2016-2021年期间,收入和毛利润如下:

收入从6.1亿元增长至31.1亿元,复合增长38.5%;毛利润从2.6亿元增长至13.5亿元,复合增长39%。

看数据,收入增速和毛利润增速,基本相当,增收增利

如果再综合分析收入和毛利润,可以发现:

首先,收入的驱动依靠的是销售量的增长,单价基本没太大增长,甚至略有下降,比如2016-2021年:

中微公司的专用设备销售量从59腔体卖到了349腔体,年均复合增长42.7%;

销售单价基本维持在900-1000万元/腔体范围,销售成本维持在500-700万元/腔体,单腔体毛利润在300-400万元;

单腔体净利润从16年的亏损400万元,到17年的盈亏平衡,再到18、19年盈利100万元,20年盈利200万元、21年盈利300万元,盈利能力趋势在向好。

通过分析公司的量价关系,也可以发现,公司过去的毛利率之所以能稳定而且近几年还稳步上升,主要得益于售价变动不大,而且成本控制能力也较强,这也跟半导体设备行业高度集中有关。

我们再看公司毛利率常年稳定,公司的净利率近年快速提升,从过去2017年3.1%跃升至2021年的32.5%,净利率提升了十倍。

再看公司财务状况。

2022年前三季报账上总现金104亿,没有短期借款,只有2.5亿的长期借款。

公司账上资金充裕,说明经营资金缺口不大。

三、估值存在溢价空间

1、相对估值法下,估值高估

根据卖方数据预测,扬杰科技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1.7亿、14.6亿、18.6亿,对应的净利润增速大致分别为12.9%、24.8%、27.4%。

按PEG计算,2023年和2024年的合理估值至少应当给予30倍,即今年合理市值应当为14.6亿*30倍=438亿,明年合理市值为18.6亿*30倍=538亿

而公司当前市值为790亿,也就是说,按照相对估值法,当前这个估值水平,是存在泡沫的。

那么,按照这个相对估值法,是不是说中微公司不值得投资了呢?

从横向对比来看,国内企业方面,北方华创、芯源微等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市盈率均在百倍以上;国际企业方面,东京电子、泛林集团、应用材料等企业市盈率都在50倍以上。

大家要记住,玩成长股不能简单用PEG和市盈率去估值,这时候我们得要考虑产业生命周期估值法了,否则,你们永远也买不到成长股,觉得一直高估。

2、分部估值法下,估值合理

中微公司的业务包括刻蚀设备、MOCVD和备品备件。

2022年中微公司刻蚀设备的收入是28亿,盛美全部都是半导体设备,市场给予盛美22年的PS估值是15倍,由于中微所处赛道规模更大,竞争格局好,公司市场地位也更高,相应地可以给20倍PS估值,即2022年公司的刻蚀设备内在价值是560亿。

22年MOCVD和备品备件的收入预计各8亿,即合计16亿,净利率水平应该预计有20%,即对应净利润有3.2亿,给予30倍估值,对应96亿市值。

也就说,当前公司的静态合理内在价值是656亿,公司目前的市值是800亿不到,静态估值不算很高。

针对国内的行业需求情况来看,按照行业的基本估计,目前国内的刻蚀机市场容量约为800亿元,国产化率仅为10%不到中微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3%,根据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刻蚀机将达到1000亿元。

根据中微公司IPO、增发、再融资情况看,2022年,中微IPO募资扩展原有生产线的情况下,刻蚀机的产量将达到三百腔以上,大致是2020年的2倍。

从长期去看,中微公司在2023年之后再融资100亿至2025年完全投产后(对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价格为105元),刻蚀机产能将达到1300腔以上,也就相当于2020年的10倍左右。

也就说,预计2025年刻蚀机的收入大致会到100亿

加之MOCVD设备以及新投产的环境监测设备等,这块业务应该有20个亿,即中微公司3-4年,其收入应该在120亿以上,大致是2021年31亿收入四倍水平。近年来看,中微公司的净利率维持在25%-30%,即2025年净利润大致是30-36亿,估值合理水平给70倍,即2100-2500亿;乐观点,给90倍,即2700-3200亿

此外,在2025年之后,中微公司仅仅在刻蚀机领域,国内的市场规模也会达到1000亿元,也就说,届时的中微按照满产满销来算,国内市场份额会达到10%,全球市场份额会达到5%

当然,如果中微还能够顺利延伸至其他半导体产业链,那就更好了,内在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3、产业生命周期估值法下,估值合理

在我的估值体系中,就包含了产业生命周期估值法,我的zhishi星球也有很多这类型案例,过去几十年的成长股大行情,没有一次是脱离“渗透率”这个词,包括这一次的数字经济和半导体行情,也在演绎着“渗透率”这个神奇的指标!

包括去年开始,为何新能源车要调整?为何今年要打价格战?道理就在这!

一般来说,当渗透率处于10%~20%区间时,增长很快,此时确认进入了成长期。业绩增速翻倍式增长,也就是破壁渗透期,业绩复合增速达到40—50%,这时会拔估值,估值一般给70-90倍

而我们去看国内半导体设备各细分行业,国产化率普遍都在10-25%这个区间,所以,估值应当给到70-90倍才是合理。

也就是说,中微公司今年合理市值应当为14.6亿*70倍/90倍=1022亿/1314亿,明年合理市值为18.6亿*70倍/90倍=1302亿/1674亿。

对应当前800亿不到的市值,长期看,是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比如,如果中微公司今年想翻倍,也就是市值要到1600亿,那得需要透支明年的业绩来支撑今年的估值,如果参考以往的成长赛道股经验,叠加今年是科技大年,预判会提前透支明年的业绩来炒作。

同样地,根据我的估值模型,也就是四个估值档次分布,即25倍、30倍、35倍、40倍,今年净利润增速不管是从乐观预估、中性预估还是悲观预估,当前的市场对公司今年明显给予了一个乐观的预期价格。

四、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普遍不足20%,竞争格局高度集中

首先,我们要知道,半导体行业主要可以分为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半导体设备与半导体材料。

我看了这么多行业,没见过像芯片一样下游如此之多的细分产业,比如通信类(含智能手机)占31%,PC/平板占30%、工业/国防占14%、消费电子占14%、汽车电子占12%。

也就是说,倘若缺少芯片,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国家的战略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平常大家应该能听到有三个概念: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基本都把它等同于一个概念,其实还是有点区别的。

所谓的芯片,其实就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微电路的一个集合,也经常等同于“集成电路”。

如果我们把半导体比喻成钢筋水泥,那么集成电路就是各种墙体组合,最终形成一座完整的房子就是芯片。

从范围上说,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因为半导体可以分为集成电路、光电器件、分立器件、传感器等子行业。

我们来看下下游晶圆厂投资情况。

中国半导体消费量占全球35%,未来几年可能会提高到40-50%+,而当前国内本土的晶圆厂产能占全球15%左右,其中中国大陆控股的晶圆厂产能才占5%左右。

根据SEMI预测,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有望增长34%至953亿美元,到2022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此外,SEMI还预测,在2020年至2024年间将会有25家8英寸晶圆厂投入使用。

在这25座晶圆厂及扩建工厂中,5座位于美洲,1座位于欧洲及中东,19座位于亚洲(中国大陆14座、日本3座和中国台湾2座),预计8英寸总产能将在2020年到2024年间增长21%,其中中国大陆将在2022年以21%的份额在8英寸产能方面领先世界;

此外,还将有60座12寸晶圆厂/扩建:美洲6座、欧洲/中东10座、亚洲44座(中国大陆15座、日本5座、韩国8座、新加坡1座和中国台湾15座),预计12英寸总产能将在2020年到2024年间增长48%。

有人担心全球晶圆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的先进制程产能集中在韩国和台湾。其实,在目前国内每年的芯片贸易逆差达上万亿背景下,今后国内本土的成熟制程晶圆产能过剩压力是比较小的,但国内产能不算高,而且多以成熟制程为主,先进制程主要用在智能手机、以及高端显示芯片上。

我们继续看国内半导体设备渗透率数据。

看下表,2021年我国半导体设备渗透率仅为13.9%,分设备类别来看,干法去胶、涂胶显影、热处理、刻蚀、清洗、CMP、PVD等领域国产化率可达20%,而离子注入、ALD、CVD、光刻、膜厚及CD量测、缺陷检测等国产化率较低。

通过上表数据,我们可以获知:

其一,半导体晶圆制造有三大核心设备,占了产线设备投资的70%,分别是光刻机、刻蚀机设备、气相沉积设备。光刻机的全球龙头是阿斯曼,国内是上海微电子;刻蚀设备的全球龙头是拉姆研究,国内是中微公司;气相沉积设备的全球龙头是应用材料,国内是北方华创。

其二,在刻蚀领域,市场空间算是最大的,并且市场高度集中,被国外3大寡头垄断。在国内市场,中微排第三,北方华创排第五,目前已突破14nm技术,进入主流芯片代工厂。

当然中微公司作为专业的供应商,主要聚焦在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而北方华创是平台型设备厂商,对应的空间和增速都还可以。

五、中微公司:卡位核心赛道刻蚀设备、MOCVD设备

我们先来看中微公司的管理团队,技术能力很强大。

中微公司的核心人物是尹志尧博士。尹博士于2004年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带领15人的小团队回国创业,其曾经就职于英特尔、泛林半导体和应用材料,主导刻蚀技术开发,在半导体芯片和设备产业有35年行业经验,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公司的其他联合创始人、核心技术人员和重要的工程人员中,不少都是在国际半导体设备产业耕耘数十年的专家,有优秀的国际技术视野。

此外,公司从创立之初就制定了全员持股制度,比如新员工招聘、年终奖励、员工晋级时授予,借着独特的激励制度和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形成了成熟的研发和工程技术团队,也凭借着扎实的技术能力与较高的员工效率,公司创收逐年增长。

再来看中微公司的核心业务。

中微公司主业有两大核心产品,即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在海内外均具备优良竞争力。

近几年业绩增长依靠的是刻蚀设备,而MOCVD设备增长相对较慢。从产品毛利率去看,刻蚀设备业务毛利率基本稳定,MOCVD设备18-20年下降,近两年有所上升。

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是集成电路(IC)制造的关键设备,而MOCVD设备是LED芯片制造的最主要设备。

1、刻蚀设备:市场规模大,技术先进,市场过度集中

比如,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分为CCP和ICP,在2007年就推出了CCP设备,接着在2012年推出了ICP设备、2016年研发成功、2018年正式发布,刻蚀设备已经进入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SK海力士和中芯国际等晶圆厂,公司的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

公司的CCP设备在大陆3D NAND和逻辑晶圆厂的设备代购份额超过30%,在台湾的晶圆厂和存储器厂占据行业前三的份额。

那么,CCP和ICP是啥玩意呢?

首先,晶圆制造中有三个核心工艺,即薄膜沉积、光刻和刻蚀。

刻蚀主要分为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干法是主流,中微公司是干法工艺中最主流的等离子干法刻蚀路线

公司的等离子干法刻蚀又可以分为电容性等离子刻蚀(CCP)和电感性等离子干法刻蚀(ICP)。其次,ICP和CCP在刻蚀中的用量占比是6:4,ICP逐渐取代CCP。

公司的CCP设备已经用在全球最先进的5nm和7nm的生产线中,并在部分头部客户产线中获得较高市占率。

中微公司最近几年的刻蚀设备不仅增长很快,而且和北方华创的份额在进一步拉大。北方华创是ICP设备,而中微的团队创业当时为了规避和北方华创的直接竞争,绕开了ICP领域,从而选择绕道切入CCP领域,然后在将CCP做到国内老大后,才开始做ICP,现在ICP做的也比北方华创领先了。

我们都知道,刻蚀设备在晶圆制造设备中的价值量占比是24%,是价值量最大的半导体设备

如果我们去看行业市场空间数据,2019年全球的市场空间是115亿美元,13-19年的复合增速是19%,19-25年的复合增速预计在10%左右。

增长的驱动力,除了晶圆厂的资本开支增加外,还有设备用量的增加。

在逻辑领域,14nm制程需要的刻蚀步骤是64次,到了7nm达到140次,在存储领域,2D NADA到3D NADA,刻蚀设备的采购金额占比从20%提升到50%。

2021年中微公司刻蚀设备收入20亿元,约占全球市场也就1.7%,成长空间充足。

根据 Gartner 数据,2021年全球干法刻蚀设备市场规模共计188.6亿美元,同比增长38%,到2022年预计将超过200亿美元。

2020年CCP全球市场规模48亿美元,ICP全球市场规模约76亿美元,后面随着芯片线宽缩小和3D化发展,FEOL(front end of the line 前道工序)环节刻蚀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带动ICP市场占比不断提升,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从当前全球竞争格局看,刻蚀设备的90%市场份额都被泛林半导体(也称拉姆研究)/东京电子/应用材料三大公司占据着。

整体来看,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具有成本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特色,对成本敏感的客户群有吸引力。根据中微公司官网数据显示,部分产品可降低客户生产成本的20-40%,大幅提升客户资本效率,产品具有独特优势。

2、MOCVD设备:打破垄断

在MOCVD设备方面,MOCVD主要是用于LED的生产,占LED生产线设备价值的50%以上,LED行业已经进入稳定期,未来驱动MOCVD设备增长的核心因素是Mini LED。

氮化镓基MOCVD占据MOCVD70-80%的份额,2017年之前MOCDV设备主要是爱思强和维易科等国际厂商高度垄断,2017年中微公司推出了新一代的氮化镓基MOCVD设备,快速抢占市场,2018年下半年起,公司的MOCVD占据全球新增氮化镓基LED MOCVD设备市场的60%以上。

中微公司经过十余年努力,公司生产的氮化镓基LED关键设备MOCVD已成为国内和国际第一的占绝对领先地位的设备,抓住了 Mini LED产业链爆发的机遇,推出专用的 MOCVD设备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此外,由于Mini LED专用MOCVD设备竞争格局好,毛利率大幅提高。2021年,公司MOCVD设备全年平均毛利率达到 33.1%,大幅度提升。

根据 Gartner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器件用MOCVD设备市场约6亿美元。此外,在LED领域,假设全球年均需求200台,单台价格按600万元测算,市场规模约为12亿元。随着 Mini LED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设备均价有望达到1000万元,市场空间有望上升到20亿元。

综合来看,全球半导体+LED/Mini LED 所需要的MOCVD设备市场空间约为50-60亿元。

六、中微公司VS北方华创VS国际巨头拉姆研究

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是我国半导体设备的两大龙头公司,从发展路径看,北方华创的业务覆盖面更全面,可以说是平台型设备公司,相对而言,中微公司以点带面,再慢慢向平台型设备公司转型。

分制程来看,SEMI数据显示,当前在28纳米及以上领域,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国产化率达到了80%以上。

同时,在14纳米工艺上,国内的半导体设备厂商,也实现了50%以上的覆盖,国产化率可能达到了20%以上。

不过,在14纳米以下,国产化率还非常低,可能只有10%左右

由此可见,国内半导体设备中高制程的能力欠缺还较为严重。

从竞争格局看,中微公司作为国内刻蚀设备的龙头,在刻蚀设备领域比北方华创做得好很多。

比如,刻蚀设备方面,中微公司介质刻蚀已经进入台积电7纳米/5纳米产线,是唯一一家进入台积电产线的国产刻蚀设备生产商;

北方华创在ICP刻蚀领域优势显著,覆盖8 英寸、12 英寸55-28纳米制程,已进入中芯国际14纳米产线验证阶段。

刻蚀设备的全球龙头是拉姆研究,拉姆研究的市值曾经高达5000亿左右,收入900亿元,利润250亿,ROE在40-60%,而中微公司2021年的收入才31亿,利润10亿,ROE只有11%,当前的市值800亿左右。

不过,由于中微公司有很多非经常性损益,比如投资收益和政府补贴,如果扣除这两项,公司22年主业的净利率可能会更低一些。

当然,尽管中微公司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在财务指标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还有些差距的,这点我们得必须承认。

比如,公司21年的扣非利润3.24亿,政府补贴达到了3.48亿,稳定的政府补贴增厚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了公司对抗海外竞争对手的能力。

不过,根据前段时间披露的业绩快报看,2022年的扣非净利润达到了9.1亿元,占比收入47亿元的19%,利润的质量上来了。

此外,半导体设备行业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我们去看海外巨头,每年研发投入都在10-20亿美元,比如ASML甚至在2020年超过了25亿美元。

通过与国际龙头研发投入的横向对比情况可以发现, 如果与国内企业对比,北方华创的研发投入无论在绝对金额还是比例上,都处于第一梯队。

不过呢,跟国际巨头相比,北方华创3亿美元的研发投入,虽然绝对数值上输给了海外巨头很多,可是北方华创的研发费用率高于20%,海外巨头普遍在10%-15%之间。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公司   家世   市值   半导体   芯片   冠军   国内   设备   全球   半导体设备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