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差距的“倒烟斗型”变化特征是什么?

文|春尽安

编辑|文知远


通过对日本、韩国发展的经验,来考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

一、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差距的“倒烟斗型”变化特征

国际上公认的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但是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台湾地区的经济体量较小,就规模较大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成功实现了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转换。

其中,日本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得劳动收入份额获得大幅提升,人均国民收入从1973年的3640美元发展至90年代的一万多美元。

伴随居民收入的增长,其基尼系数也逐步回落并稳定在0.3—0.35的区间,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转换。

而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有效地激发了技术创新热潮,推动了本国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而使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从1987年的3554.60美元迅速发展至1994年的10040美元。

在此过程中其收入差距在经历一定时期的上升后逐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0.32附近,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阶段。

在日本、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过程中,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至接近0.5的水平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伴随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体成为高收入国家,收入差距进一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0.3—0.35范围内。

对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其收入差距经历先上升后下降并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

整体来看,收入差距呈现出近似“倒烟斗型”的变化特征。

究其原因,在低收入发展阶段,受制于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较差的阶层流动性,收入差距增加幅度有限而呈现出近似线性的变化特征;

而中等收入阶段正是一个经济体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后发优势使得一部分人率先富裕,造成全社会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显著增加并发展至较高水平;

当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意味着社会总体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获得提升,加上社会福利体系的不断完整,国家总体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获得进一步提升

收入差距呈现下降趋势并逐步稳定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0.3-0.35),从而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来说,其收入差距呈现出近似“倒烟斗型”的变化特征。

二、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分析

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综合经济实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国别收入划分标准。

我国从1998年开始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在2010年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当前正处于由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转向高收入阶段的重要历史时期。

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增长缓慢,随着不断深入,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迅速增长,与高收入国家门槛值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然而,伴随这一重大进步,我国社会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阻碍作用也日渐凸显,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中,“不平衡”体现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

例如在民生领域存在的劳动份额偏低、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不充分”侧指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程度、质量和效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在把国民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也要处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住户调查年鉴》披露的数据,可得到我国自开放以来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

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4上升到2018年的0.468。

自1998年开始我国收入差距开始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收入差距较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在2008年触及0.491的峰值后虽有所下降。

但依然处于0.47左右的较高水平,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将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与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差距的“Γ型”、“倒烟斗型”两种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发现。

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处在“倒烟斗型”变化特征的拐点期。

收入差距在未来的变动趋势将对于我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阶段有重要影响,一旦收入差距没有降至应有水平,最终形成“Γ型”走势,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增长将有很大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当前背景下,必须调控我国收入差距收敛至合理水平,通过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从而顺利实现我国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转变。

三、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分析

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变化正处在变动的拐点期,收入差距在未来的变动趋势将对于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产生重要影响

一旦收入差距没有降至应有水平,最终形成“Γ型”走势,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增长将有很大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进一步探索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收入差距在不同路径下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以推动我国进行收入差距调控、实现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一)通过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消费需求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收入差距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改变,从而影响消费需求。

收入差距的扩大可以影响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收入差距扩大可以促进高收入群体消费规模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

相应地会降低低收入群体整体的消费规模,从而引起社会总体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的变动,造成社会总体消费需求扩大或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

一方面,收入差距的变动影响社会消费规模,引起消费规模增加或缩减,从而拉动或制约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在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意味着社会群体的收入出现分层,形成部分高收入群体,其消费支出增加使得社会总体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占社会较小人口比例的高收入群体享有多数的社会财富

但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等条件下,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往往随着财富占有量的增加而小幅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则往往随着占有财富的减少而大幅下降。

此时,收入差距持续恶化会通过降低社会总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而缩减总体消费规模,制约经济增长。

即在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增加消费规模。

当收入差距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会缩减消费规模,造成消费不足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收入差距变动会影响社会消费结构,引起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从而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层次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相应地,伴随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层次也会逐渐提升。

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并产生分层,不同收入群体开始产生,社会各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显现。

高收入群体会产生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偏好升级效应,收入中用于满足生存需求的消费比例逐渐降低,用于满足发展需求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引起消费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若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并恶化,在引起社会总体消费规模下降的同时,也会减少社会总体上对于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消费降级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分析,收入差距通过影响消费需求作用于经济增长,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能够增加社会消费规模、推动消费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会造成消费萎缩、导致消费降级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若一国的收入差距呈现近似“Γ型”的变化特征,即收入差距在超过拐点值后继续恶化或持续处于高位。

此时的收入差距会通过降低消费规模、制约消费升级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造成一国经济倒退或长期停滞不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若一国的收入差距呈现近似“倒烟斗型”的变化特征,即收入差距在经历扩大过程后逐步下降并收敛于合理区间。

此时的收入差距会通过增加消费规模、推动消费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烟斗   特征   阶段   收入   变动   群体   水平   规模   我国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