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真的是暴君吗?现在看来不是,可惜当时的人都不懂他

嬴政在一次遭遇老百姓刺杀问到“你为什么要刺杀朕?”

老百姓回答道“因为你是暴君”

嬴政心中充满疑惑“我是暴君?”他仰天大笑问道“你今年几岁了?你见过我施暴吗?我杀过你的家人还是杀过你的朋友?”

刺客心虚的低下头,然后又说道“你灭六国,杀人无数,焚书坑儒,建长城铸皇陵,劳逸万民,残暴不仁,天理不容!”

嬴政回答道“朕灭六国,焚书坑儒,铸长城,是为了什么?你知不知道为了什么?朕今天不想杀人,放了他!”到底谁才能明白朕的苦,此时嬴政心中充满悲哀!

此时刺客还想起身刺杀,嬴政大喊“住手”可惜随行卫士担心嬴政安危,将其打伤,嬴政又说道“朕说过,今天不想杀人,放了他”

那么这个老百姓刺客所说的灭六国,焚书坑儒,铸长城真的是暴君所为吗?小明今天就和友友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几个所谓的“暴君行为”

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中华的功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统治者之一,在他的治理下,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朝代。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驱者之一,秦始皇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而他灭六国统一中华的功绩则是其最为卓越的一项历史贡献。

秦始皇的统一中华起始于公元前221年,当时整个中原地区分裂为七个小国,分别为秦、楚、魏、燕、赵、韩和齐,彼此之间争斗不断,百姓疲惫不堪,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为了实现大一统,秦始皇借助先进的治国理念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展了一系列的战役,消灭了其他六个国家,使中原地区实现了统一。

尽管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实施了很多残酷的手段,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统一,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和未来着想。由此可见,他灭六国统一中华的功绩是非常显著的,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秦始皇的统一让中华民族的历史得以从零开始,他打破了旧有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治体系。这为后世中国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秦始皇统一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进步,发扬了尊儒抑法的传统,具有深刻的意义。比如,他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这为未来的治理奠定了标准,使社会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再次,秦始皇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扩张,扩大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秦始皇钳制思想,禁锢文化的象征,史实究竟如何呢?事实上,焚书和坑儒是相隔一年发生的两件事情。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筵宴,朝中有近七十位官员为嬴政贺寿。

其中一位名叫淳于越的官员在寿宴上向嬴政进言,“各位皇子还没有封国未来如何互相照应。”他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应当效法商周行分禅制。

当时的丞相李斯强烈反对,他认为时代早已经变了如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那还能使用旧制,他指责这些儒生是借着师古“以非当世”居心叵测对君主威望不利,所以他奏请焚烧除了秦代官方典籍以及其他工具书之外的所有著作,谁要是还谈论《诗》《书》或者借古讽今全部处刑。

而李斯的这波借题发挥很适合嬴政的口味,致力于高度中央集权的嬴政当即批准了请求,一把焚烧书籍的大火就此熊熊燃起。

而回望春秋以来的兼并、改革、争霸、统一对自上而下思想一致的追求在不断强化,应该说“焚书”是秦王朝统治集团的奋斗和历史进程相结合的产物!

相比于“焚书”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思想控制,“坑儒”反到像是一场闹剧。

公元前212年,嬴政在巡视梁山宫时,看到李斯的车骑仪仗排场很大很不高兴,有人就把嬴政不高兴的事告诉李斯,而李斯立刻减少了车骑人数,然而他这么做恰恰犯了大忌,嬴政认为李斯结交宫中近侍内外勾结,嬴政大怒将当时在场的近侍全部处死,此举让群臣噤若寒蝉,以后所有事务决策都在咸阳宫上奏皇帝。

嬴政的这一做法也吓坏了奉命为秦始皇炼丹寻求长生的方士,这些方士私底下议论,说皇帝陛下“刚愎自用”又“贪于权势”日益骄纵,怎能帮他炼丹修仙然后纷纷逃走,嬴政知道后大怒。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盛怒之下嬴政派御史去“案问诸生”将其中“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坑之咸阳”这是否意味着秦始皇坑杀了大量儒家子弟呢?

按《史记》记载,当时被杀的是“诸生”即被嬴政招揽来的“文学方术之士”这其中可能包括了一部分的儒生,但主要还是奉命炼丹的方士。

那么坑之咸阳是否意味着活埋?按秦国律法“诸生”因“妖言”获罪,这条罪状对应的律法是腰斩而不是活埋,近年来出土的秦汉律法文书也证明除非战争情况下否则很少有大规模坑杀行为,另外据考古发现长平之战后赵国士兵的尸骨坑里半数头骨与躯干分离,有学着推论“坑”肯能是指集体屠杀后在埋葬!

可见这场事件应该是由于秦始皇认为自己被“诽谤”所以将招揽的方士人才中非议时政和皇帝的四百六十人集中处死后被坑葬以警示天下!这种做法当然相当残暴,但与“坑儒”还是有区别的!

嬴政采取“焚书坑儒”是为了确保人民的思想和行为都服从于政府的统治,只是手段有些极端!

这个事件也有着其积极的影响。它促进了秦朝在国家建设、法律制度、都城规划等方面取得诸多的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也使人们更加珍惜文化遗产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使后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保护和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虽然造成了很多的伤害和损失,但也向我们表明了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

修筑万里长城

嬴政最著名的是修建了一道非常壮丽的防线——万里长城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何不惜动用数十万劳工甚至有可能背负千古骂名,他也毫不在乎呢?嬴政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又在那?小明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秦统一六国后,主要威胁转向于北方匈奴,早在战国时期北方匈奴便不断侵扰燕、赵、秦等三国之地,所以三国为抵御匈奴便修铸长城,而到了秦始皇时期,匈奴不断骚扰北疆地区,并侵占部分地区!为了防止匈奴,秦始皇将原有的三座长城重新修铸连接起来,

2:自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为后世我国封建社会打下结实基础!

3:秦始皇曾有言: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可鉴,仙魔鬼神共听之,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故此便有人猜测,秦始皇陵应该在长城之下,龙脉之上,华夏根基,无人敢动!动者,后患无穷。也许这才是主要原因吧!

如今我们再来看秦始皇修筑长城它的作用在于:

首先,长城成功阻挡了匈奴人的入侵。长城限制了匈奴骑兵的行动,同时汉朝还采取了各种变通措施,包括小型堡垒、城堡和高墙来强化防线并保障沿墙区域内的人们。同样也可以看出中国历代以来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境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以保障百姓生命安全为己任的思想。

其次,长城成为了中国文化和国际形象的象征。长城的建设增强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信心,人们为了保护国家和自己家园的安全,显然是深深热爱自己的圣地。长城的建设精神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它始终是一种保护和繁荣中国的手段和象征。

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君主,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中央集权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秦始皇在位期间,通过多项改革和政策的实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基础。他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建立了全国性的邮驿、道路、度量衡和货币等统一制度,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这些措施都为后人的统治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基础。而且秦始皇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交通的繁荣,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

此外,秦始皇还规定了严格的律法制度,并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密的官员选拔升迁制度,这些政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推进了政府体制的重塑,为后来的几百年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也表现出了极度暴戾和残暴,他实行了焚书坑儒,大肆烧毁文化资料和历史文化遗址,残忍迫害士人学者,大批逃亡者和能人异士被囚禁和屠杀,人民遭受的压迫和苦难也随之而来。秦始皇的暴政和残暴的行为,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成为了人们评价他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的来说,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的伟大统一者,在其承认和推行道家思想的同时,也严格推行法家思想,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续历史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统一过程中的极端暴戾和残暴行为,也使其亲政期间成为历史上被争议最多的和被贬损的君主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暴君   焚书坑儒   方士   度量衡   长城   匈奴   公元前   中国   可惜   思想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