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以巴蜀为粮仓,为何秦国变得富强,而蜀国却越来越弱小呢?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最初只是位于西部偏僻的蛮荒之国,却因为商鞅变法变得逐渐富庶、强大起来。

可是即便是商鞅变法之后,在苏秦等合纵家的倡导下,其他诸侯以楚国为纵长合纵攻秦,秦国仍然节节败退,使得秦国仍然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尚不能达到统一六国的实力。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远在四川盆地的巴国和蜀国交战,都来向秦王求助。秦将司马错建议趁机攻打巴蜀,将巴蜀之地并入秦国。而张仪则认为应该先集中攻打韩国,减缓诸侯合纵入侵的脚步。

之后秦惠文王力排众议,派遣司马错攻打巴蜀。同年十月,蜀王投降,巴蜀正式并入秦国。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遣李冰父子在岷江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之后,四川盆地便从不毛之地转瞬变成了“天府之国“,开始产出大量的钱粮以供秦朝发动统一战争。

有了后方的巴蜀的粮仓作为补给,再加上整个西部都处于秦国的控制之中,西部多山川险地,这就导致了秦国土地易守难攻,而秦国攻打六国却可以水陆两路开进,相当方便,这在使得在地理位置上,秦国占尽优势

果不其然,公元前230年,秦国的统一战争开始打响,十年后,随着最后的诸侯国齐国的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诞生。

那么同样是拥有巴蜀,为什么我们熟知的蜀汉变得越来越弱小了呢?甚至在几十年就灭亡在了北方曹魏的手下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刘禅的昏庸无能吗?

地理上:未占关中,汉水改道

①缺少关中这一战略要地

最开始的秦国我们都知道,地理上位于函谷关以西,居黄河中上游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水利发达,自古便是战略要地

在未取得巴蜀之前,秦国就凭这一块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宝地,虽难以取胜但也足以使其处于不败之地。关中地区出兵攻打其他国家极其便利,而其他国家想攻入函谷关则是难上加难。

取得巴蜀之后,秦国更是如虎添翼,占据了天下两大易守难攻的粮仓——关中和巴蜀。兵马钱粮源源不断的从蜀中以及关中供给,陆军可以出函谷关攻打关外,水军则可以渡汉水攻打楚地。

可以说,秦国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将关中和巴蜀连为一体从而作为讨伐六国的根本,既有巴蜀作为粮仓又有关中作为前沿阵地。

而蜀汉呢,仅有巴蜀和汉中之地,巴蜀虽然富庶,但是汉中之地在经历汉中之战后,百姓都被曹魏迁走,只留下一座座空城。蜀汉北伐还有最大的短板就是被秦岭所阻碍,魏国只要守好秦岭附近的城池便可高枕无忧,无论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姜维的九伐中原,大多数都是因为秦岭才导致无功而返。

这就是蜀汉在地理上严重不如秦国的地方,仅仅占据巴蜀而无法控制关中,这种地形导致了蜀汉只能被动防守守,很难主动讨伐,即便讨伐也只是事倍功半。如果荆州还在蜀汉之手,蜀汉一样可以把荆州和巴蜀连为一体,便可从此傲视魏吴两国。

可是历史哪里有如果,诸葛亮多次北伐,力图冲破束缚,夺取关中,屡败屡战,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实力

其实在北伐之前,蜀汉就经历了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和诸葛亮南征之战等战役,也对巴蜀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全民皆兵的背景下也让农业生产得到损害。但是诸葛亮仍能多次整军北伐,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巴蜀的富饶之处。

若是能够有关中或是荆州作为大军入侵的前沿阵地,诸葛亮的北伐又是否能够光复大汉,改写历史呢?

②西汉武都大地震汉水堵塞、改道

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在巴蜀的武都郡发生了大地震,死亡七百多人,这次大地震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原汉水堵塞、改道。而这次汉水的改道,也许平平无奇。但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来说,无疑是让他本就不顺利的北伐事业更加雪上加霜。

在古代,水路运粮一直是最节省人力物力和运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秦国时期,旧汉水四通八达,可以使用水运来运送大量的粮草进入前线。战国后期,秦将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六十万人的粮草都会经过汉水,直达王翦的大营,最后硬生生在楚国的土地上耗败了楚国名将项燕,从而灭亡了楚国。

而在蜀汉时期,汉水因为此次大地震,早已经无法使用。运兵运粮不得不穿行千里蜀道。唐代李白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生动形象的描写蜀路的难行。运粮队失足掉下山崖是常有的事,即便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粮,用机械来减轻运输的困难,但是也无法保证蜀军的后勤补给效率。缓慢的运粮效率也一直也是蜀汉在北伐的硬伤

这场从西汉初期就发生的大地震却在几百年后影响着三国的格局,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天意呢?

政治:局势复杂,统治者才能有限

①根基不稳,面临的局势不同

秦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1年,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受封于秦地。等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间足足隔了五百多年。在这五百多年里,秦国经历了三十几任君主,即便是占领巴蜀也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巴蜀很少会遭遇战火,所以根基稳固。

面临的局势呢,秦国和蜀汉也是差别巨大。秦国收复巴蜀之后,当时正赶上苏秦六国合纵抗秦,秦国屯兵休战十五年,这十五年不但没有战争损耗反而秦国储存了大量的粮草,军械,兵器。

而关外六国本就是一盘散沙,合纵解除之后又开始因为争夺自己的利益彼此大动干戈,给秦国的统一创造了机会。而当时的秦国宰相范雎则充分利用了六国重利益的心理,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使得六国再也无法再形成联盟抗秦。从攻打韩国开始,进而一步步蚕食中原,最后灭了六国,完成统一。

就政治上来说,这是秦国各代君主稳扎稳打的努力,而且从外部局势来说,各国的相互分散更利于秦国的统一。

而蜀汉呢,刘备在公元211年入主巴蜀,而刘禅在公元263年就做了亡国之君。中间大小战事基本没停过,百姓深受战争的困扰,蜀汉一直没有机会发展,休养生息。巴蜀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一直以来都是男丁打仗,女丁运粮。劳动力严重匮乏,造成了蜀汉的根基极其不牢靠

由此可见,诸葛亮出师表《出师表》中的:“益州疲敝”并非空谈,用如此疲敝的益州之地去攻打曹魏,又怎么能取胜呢?

而面临的局势呢?东面孙吴占据江东,北面有曹魏占据中原。当时天下共分九州,曹魏占其六,孙吴占二,留给蜀汉的只有益州一隅。而且蜀汉本就是以弱战强,更何况曹魏统一了北方,是铁板一块,并非战国时期的诸侯并起、内部纷争,即便诸葛亮再有神通也只能一城一寨的攻打,何时可攻下关中,何时又能平定中原呢?

②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秦国能够统一天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是统一天下的雄主。其中当属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嬴政,,其少年亲政,励精图治,知人善用,统一六国,威加海内。

蜀汉的后主刘禅呢,是历史上公认的庸主,贪图享乐,心无大志。其“乐不思蜀”的典故至今还在为人们所嘲笑。摊上这样的主公,可能即便有千万个诸葛亮、姜维等北伐重臣也难以成功,即便成功,凭刘禅的昏庸,他又能坐定天下几天呢?

总结

相比之下,秦国和蜀汉的各种差距似乎变得更大了。当蜀汉想方设法冲破巴蜀地形带来的的束缚之时,秦国的战车早已经出函谷关驶向六国了。

我们纵向的看待历史,如果仅仅占据巴蜀之地,大多数政权似乎永远的也走不出巴蜀,除了汉高祖刘邦之外,蜀汉,后蜀,以及张献忠,似乎都占据了巴蜀,却也亡于巴蜀。

而汉高祖刘邦也仅仅是巴蜀和汉中作为跳板,攻入关中的成功案例。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的根基也是位于关中而不是巴蜀。

由此可见巴蜀只能作为后方粮仓而存在,并不能作为根据地或者是主战场。秦国将这一点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蜀汉从创立之初,诸葛亮也明白,想要逐鹿中原,首先要夺取关中作为根据地而不是巴蜀。可惜的是这一计划并未能实现,所以导致了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而蜀汉只能被曹魏所吞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秦国   益州   蜀汉   汉水   楚国   关中   秦岭   汉中   中原   蜀国   粮仓   富强   公元前   弱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