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熙的治国理政,够不够资格成为千古一帝

清朝历经296年左右,有许多为人所熟知的皇帝,如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

今天我们来着重了解一下康熙的一生,评判他是否有资格成为千古一帝。

康熙

少年天子,崭露头角

康熙的父亲为顺治皇帝,顺治皇帝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是大清初期杰出的女政治家,顺治皇帝在位时十分宠爱董鄂氏,相信佛法。

甚至为了董鄂妃,可以置政事于不顾,这让孝庄皇太后很是头疼。

后来,由于董鄂氏和幼小的康熙感染了天花,顺治皇帝十分心焦,愿意用自己的皇帝之位来换董鄂氏的康复,顺治帝此举,可以算是恋爱脑了。

但是顺治帝却把同样得了天花的康熙扔给奶妈,由此可见,顺治帝的皇子甚至没有他的爱妃重要。

顺治

顺治帝为了给董鄂氏祈福,选择出家。但是天不遂人愿,他所宠爱的董鄂妃最终没有战胜天花,香消玉殒。

顺治皇帝因爱妃的去世,而遭受的打击十分沉重,他看年幼的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天资聪颖,十分好学。

最重要的是,玄烨得了天花之后,仅仅吃了普通的草药,便痊愈了。

对科技并不发达的清朝来说,得了天花几乎无药可医。可见,玄烨身体健壮,也是这场灾难的天选之人。

顺治便将皇位传给了他。自此,由孝庄皇太后辅佐康熙,康熙和他的父亲顺治一样,成为了少年天子。

孝庄

玄烨敏而好学,从小便十分懂事,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所以日夜苦读,不曾有一丝懈怠,他十分喜欢研读儒家经典,而且自小便学习草原骑术。

孝庄太后也时刻鞭策他,要努力成为大清合格的帝王。

康熙在六岁登基。八岁这年,在同龄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的时候,他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可以说他小小年纪失去了双亲,诺大的大清朝只剩孤孙寡奶。

孝庄太后和年幼的玄烨互相支持着,也支持着大清朝。

在顺治退位时,为康熙留下了四大辅臣,希望可以为尚未成年的康熙保驾护航,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鳌拜。

鳌拜十分健壮,且早年又有满清攻入中原的军功,被封为铁帽子王。

鳌拜盛气凌人,并未将孝庄皇太后和康熙当成自己的主子,反而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度。

在康熙幼年时期,孝庄皇太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钳制鳌拜,因为这时的康熙还需要鳌拜的辅佐。

甚至在内廷当中,康熙自己的亲信也要被鳌拜所管辖,如果康熙表现出了任何对鳌拜的不满之意,鳌拜便会裁撤他宫中所有的亲信。

康熙十分愤怒,他是一个不受人控制的伟大帝王,所以他心中已然酿成了一个巨大的计划,铲除鳌拜。

可惜他年幼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铲除鳌拜,所以孝庄皇太后为他寻了一门好亲事。

便是当朝丞相索尼的亲孙女,著名的赫舍里皇后。

赫舍里皇后比康熙稍微年长,但是赫舍里皇后出身名门,温恭懋著。

所以十分得康熙宠爱,这场政治联姻,让索尼这个摇摆不定的老狐狸全心全意的辅佐康熙稳定帝位。

有了索尼的帮助,康熙便将鳌拜诱骗至内宫,鳌拜也明白,康熙要对自己下手了,所以带领了很多的府兵,妄图颠覆康熙的天下。

康熙带领仅有的几名仆从在内殿与鳌拜展开肉搏。鳌拜虽是铁帽子王,但架不住人多势众,最后被康熙生擒。

而跟随鳌拜叛乱的士兵们,也被康熙调用外兵剿灭。

自此之后,康熙才算是真正接管了朝廷。

康熙影视形象

此时康熙年仅十四岁,他自己清楚的知道,如果与鳌拜的对峙,自己失败了,会是什么下场,但是康熙并不畏惧于鳌拜。

从这可以看得出康熙皇帝年少方刚,身上有着明利的锐气,犹如一把利剑,横杵在清廷之上。

平定三藩,十分曲折

公元1673年,三大藩王之一的平南王请求退休,回到故土辽东。

这件事让清廷看到了三藩首领有可能某天会拥兵自重。

山高皇帝远,而且康熙初登大宝,根基尚且不稳,所以康熙动了削藩的想法。

但是想要将力量庞大的三藩铲除,可绝非易事。他们已在自己的领地盘踞多年,且三位藩王手中都握着大量军队,只能促进他们自己退藩。

藩王之中势力最庞大的吴三桂不愿轻易撤藩。与康熙不断周旋,他假装主动请旨撤藩,以此敲诈大量钱财。

康熙一看到吴三桂狮子大开口,十分无奈,因为此时大清国库并没有这么多的钱咳供吴三桂撤藩。

吴三桂看到自己的条件无法满足,而且自己是汉人。

就在第二年四月以“恢复大明,恢复汉人的统治”为借口在云南起兵造反。

吴三桂这个人十分惜才,同时民间又有大量反清复明的势力,很多人便选择追随吴三桂共同扛清。

吴三桂用了短短的几个月就将西南六省收入囊中。大清危在旦夕。

同时,前明的朱三太子又起兵造反,甚至还在宫廷之中安插了眼线。内忧外患,叛军直逼宫廷,为了保护皇室安危,各位大臣希望康熙迁都。

但是孝庄太后和康熙一致认为,如果迁都就表示清王朝怕了他们,所以拒不迁都,万幸的是,这场叛乱最后得以平叛。

后来北方的察哈尔王觉得可以联合吴三桂共同反清,就率领几万士兵准备进攻康熙,眼看大清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已经快成死局。

康熙手下有位汉臣名叫周培公。

他希望康熙可以任用汉将,因为满族的人数稀少,而且满蒙贵族们大多在朝廷中长期饮酒作乐。

反而吴三桂的将士们一直在边疆做战,所以论战力来讲,吴三桂的军队是占据上风的,用汉兵是必走之路。

其次,应该稳住西北的王辅臣,所以康熙便把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扣在宫中。

同时,让王吉贞写信称无论何时王辅臣归来,康熙都会亲自出门远迎,且吴三桂必败。

王辅臣看到书信后,内心逐渐更加倾向于孝忠大清。所以便在军事上减少支援吴三桂。

为了平定察哈尔叛乱,康熙皇帝请求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将自己一生交往的人脉全部利用,她将自己的家奴聚集起来。

这些家奴们由于孝庄的庇护,现在已经基本都是主子了。

当孝庄需要时,他们二话不说,听命于孝庄,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这样孝庄太后帮助康熙组建起了一支精锐的部队。

康熙帝选用周培公作为这支部队的将领,打造了一支王者之师,

周培公善于诛心,他对这些过惯好日子的家奴承诺,只要打败察哈尔叛军,那么察哈尔王的一千万黄金一半充为国库,一半可作为奖赏。

然而,察哈尔王根本没有一千万两黄金,这只不过是周培公编出的谎言来激励士兵们作战的。

在周培公的带领下,很快,便平定了察哈尔的叛军,顺带解决了王辅臣。

此时,清朝军队兵强马壮。

而吴三桂节节败退,他预感自己所剩之日不久,便在云南匆匆登基,随即,清军与吴三桂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康熙十七年,经过五年的漫长努力,三番终于被平定,吴三桂也已死亡,朝廷的第二个心腹大患被解决了。

收复疆土,万世功勋

解决了吴三桂的叛乱,此时,康熙帝便着手想要平复台澎金厦了。

台湾及周边地区为延平王郑经所统治,且已经长达百年。

想要收复台湾绝非易事,但是康熙深知台湾是我国领土,无论多么艰辛,都必须要收回来。

康熙帝启用姚启圣作为收复台湾的主要负责人,姚启圣在顺治时期便做了朝廷的官员,但是由于他心高气傲,被顺治皇帝下旨永不录用。

康熙帝为了任用姚启圣,便亲自去顺治的祭祀之处,祭拜顺治,同时对顺治说,他要启用姚启圣,

如果有任何怪罪顺治的地方,康熙一人独自承担,此举感化了这位恃才傲物的汉臣。

姚启圣从心底里佩服康熙。

姚启圣一人去福建负责收复台湾,但姚启圣深知清朝的满蒙八旗士兵并不擅长水战,如果需要收复台湾是十分困难的。

现在的大清急需一位擅长水战的将军,姚启圣便将目光投向了郑经的大臣—海霹雳施琅。

施琅此人十分擅长海战,如果能让施琅归顺大清,何愁无法收复台湾。

所以姚启圣使用反间计,令施琅与郑经相互离心。

然后施琅便成为了清朝的大臣,施琅与姚启圣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剿灭了郑军的主力,自此,大清朝收复了台湾,维护了领土完整。

此时,康熙又可以腾出手来解决长期盘居于草原的葛尔丹及其周边的势力。

从康熙二十八年开始,葛尔丹就大量勾结蒙古部落及沙俄势力,并联合西藏,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前期康熙为了拉拢准格尔的势力,甚至把自己最宠爱的女儿下嫁给了准格尔的葛尔丹。

但是葛尔丹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将自己的岳丈赶下皇位,自己占领京城。

即使康熙已经年老,但是他的英雄之气不减当年。

他派出自己的太子和大阿哥去平叛准格尔,但是却失败了,甚至他的大阿哥被准格尔所俘获,后又被放出。

这对康熙来说是奇耻大辱,随后康熙选择御驾亲征。

最后,康熙杀死了草原霸主葛尔丹。自此,草原蒙古诸部彻底臣服于大清。

康熙皇帝这一生,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定蒙古。

正是由于康熙皇帝的存在,清朝才完成了民族的大统一。

放眼望去,在中国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能有此功绩者,屈指可数,所以康熙皇帝可以算得上是千古一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准格尔   察哈尔   康熙   皇太后   顺治   叛乱   天花   太后   清朝   千古   皇帝   资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