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与吐蕃惨烈的屠城之战,为攻占石堡城,数万将士尸骨垒出城堡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2月17日,长长的解放军队伍踏着整齐的步伐渡过鸭绿江,去参加那场旷世级的战役,最终震惊世界。

多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指摘这场战争。认为其只是一众领袖的一意孤行,导致付出数倍于敌的代价,用这么多鲜活的人命换取“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殊荣,实在太过不值,甚至愚蠢。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才是愚昧至极。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过后,秦国包围邯郸无法攻下退军。此时,赵孝成王被打成了舔狗,想送给秦国六城,幻想以六城之地换取秦国来年不再攻打自己国家。这是典型的弱者思维,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自由意志里,可靠吗?

再看那些否定抗美援朝的思想的人,不也是赵孝成王这样的腐儒之见吗?从古至今,想要不被别国所欺,不是看你对别国服侍的有多好,而是看是自己有多强。看看驻日韩美军在两国的所作所为就知道,跟着洋大人,只能甘心被蹂躏。

其实这样的腐儒之见不仅现代的网络上存在,很多古代的读书人,甚至文人也持有这种妇人之仁的观点。

唐玄宗时期,在石堡,唐军与吐蕃军的战争就被后来的很多所谓文人雅士所诟病。

屠石堡城,屠的竟是自己人?

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唐玄宗下定决心占领石堡城,派遣哥舒翰带队,将河东地区诸多精良兵马全都聚集。在哥舒翰的全力带队下,虽攻占了石堡,解决了李隆基困扰心中多年的隐患,但发生巨大的人员伤亡。

此次战争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文人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在一首诗中写到“西屠石堡取紫袍”(紫袍:唐朝代指三品以上官员)

如果看史料记载和各代文人的评价,那确实如李白所说,因为这个“屠”屠的就是自己人。为什么会有军队屠自己人呢?

因为从史料记载看,石堡的吐蕃俘虏只有四百人,而且石堡作为军事要塞并无平民,不会发生战胜以后大规模的屠城。

所以李白这个“屠”字就表达出哥舒翰为了求取个人名誉,视千万军士性命不顾,以唐军人命堆起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其实是对石堡城的第二次占领。公元729年,李世民曾孙李祎,当时皇帝李隆基的兄弟。他带领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奔袭石堡城要塞,吐蕃驻守军士一时未有反应,很快失守石堡。

此次占领持续12年,至741年。《旧唐书·本纪》记载振武军(即石堡城)太守盖嘉运治军不严,守备不利导致吐蕃夺取石堡城。

李隆基得知石堡陷落,震怒之下派遣皇甫惟明、王忠嗣两员当世大将发军陇西,担任节度使。但由于之前的教训,吐蕃加大兵力把守石堡,致使两人一直无法夺回要塞。

直至上面所说749年,李隆基又派遣哥舒攻打石堡。攻打之前王忠嗣还多番劝阻,忠言相谏:“振武军已被吐蕃严加把守,地势又易守难攻,如若强行攻取兵士必妻妾残生”。李隆基不听劝阻执意为之,最终确实攻取石堡,得知战损后他悔意当头。

不过对李隆基来说,仅有悔意,并无悔改之意。如果让李隆基再次选择是否攻占,我想他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是。

攻打吐蕃,血战石堡有历史必然性

在历史上一手打造开元盛世的李隆基,绝不是一个随着自己的性子胡乱作为的昏君。此次伏尸百万也要夺取石堡的行为,不是后人所评价的:为了开疆拓土的虚荣。了解了唐朝与吐蕃的恩怨是非,你就会知道李隆基为何要“下这一步棋”。

很多人一听到吐蕃,仍然会把它和落后的游牧名族画上等号。认为它和南蛮,西羌部落一样,是一群野蛮人。其实史书对于吐蕃产生于哪里都还很模糊,大多是《王统世系明鉴》记载的一样,神话了吐蕃部落的产生。

许多历史学家推测,吐蕃或是西藏地区产生的独立部族,又或许是来自印度,后在西藏定居,再向东扩张。无论哪种观点,吐蕃自出现开始,生产力就不算落后。

因为它已经脱离了游牧民族的属性,属于农牧复合型的经济生产形式,这样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他们有稳定的经济输出。

军事上可以组织大规模骑兵团体,生产精良武器装备。而且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字,有一定的文化传输能力。

按照地缘政治学的观点,对于这样一个新兴崛起的国家而言,它会像长身体的人一样。国家发展期间会“吃大量食物”,即占很多领土。

基于这个观点来看,唐朝和吐蕃是近邻,伴随着吐蕃的壮大,两者之间发生战争不可避免

历史书上曾记录**公主下嫁西藏,宣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其实都是由于政治的考虑。

公元634年,贞观8年,**干布(吐蕃国王)带领一众吐蕃士兵进犯唐松州(今天的四川地区)要挟与唐朝进行联姻。

唐太宗不听他们掰扯,直接派遣当时的大将候君集教训他们,打的吐蕃不敢再搅闹联姻。贞观15年,唐朝腹背受敌,外患重重。

为此想要缓和和吐蕃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同意**公主下嫁吐蕃。

吐蕃一方在被唐太宗教训之后没有在闹腾,但不完全是因为为唐朝军事实力折服。主要是因为吐蕃内部矛盾重重,没有解决。

弃宗弄赞(**干布)托孤老臣噶尔东赞助其子赞普稳固政权。但噶尔东赞借托孤名义为自己弄权,成为权臣家族。

权利争取没有合法性,噶尔东赞之子论钦陵只得通过向外扩张的手段转移内部矛盾。他出兵攻打吐蕃周边部族,由此触犯到了唐朝边境。

赞普夺取政权后清算了论钦陵家族,想要再与唐修好。但为时已晚,已经无法修复与唐朝之间的关系。

赞普独揽大权,国内矛盾也基本解决,上下一心,决定拓张领土。吐蕃所处地区属于高原,农作物种植收益较少,发展不充分,非常限制其发展。

而其居民生养习性怕热,不惯生活于南边天竺和四川盆地这些地区。

相比之下,河西走廊土壤肥沃,水草富足。气候四季凉爽,是吐蕃想要占领的最佳地区。但在唐朝看来,如果吐蕃占领河西走廊,就是切断了唐朝与西域连接的战略要地。唐朝皇帝无法忍受,所以双方战争不断。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东边急需调度大量西北守军平叛内乱,吐蕃乘此机会夺取唐西域大部地区,最强盛时期攻入河套地区。吐蕃军声势浩大,气焰不断嚣张,进犯唐朝多地,甚至进攻长安扶植傀儡政权。

吐蕃声势浩大奈何国运不佳,又逢内乱,国力不断衰减。最终先于处于安史之乱的唐朝衰微。后来吐蕃一直处于衰微状态,无法中兴。所以唐朝和吐蕃在战略利益上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战争无法避免。

战争不可调和我们了解了,为什么非要在石堡这里损兵折将?

玄宗为什么一定要拿下石堡

唐蕃一定要争夺石堡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石堡的客观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

根据《洮州厅志》记载,石堡四面有三面是绝壁,只有西南一个位置可以通过。石堡南东北三面环水,其坐落于山脉(今天的录巴山)形成的冲击平原处。

唯一一处可以通过的位置被石堡下林立的石壁挡住。

不仅如此,石堡还属于周边地区的制高点位置。站在石堡上,周围的动向清晰可见。北可见药水河流域;南可见哈拉库图城、野牛沟。

占据此处,若有敌军侵犯,可以立马发现并点起狼烟传递讯息。

但很多人认为,进出青海并不止石堡一个要道,为何要花费那么大代价攻取石堡呢?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个原因。

开元17年,李袆占领了石堡,此前嚣张跋扈的吐蕃一改往日风格,疯狂的向玄宗请和。玄宗起初不愿接受求和,但赞普竟然向玄宗承认尊卑关系。史书上记载: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直接向认玄宗为舅舅。

玄宗看赞普都卑微到这种程度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就接受请和。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玄宗来说,唐朝需要颜面,皇帝需要尊严。所以后来石堡城失守后,玄宗才会勃然大怒。一般丢失一城一池皇帝不会龙颜大怒,因为城丢了可以再打回来,将死了可以再培养。

但石堡丢了,就说明这个外甥敢武逆叔叔,叔叔的面子就会丢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被外甥大脸,玄宗当然生气。

不过唐玄宗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愤怒归愤怒,他还是细心地分析了吐蕃的心理。石堡丢失,会让吐蕃如此卑躬屈膝,那对他们来说,石堡一定相当重要,这就是第三个原因。

石堡对于吐蕃确实重要,他们每次拿下石堡,就敢于进犯唐朝,丢失石堡就会龟缩不前。基于这一事实,石堡重不重要并不能从唐朝的角度来看,而要从吐蕃的角度来看。

唐玄宗很聪明,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并不是占据吐蕃,而是要稳定边境。那就不需要去占领太多城池,只要占据吐蕃认为最重要的位置。既然这样就能消除边患,犹如四两拨千斤,何必再多费力气去占领其他隘口。

至此我们知道石堡必取不可,那哥舒这样强取、用人命换的方式真的正确吗?

石堡城真的是用命换出来的吗?

首先,哥舒自己主观上并非用人命换取城池,上面我们也分析了。石堡的地势决定了想要攻取,除了直面而上别无他法。第一次攻取石堡的李袆也是“倍道兼行,并力攻之”,没有任何取巧的方法。

所以哥舒翰攻取的方式并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

既然攻取方式没有问题,那有必要这么急着去攻取石堡吗?不能伺机而动以待天时吗?

当然不可以,如果不攻取石堡,那唐朝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军饷物资镇守边境,非常耗费唐朝财力。

不仅如此,军队常年驻扎在外,脱离中央控制,每一个皇帝也不会放心。一方面皇帝会害怕军队哗变叛国,另一方面国都空虚如果有人叛乱根本没有勤王的部队。

综上所述,长痛不如短痛,快速攻取并且占据石堡,就能解决后顾之忧。哥舒很快的取得了胜利,但史书却记载“兵役尽殁”。如果兵役尽殁那守城的是谁?我们不得不怀疑,史书记载者在记载石堡城唐军伤亡时有添油加醋。

哥舒翰在攻打石堡之前,调来很多援军。先威逼高秀岩,奉调增援河东;又请援军朔方节度使李献忠。

哥舒作战风格惯于保存嫡系部队,所以这些援军一定是首先被调遣充当炮灰。李献忠后来复叛,被安禄山打败,残部被吞并。

作为李献忠的残部,后来竟然成为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可想这支部队当时在石堡之战中并无太大损失。

既然炮灰部队损失都没有太严重,作为哥舒的嫡系部队,损失更不会像史书记载的那样夸张。反观石堡城吐蕃的战损,史官的记载只有400俘虏,完全没有记载吐蕃的死伤人数。

可以说史官并没有客观公正的记录史实,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

石堡俘虏是400人,驻守的士兵一定不止400个,王忠嗣说:“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就算这句话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吐蕃也不会只有400个人,比斯巴达300勇士还扯。

唐番战损确实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夸张,但事实上唐军确实有损失,这样的损失会导致唐朝一蹶不振吗?

从征战死亡的士兵来看,我们上面也提到了,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大多是史官的“春秋笔法”。就算真的按照史官记载,唐朝也不会一蹶不振。

天宝十年,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军队的战斗,高仙芝伤亡一万多安溪军。但仅过了两年,封常清又带着安西军去打仗,灭了大勃律。可见唐朝的回血能力很强。

唐朝占领石堡之后,在河西一带的战斗中仍然胜多败少,所以石堡一战并没有给唐朝带来后遗症。

结语

历史上有很多的战争都很残酷。凡尔登战役,牺牲士兵达百万,却成为了一战胜利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短短五个月死亡500万余人,但坚守下去迎来的是二战的转折点;

淞沪会战2个月,国军阵亡40万士兵,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每场战争都必然会有最残酷的时刻,就像每个人必然有不得不直面自己缺点的时刻。逃避不会让这个人改变,战争也一样。战争最残酷的时刻,是矛盾对抗最激烈的时刻,是双方利益冲突最尖锐的时刻,是把控战局的关键时刻。

过了这个时刻,矛盾就会化解,利益分配就会清晰,战争的天平就会倾斜。如果没有这一时刻,那双方都会陷入到战争的深渊,无限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吐蕃   噶尔   秦国   盛唐   史官   尸骨   史书   将士   惨烈   唐朝   城堡   皇帝   时刻   战争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