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漕运与天津的发展有什么关系,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前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经济发展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大运河贯通之后,沿岸地区的经济呈现突飞猛进之势,逐渐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如天津等。


天津地处于九河下梢,是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时期,这里是一片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了满足海防之需而设立寨戍守卫。名为“日直沽寨”,是沟通武清县与柳口镇杨柳青之间的一个因水设防的据点。

直至元代,由于直沽靠近大都北京,又位于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此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了接运厅、万户府等掌管槽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派遣重兵戍守防卫,设立仓储粮。延佑三年,将直沽改为海津镇(见《元史·仁宗本纪》)。直到元朝末年,天津地区虽有“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盛名,但也仅仅是官运粮米及物资的中转站。


《——【·天津漕运的发展·】——》

在明代永乐年间,政治和军事中心向北迁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了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了潜运。其中,漕粮转运皆以天津为京畿要道,天津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步跨进政治和经济领域,地方经济也随之得以发展。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以直沽海运往来之冲、且海口田土育胶便于屯守的理由,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城建成后,分别在永乐三年和四年将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调至城中戍守。虽然当时的天津城只是土城,且临河无池,但终究具有了“城”的初步轮廓。


与此同时,明王朝统治者在天津城内外大量建造仓库和储备粮食。永乐三年,他们在卫城北“造露囤千四百所”,永乐六年,又在城北尹儿湾“建百万仓”,以贮存海运和遭粮,以备国防之需。


在永乐十三年,南极江口至大通桥全长余华里的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使得河运便利。明朝政府因此罢免了海运,改行支运法,从里河运粮。江南数省的民间粮食首先运至淮安等四个仓库,然后由官军分批辘运、接力搬运,每年四次,可运输三百万余石粮食。

天津当时是“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的交通要道,运输数万石粮食经过此地,或者采用小船、浅舟转运至京通,或者移人海舟遮洋船送达蓟辽。天津三卫拥有运船300只,使用潜正和贴旗军140余名从事交卸转搬等工作,同时还拨发了500余名人丁随时修落河道、牵挽遭船,保持运槽粮船顺利通行。


永乐十九年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天津成为重要的转潜中心。从事运输粮食、工役的卫所军士后来逐渐成为从事造船、修船、驾船、搬运、治河的居民。


随着明朝对南方粮米和物资需求的日益加深,明代潜运方式不断变革,天津在此过程中日臻重要。宣德六年,明王朝改行兑运法,令民运粮至瓜州、淮安,兑与卫听宫军,由其运载至北方,对遭浪转输加强控制。同时,还借耗米、脚价等名目大肆增加运额,正统初年潜粮竞达四百五十万余石,比元代最盛时期约最高额数还多近百万石《元史纪事本末·运潜》。如此巨额粮米一时齐集天津,短期内不易运清,明王朝统治者就在天津大建贮粮仓储。

宣德年间,在原有的天津仓外,又增置“天津左卫大盈仓九廉,汁四十五间”,“天津右卫广备仓七威,计三十五间”,“天津卫大运仓六底,计三十间”,并设户部分司,派户部主事一员监督仓储次放等事宜《天津卫志·仓威》。到正统年间,各仓所贮水次宫粮“功称万计”,天津成为明代重要的潜粮储屯所之一。


在明朝弘治三年,由于天津东濒大海,成为水陆交通要冲,明朝统治者设立了整访天津按察司副值一员,统领三卫军兵,负责“操练军马,修藩城池……问理词讼并兼管运河事宜”,从而改变了过去“三卫势均,纷无统纪”、“同处一城,不相统属”的局面,加强了对天津地方的统治。


弘治六年,天津卫土城颓塌,明朝统治者命副使刘福监督重修。修后的天津卫城四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五尺,门四个,临河无池。

这一初步完成的卫军屯田、戍守据点向封建城市的过渡,对天津地方经济的发展、商业中心城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明代运河的兴盛发达,南北物资交流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量商品随船停泊于天津,并在此销售与集散,这进一步刺激了天津地方经济的发展。明王朝实行“简遭为命”,为使运军专心从事潜粮转输,统治者允许运军随船运售各地土特产。戈化十年后,现定运军每船附载“土宜”货物十石,后放宽到六十石。

明王朝统治者对潜粮转输规定了严格的期限,如“无故违误,运官住体间罪”这样。大量土产货物在转运途中无暇脱手,只有到达交卸地点验收之后,方能交由主人销售。于是,大量土产货物涌入天津市场,天津就这样成为了集散、销售南来土产货物的重要市场。


由于缺乏详细的统计资料,关于当时土产货物的种类、数量及销售盈利状况无法准确判定。但是根据万历年间《遭禁》所载的禁令内容,可以确定运军附载北上之货物种类繁多,除了运军自带的土宜货物外,还有附带的客商、势要人等带来的酒、面、糯米、花草、竹木、板片、器皿等货物,这些货物需要参问发落后入官。这表明运军附载的北上货物品类繁多,既包括供户、们消费的食品、日用的器具、把玩观赏的奢侈品,也有供人们修建之物料,品类甚多。

《——【·对天津城市造成的影响·】——》

明王朝的统治者为保障酒运采取了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得大运河畅通无阻,承担了沟通南北经济和交通大动脉的使命。


当时,明代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李长卿集·卷十九》所说,“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南、闽广、豫章、楚、颐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而夭津作为“天下粮艘、商舶鱼贯而进,殆无虚日”的重要港口,成为南北舟车汇集的中转站,沟通了海运和陆运之间的交通,同时也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商业中心城市,被称为“南贾之所、北贾之集、五万之民所杂处”。

在当时,北方虽然广泛种植棉花,但由于土地高燥,纺织技术不精,棉花经常断续不成缕,即使能制成布,也质地松散,不堪使用,所以棉贱布昂。相比之下,南方土地卑湿,纺织技艺却十分出色,纱线细腻,织出的布料坚实牢固。但南方地窄人稠,无法大规模种植棉花,因此布料贱而棉花贵。各地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借助运河的便利运输棉花和布料,从而出现了“棉则方舟胃于南,布则方舟姗诸北”的现象。


天津则成为北棉南运、南布北销的重要中转站。当时,北方棉花分别沿永平新河、白河运抵天津,西河之棉则沿大清河、淖沱河、西河运至天津,最后通过租赁河、海船售卖到南方,等到船回到北方时再装载南方布料抵达天津,或在当地销售,或通过车船运输到其他地方。据记载,当时载布的河船经常沿清苑河往西走,一直到达雄县城下。

此外,明清时期,福建纸商每年都会将货物装载船只,由福建航海,受到神的庇护,得以顺利抵达天津。随后,他们通过舟车转运将货物销售到京津冀地区。这些活动也被载在《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以及《双延邵纸商会馆碑文》之中。天津盛产芦盐,一些商贩利用船只的便利运输盐。


除了官盐之外,还有许多商贩从事私盐运输和销售。他们在运河上“多用小船与经过之乌快官粮等船”,“北行夹带抵通州,南归贩卖抵临清,皆权贵势力者窝顿兴贩,巡盐官兵束手逃避”(《盐法通志·政绩》),这也见证了天津历史上的一些贩盐活动。在近海地区,一些山余私袅往往在海丰等场换市或者陆路贩卖,这些活动也在《长芦盐法志》的附编《援证六》中有所记载。此外,江南和北方军民也因造遮洋大船,利用海运方式,运输商品并贩卖盐。

由于南北商旅均频繁往来,天津地区逐渐繁华,商业日渐发达,从事商品交易的场所也与日俱增。宣德至成化年间,天津市集已有五处,弘治元年又新添设五集一市,详见《天津卫志》。在市集上,不仅有各地商贩售货,而且有外洋商船前来交易。以天后宫为中心,沿宫南、宫北大街沿运河沿岸形成天津最早的商业中心。


时人有诗描绘当时天津市集的繁荣情景:“玉帛都来万国朝,梯航南来接天遥,千家市远晨分集,两家河平夜退潮。贡赋旧通沧海道,星辰还象洛阳桥,何由四塞襟喉地,重镇还须借使貂。”(摘自李东阳诗《过天津》)

随着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明王朝在天津设关置卡,广征商税,天津成为明代商税征收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永乐二十一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两年后,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陈济上建议:“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往来之所聚,今建都北京,而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其商税宜遣人监闸一年,以为定额,庶无侵欺之弊。” 明成祖朱棣采纳了这一建议。这是最早见诸明代史籍之在天津设关置卡、征收商税的记载。

在洪熙元年,明王朝在天津开始征收“市肆门摊课钞”,向摊贩收税。宣德四年,天津的“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旧凡五倍”,而且连“塌房货栈、库房、店舍居商货者”亦不放过。到万历年间,全国征收的商业税目达十余种。

笔者观点:

根据前文所述,明代中叶之后,天津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最初只是官运粮米及物资的中转站,逐渐演变成为各地商品和货物的集散地,成为了北方商业中心城市之一。天津之所以成为今日中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城市,是由于明代漕运业的兴盛和大运河的畅通。


参考文献:

  1. 韩晓冬. 天津漕运与明清天津商业的发展. 天津经济, 2012, (2): 75-79.
  2. 王爱琴. 明代漕运对天津商业城市兴起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67-75.
  3. 张秀娟. 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河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4(1): 36-42.
  4. 殷开立. 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的兴起.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1): 36-41.
  5. 刘义军. 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河北学刊, 2009, (3): 104-106.
  6. 王春伟. 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兴起的关系研究. 商业经济研究, 2015, (2): 47-5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漕运   天津   明代   明朝   宣德   商贩   统治者   永乐   货物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