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朝鲜官吏崔溥的《漂海录》,讲述了哪些呢?

自古以来中国大陆与朝X半岛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明朝,随着明朝与朝X王朝宗藩关系的确立,双方往来不断,交流亦日趋频繁。明朝与朝X的良好关系和频繁互动,使得关于明朝与朝X关系的史料明显多于往代,为后人的研究相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

15世纪的明朝和朝X的现状,以朝X宫吏崔溥所记录的《漂海录》为线索,从其中所体现的历史信息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探讨彼时的朝X和明朝的关系,探寻双方之间的交流。

在众多有关外国人记录的有关中国纪行方面的文章中‚《漂海录》以自己独有的视角,把重点放在对明朝社会的详细叙述上,而不是将帝王将相、礼仪制度等作为重点,在历史的现实性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崔溥的身世

关于崔溥的身世,他史罕有记载,主要在《漂海录》中有所自述。

崔溥,全罗道罗州人,生于1454年(朝X端宗二年,明景泰五年),漂流到明朝的年纪为35岁。24岁时(公元1477年,朝X成宗八年,明成化十三年)中进士第三,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相继任校书馆著作、博士、军资监主簿、成均馆典籍、司宪府监察、弘文馆副修撰、修撰。33岁中文科重试乙科第一。此后历任任弘文馆副校理、龙骥卫司果、副司直,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朝X成宗十八年)9月任济州三邑推刷敬差官。

(二)崔溥的漂海经过

崔溥的漂海事实上并不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海上远行,而是事出偶然。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崔溥被任命为济州等处推刷敬差官,在济州任职期间,也就是弘治元年正月三十日家奴莫金来报父丧。在接到父亲丧信三天后回家奔丧,但不幸在乘船回家奔丧途中遭遇风浪,从而漂入大海,开始了漂流之旅。

崔溥此次包括“漂流”在内的远行过程,根据《漂海录》中的详细记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崔溥漂流的第一阶段为海上漂流时期,时间上是从弘治元年闰正月初二日至弘治元年闰正月十六日。

崔溥在弘治元年的闰正月初二日从济州岛乘船回家奔丧,但在初四日的时候遭遇雨雹、大风,海上惊涛骇浪,掀天鼓海,从而导致船舶帆席尽破,遂而漂入大洋中。

崔溥一行在海上漂流遭遇到种种考验,首先就是淡水和食物匮乏。由于崔溥急于回家奔丧,因此所带淡水和食物不多,再加上遭到风浪的破坏,同时随行人员对此次漂流入海怀有迷信思想,他们认为“海有龙神,甚贪,请投行李有物,以攘谢之。”遂把随身所带口粮等物投于大海,崔溥对他们的投物于海的做法虽然不满但亦不能禁止,这又损失了一部分粮食。

由于上述原因,从而导致在初十日的时候,随行人员饥渴难忍,崔溥所乘船中“无一器甘水,未得渍饮,绝食绝饮”,正所谓“目无所见,手足凄痹,身不能保,力不能尽。”以至于随行人员产生“吾与其饮咸水而死,莫如自绝”的悲观思想。

其次,除了肉体上的痛苦外,他们精神上亦受到折磨。他们在宁波府外海遭遇海贼的劫掠,导致“舟人惴惧失常,奔窜无地”。吕海贼不但把崔溥一行的行李衣物抢走,还夺其身份象征的印信、马牌,最终在崔溥的央求下才得以归还。

崔溥漂流的第二阶段是到达明土后的情况,时间是从弘治元年闰正月十七日至弘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崔溥漂流至明土之后,在明朝陆上行进的路线从南至北先后经过桃诸所、绍兴府、杭州府、扬州府、徐州、东昌府、沧州、静海县而后达到北京玉河馆。这一段路程的行进时间是从弘治元年闰正月十七日舍舟登陆后到弘治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到达北京玉河馆。

这段行程的主要内容是明朝官员对崔溥一案的审理以及送达京城的情况。崔溥等在登陆以后就被当地守官误认为是楼寇侵袭而上报卫所,关于崔溥一行的身份,明朝方面首先经过海门卫千户、把总松门等处备僵指挥的初步审问,然后向上呈交到绍兴府,接受总督备楼署都指挥金事及巡视海道副使和布政司分守右参议等的联合审问,也就是府级三司会审。

此后又递送到杭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接受专程赶来侦办此案的钦差镇守浙江司设太监和巡按浙江监察御史的调查。最后由浙江都指挥金事、左布政使、按察司副使三司会同复审,确认崔溥系遭风浪而漂流以定案,并差官员管送赴京。

崔溥一行到达北京后,在北京滞留近一个月的时间弘治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弘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在北京期间,崔溥受到的最大恩惠莫过于接受明朝皇帝对其的赏赐,除了接受赏赐之外,崔溥还有幸得以谢恩于大内。

崔溥漂流的第三阶段是从北京启程回国阶段,时间上从弘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至弘治元年六月初四日。崔溥从北京的回国路程主要经过渔阳驿、山海关、宁远卫、广宁驿、辽阳驿,然后抵达鸭绿江,行进时间是从弘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到弘治元年六月初四日。

崔溥等人在北京受到皇帝的赏赐后,于弘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从北京启程,路经山海关和辽东,并两次遇到朝X派往明朝的使节,在六月初四日渡过鸭绿江返回朝X,从济州登程之日算起到最终回国刚好5个月。

其中,崔溥一行在明朝大约经历135天,所经路程从牛头外洋登陆,至北京会同馆,大概六千里有余,自会同馆至辽东城,共千七百有余里,自辽东至鸭绿江,又三百有余里,总行程大约八千里有余。

(三)《漂海录》的编纂

崔溥于弘治元年六月初四日渡过鸭绿江回国,在回国当月,成宗即命其在守丧期间撰写漂海牙记,崔溥一经回国即被命令撰写漂海日记,由此可见,成宗对崔溥此次漂海回国的重视。

崔溥领朝X国王之命,于青坡驿开始了对自己漂海行纪的记述,“六月甲寅,前校理崔溥撰进明朝见闻日记。”崔溥居青坡驿数日之内即完成对明朝见闻日记即《漂海录》的撰写,全文是以流畅的汉字写就,计5.4万余字。

《漂海录》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写成,共分为三卷。

第一卷从成化二十三年被任命为济州三邑推刷敬差官开始,至弘治元年二月初四日到绍兴府为止,这一卷主要写崔溥在海上的漂流以及漂流到明朝浙江沿海后对其身份接受绍兴府总督备楼署指挥金事及巡视海道副使和布政司分守右参议等的联合审问的情况。

第二卷从弘治元年二月初五日从绍兴城外蓬莱驿启程,然后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于弘治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天津卫河西驿的这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崔溥等经过浙江杭州府,在杭州府接受浙江都指挥金事、左布政使、按察司副使的三司会审,经过会审最终确认为其朝X人而由明朝官员一路管送赴京的过程。

第三卷从弘治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到弘治元年六月初四日渡鸭绿江返国这一过程。在这一卷中,主要介绍了崔溥等人在北京接受明朝皇帝的赏赐及谢恩,经辽东返国过程中遇到朝X使臣的情况以及对明辽东长城的描写等。

《漂海录》奉王命而作,是做为朝X王朝了解当时明朝社会的内部材料而上呈朝X成宗的。但当时该书并未流布于众,直到崔溥去世余年以后,其外孙柳希春经过整理校勘才得以呈现于世人面一前。关于《漂海录》的成书,我们可以根据《柳希春题跋》一记载得出。

崔溥以博学壮节而闻名,他撰写的《漂海录》是摹写中原的巨笔,希望拜读的人很多,但苦于没有流传于社会。及至万历元年,崔溥之外孙柳希春在李伯元、俞乱、郑淹的帮助下使得此书以校正本刻板刊行,从而使得这部漂海日记得以流传于世。

(四)崔溥之死

崔溥撰进《漂海录》以后即回家奔丧,在守丧结束后,成宗于1491年十一月任命他为承议郎、司宪府持平。但此次任命因漂流及撰《漂海录》一事,遇到了麻烦。

根据《李朝成宗实录》的记载可知,司谏院以崔溥未能及时回家奔丧为由,拒发署经,最后成宗迫于无奈而解除了崔溥的官职。崔溥解职后,成宗爱惜其人,在宣政殿召见了他,并问起漂流的事情。崔溥把漂流原因、漂流过程、登陆之后的遭遇以及自己的所见对成宗做了简要的回答,对此成宗十分欣赏,赐予衣物以赏赐其“跋涉死地亦能华国”的精神。

事实上,崔溥回国后,在朝廷内部有关其任命的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些观点认为,根据《朱子家礼》“三年之丧,夜则寝于尸旁”等规定,虽然崔溥为是可用之人,漂泊外地无恙生还,但毕竟在父丧期间,“其叙用之命当在丧毕之后。”

然而君命不可违,崔溥受成宗之命而逗留京师撰写漂海日一记,这无疑是忠君之事,但却违悖了《朱子家礼》的有关规定。在把儒学奉为国教的朝X时代,重视礼教之根—礼,崔溥的在服丧期间受命撰书的行为,为其以后的仕途及其人生埋下了阴影。

其后,崔溥虽然又被授予弘文馆校理、艺文馆应教等职,但始终因这一伦理问题导致弘文馆、司谏院、司宪府之间对崔溥的任命而产生激烈的斗争,进而把崔溥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燕山君四年七月(公元1498年),发生戊午史祸,崔溥受牵连被流配到咸镜道端州,在燕山君十年(公元1504年)的甲子士祸中遇难。

崔溥因撰进《漂海录》而留名于今,可以说崔溥的一生同《漂海录》紧紧相连,虽然因此被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而最终受难,但因留下的这本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而受到后人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明朝   鸭绿江   辽东   差官   成化   朝鲜   绍兴   官吏   赏赐   浙江   北京   路程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