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黄阁重纶坊,一座四百年的古牌坊,承载着几代福清人的记忆

走在福清利桥古街上,你会看到一座古牌坊耸立在古街之中,并且与不远处的瑞云塔形成了一种遥相呼应的态势。在福清,这“一塔一坊一古街”也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记忆在里头。

童年记忆里的黄阁重纶坊


利桥改造之前的黄阁重纶


如今古街上的黄阁重纶坊

利桥古街上的这座古牌坊就是明崇祯元年(1628) 明思宗朱由检登基后为了纪念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之殊荣而降旨在福清敕建的黄阁重纶坊。当时,叶向高已过世两年了,由其后人叶长青建了这座黄阁重纶坊。如今这座古牌坊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成了福清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利桥古街上的黄阁重纶石坊


石牌上的简介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也知道,古牌坊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之一,是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概貌。

“黄阁重纶”的历史背景是因为叶向高曾两度入阁为首辅:明朝万历(1607-1614)和天启(1621-1624)年间。大家知道,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因此,内阁首辅之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所以,在福清民间都习惯尊称叶向高为“叶相”。而“黄阁重纶”的黄阁,就是指内阁;重纶,是指二度任内阁首辅。

福清叶向高雕像

古牌坊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不过,福清的这座“黄阁重纶”还是有很多看点,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牌坊上的双面和单面的人物透雕,虽然说每个人物也就只有十多厘米的高度,但当你拍照之后再放大来看,每个人物的细节都刻划得相当细致分明。因此,文物专家们认为黄阁重纶坊是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地面文物,因为它不仅记载了明代叶向高的官宦历程,而且还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明代石刻艺术,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和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我个人觉得黄阁重纶坊还不仅仅只是它的历史和建筑以及石刻艺术,那些牌坊上的每一幅透雕画面里的内容,还有着其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

黄阁重纶坊

黄阁重纶

黄阁重纶石坊的结构是仿楼阁式建筑结构,由统一色系的青花岗石砌建而成。石坊的中柱上有一扇双面透雕,这面透雕也是整座牌坊透雕中最宽的一幅。上面共有三组透雕人物,中间一幅是“抚琴、奕棋”的场景,左右两旁是“赋诗、赏画”的场景,所刻画的人物形态都十分逼真。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得出在古时候这“琴棋书画”必然是作为才子的一种标配。

中柱双面透雕是整座牌坊透雕中最宽的一幅


分别是抚琴、奕棋、赋诗、赏画的场景


抚琴、奕棋

在宽幅的透雕上方为诰封牌,上面列有叶向高、叶父朝荣、祖广彬、曾祖仕俨四代诰封官衔。全文共21行,每行6个字,外加款识8字,总共134个字。诰封牌上面是“黄阁重纶”四个大字。

诰封牌,全文21行,每行6字

在牌坊的楼阁正中,嵌着一块竖式龙匾,上面刻着“恩荣”两个大字。龙匾的四周雕刻三条飞龙。

黄阁重纶坊上的龙匾


龙匾上面刻着“恩荣”两个大字

另外,在石牌坊的左右边,坊门的中柱上方与上面的主透雕是并排着的,有四扇小的双面人物透雕,分别为“渔、樵、耕、读”场景。这四扇透雕的人物场景看起来倒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渔、樵、耕”三者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应该都是属于底层阶级的劳动人民,而读书考取功名的才是追求。在古代的社会里都很流行着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而,黄阁重纶坊上却把“渔、樵、耕、读”放在了一起,这说明了在叶向高的心中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万般皆平等,这个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叶向高必然是一个心胸宽阔之人。

该扇面场景是:渔、樵


该扇面的场景是:耕、读

另外,在石牌坊的左右边门前后柱的上方,还有四扇单面人物透雕,分别是:苏武牧羊,杨震拒金,秉笔直书,陈遗生还。这四个都是历史典故,分别代表着“忠、义、仁、孝”的历史故事。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这四个故事依次是:

一,苏武牧羊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送被扣的匈奴使者北归,副使张胜与在匈奴的汉人谋杀匈奴丁零王卫律事败,苏武被扣,匈奴王单于要苏武投降。苏武坚贞不屈,以汉朝使节的身份在北海放羊达19年之久,19年里不吃匈奴的一颗粮食,不穿匈奴的一寸布,回到家里时头发和胡须全白了。后人把苏武牧羊用作忠臣的典故。

苏武牧羊

二,杨震拒金

东汉时期,有一位州刺史叫杨震,发现本州有一位叫王密的秀才很有才华,便把他举荐给朝廷。后来王密也做了州刺史,为了报答杨震知遇之恩,亲自给杨震送去了10两黄金却被杨震拒绝了。这就是杨震拒金助人不图回报的典故。

以这个故事典故作为“义”的代表一开始让我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以前提到“义”,都是用关公的故事。后来我查了一下关于“义”字的解释,凡与人为善,一切好事、善事应从“我”做起。于是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称为“义”。

杨震拒金

三,秉笔直书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脾气暴躁,有一回身边的一位太监做错了事,赵皇帝一掌把那个太监打得鼻血直流。他怕后人知道这件事,所以交代宫中史官不要把这件事记录下来。那个史官却照样把这件事如实记录下来,史称秉笔直书。

这个故事应该重点是在宣扬一个“仁”字,对人要友善,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仁爱”“仁政”相符合。

秉笔直书

四,陈遗生还

汉代,有一位州郡主簿叫陈遗,因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所以他身上总带着一个口袋,每餐吃饭前总是把锅巴装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来碰到孙恩在吴郡叛乱,袁山松出兵讨伐。陈遗已经收存的一袋锅巴来不及送回家,就带在身边随军出发了。结果官兵战败,四散溃逃,跑到山林水泽中,大都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所带的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陈遗孝顺母亲的好报,所以后人把陈遗生还用作孝子的典故。

陈遗生还

上面的四个典故都是在宣扬“忠、义、仁、孝”的历史故事,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黄阁重纶,四百年古牌坊

悠悠岁月,欲说还休,这座在福清利桥街上屹立了近四百年的黄阁重纶坊,历经百年沧桑与瑞云塔相依相伴,朝看日出,暮观日落,静静地注视着几百年来福清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守候着一份前世今生的相约。

黄阁重纶坊,历百年沧桑,观风云变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福清   牌坊   秉笔直书   明朝   史官   扇面   锅巴   匈奴   内阁   典故   明代   大字   场景   街上   记忆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