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咋弄”养活自己的“文人”

众所周知,在我国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混战,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生活在民国的落魄文人——“咋弄”。

咋弄,具体姓名不详,生年不详,是一个活动在民国时期亳县的,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的落魄“文人”。

据老一辈口口相传,咋弄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受尽了父母的疼爱。因为祖上都是佃农,所以咋弄的父母就立志要把咋弄培养成一个读书人,将来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年幼的咋弄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私塾,开始进行启蒙教育。

然而,咋弄可能就不是个读书的料,一连几个月,私塾先生硬是没教会咋弄什么东西,气的咋弄的父亲要揍自己的儿子,但是揍完骂完自己的儿子后,又哄着咋弄进了私塾,并且不断安慰自己:这是孩子还小,等再长长,就开窍了!

然而,咋弄却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直到二十多岁,依旧是一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虽然能读书识字,确是不能运用,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

而且由于父母的执念和溺爱,咋弄也没能学会一个谋生的手段。

当然,也有村民多次劝导过咋弄的父母,咋弄要是不是读书的材料,就让他学一门谋生的手艺,哪怕是种地也行,然后娶个老婆过日子,也是一件美事。

可是咋弄的父母已经魔怔了,一心只想咋弄读书,然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一点也不考虑咋弄是不是那块料。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咋弄依旧在读书,依旧是一事无成。

最可怕的是,这时候军阀混战开始了,咋弄的家乡也受到了冲击,而他的父母也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身染风寒,很快就去世了。

而咋弄三十来岁了,却依旧是文不成,武不就,肩不能扛,手不能挑,一点谋生的技能也没有。唯一读书人的身份,也因为没有考上秀才,而没能当上私塾先生。

很快,咋弄父母给他留下的地就荒了,咋弄也把家里仅剩的钱财花光,不得不把房子和田地都卖了,流落在外,逐渐成了一个乞讨者。

然而,咋弄这个人,颇有些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味道。

孔乙己流落在街上,没吃的没喝的,又不好意思像其他乞丐一样趴在路边,摇晃破碗,说些好话,祈求施舍。

他实在饿急了,就会故意在卖吃食的地方,故意用老板能听到的声音,不停的低估:“肚子饿的受不了,咋弄?”

就这样,不停地嘀咕,不停地嘀咕,老板实在受不了,就会给他一些吃的。

最搞笑的是,咋弄这个人,哪怕是吃东西太急噎到说不出话,都不会出口乞讨口水喝,只会在有水的人前嘀咕“噎住了,咋弄?”令人啼笑皆非。

咋弄这个人太过奇葩,慢慢的,在周围几个他出没的集市就出名了,“咋弄”就慢慢成了他的诨号,真名反而没人知道了,知道今天,“咋弄”的真名就更没人知道了。

看到这里,大家估计就看明白咋弄先生,是怎么来的了。

而且咋弄先生,可不就靠着一句“咋弄”养活了自己,养活了自己“一家”吗?

而这就是过分自命不凡,脱离实际的后果,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文人   光宗耀祖   私塾   军阀   真名   读书人   秀才   落魄   民国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