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旷世明君,他不仅稳住了江山,还将大唐推向了繁华盛世,但他不争气的子孙却没能保住这盛世太平,甚至还让一个农民骑到了头上,这个人就是黄巢。

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虽然只维持了短短六年时间,却瓦解了唐王朝最大的毒瘤,加速了这个封建王朝走向最终灭亡。

一、腐朽的制度

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就是政治制度开始腐朽。在这些开始变质的制度里,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选拔制度。

唐朝提拔官员的方式是科举制度,皇家每年都会定期组织考核。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一路披荆斩棘,成为秀才、举人、进士,从而得到皇家公务员的身份。

这本该是阶级间人才流动的契机,也是真正能为国家公正选拔人才的途径,却在门阀氏族的手里逐渐变成了玩物。

(科举制度)

在科举考试之外,门阀氏族还有一条捷径:“举孝廉”。各个郡每年可以推举一名孝子和一名廉士直接入朝为官,而对于孝子和廉士的考察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全靠推举人一张嘴。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被推举的人是否贤明,全靠推举人的良心。

被推举的人没有考核,推举人自身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使得推举的界限越来模糊。

再加上后来兴起的“举贤不避亲”,更是把科举制度逼进了死胡同。

(举孝廉)

很多氏族官员打着高风亮节的旗号,光明正大地安插亲族进入官场,丰富自己的羽翼,最终使得拉帮结派之风横行。

小团体多了,相互之间开始较劲,往体制里送自己人的风就更盛了,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朝堂一片混乱,成了门阀氏族的修罗场。

此时的科举制度还是存在的,只是成了一个摆设。每年入仕的名额基本都被大官包揽了,考试成了一个欺骗平民的幌子。

朝廷不再接纳跨阶级的人才,使得朝堂政策和实际民情逐步脱节。

缺少了寒门官员的维护,国家政策逐渐向压榨平民倾斜。贵族子弟想敛财就加大赋税,想玩乐就强征土地,朝令夕改的定制政策更是常有发生,使得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贫苦。

同时,大批待业的书生成了家中的负累。他们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也不能帮助家里创收,思想逐渐开始激化。

朝政昏暗的唐王朝,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恶果。

二、平民的反抗

公元874年,全国大范围爆发了洪灾。农民的粮田被水摧毁,房屋被水冲垮,饿殍遍地。水灾之后的瘟疫更是将平民推向了绝境:易子而食

而此时的氏族还沉浸在自己的享乐当中,不仅没有及时进行抗洪,甚至还出现了大批放任不管的官员。

无路可走的盐商王仙芝,率先在河南发动农民起义,吹响了对抗唐王朝的第一声号角。

不久之后,盐商黄巢在山东加入响应,开启了起义军的新历程。

当时的唐王朝已然失去了民心,很多守城的官员压根没有心思抵抗,纷纷弃城逃跑。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阻碍,迅速占领了十几个州城,成了最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公元876年,唐僖宗发布了招安文书,这让黄巢的内心更加愤慨。黄巢曾经也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为民请命。而当时贿考之风盛行,他屡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而现在,朝廷居然因为要镇压起义而招他们入朝为官,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呀。

唐王朝一边发布讨伐文书,鼓励地方武装抵御起义军;另一方面放宽招安条件,不断动摇着起义军的军心,王仙芝归顺的小火苗被点起来了。

然而很快,王仙芝就为自己的动摇付出了惨重代价。

(招安的官员)

公元878年,王仙芝在攻打罗城时失利,被李福在荆门外斩杀义军数万人,他勉强逃出保住了性命。王仙芝逃跑到申州时,又遇到了曾元裕的伏击,最终在黄梅的突围中被杀死。

王仙芝的死,给黄巢敲响了一个警钟:朝廷的招安不过是缓兵之计,唐王朝还是那个败絮其中的虚伪模样。

黄巢发布招兵文书,向天下平民借力。他发誓将带领起义军推倒皇权,让平民翻身做主人。

黄巢做到了,他确实给平民带来了一段曙光的日子。

(军民同乐)

起义军的口号是平均,即“人人地位平等,人人财富平等”的模糊平均概念。这些思想,给一直以来生活在愚民政策下的百姓,带来了观念革新。

同时,黄巢每攻陷一个城池,都下令全军绝对不能扰民,相反还时常拿出军粮来接济百姓,真正做到了“黄王起兵,本为百姓”。正是这样的良好形象,让黄巢起义军的势头一路上涨。

公元881年,黄巢攻陷长安,改国号为大齐。

大权在握的黄巢,逐渐暴露出了他残暴的一面。

三、黄巢的残暴

黄巢登基后,开始了一系列稳定政权的残暴政策。他虽然手段极端,却为帮助我们铲除了一个近600年的毒瘤。

(黄巢登基)

黄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宰杀大官。

他下令宰杀了当时的皇帝,还将九个皇子都活活掐死。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不分善恶全部屠杀,并将他们的尸身扔进黄河,让他们没有全尸。同时,他强行霸占氏族的妻妾,将不服从的女子也就地宰杀。

这种残暴的行径,使得由氏族把持的朝堂大换血,将氏族的专横独断从根本上打碎。同时,平民也从心理上获得了解放,民间甚至还出现了“当街踏尽公卿骨”的场面。

(武装的士兵)

黄巢做的第二件事,是打劫氏族。

他将与自己征战的弟兄纷纷封官封爵,让他们手握兵权,然后继续打压那些皇族余孽,以此来保证氏族没有做小动作的机会。

这些封官的起义兵,最初只是打劫氏族、富商,后来就开始不分门界抢夺钱财、美女。黄巢不仅不阻止这种残暴行为,有时兴起还和他们一起屠杀平民,进一步加大了起义兵和平民的矛盾。

这样的残暴行为虽然引起了民愤,却使得官商一体的门阀士族进一步被瓦解,有效制止了大家族的死灰复燃。

(洗城)

黄巢做的第三件事,是压榨平民。

黄巢的起义军早年以流动作战为主,经常朝不保夕,所以黄巢一登基就急忙开始屯钱屯粮,加大赋税。

沉重的赋税政策加重了人民的贫苦,当赋税也无法满足供给的时候,黄巢就下令“洗城”:将整座城池抢劫一空,然后再放火烧成一片灰烬。

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黄巢还下令用平民的肉作为军粮,来维持军队生息,这就是让人后背发凉的“捣磨寨”。

逐渐背离民心的黄巢,很快就保不住大齐王朝了。

四、科举的复兴

公元884年,黄巢被唐军残部反扑,困在了虎狼谷。黄巢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在谷中自戕,亲手结束了仅维持四年的大齐王朝。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黄巢斩草除根的残暴行为,毁灭了几乎所有的门阀氏族,使得各项制度逃离了氏族的把控。

(黄巢陵墓)

唐王朝重获政权后,虽然重启了科举制度,也只勉强维持了三十年,还是在一声叹息中化成了灰烬。

到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科举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改变。国家也不再一味重武,开始推崇文化考核。

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也加大了录取名额。使得更多的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朝堂,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

同时,为了规避前朝科考的不正风气,科举流程设计得更加复杂,筛选过程制定得更加严格。此外,赵匡胤在揭榜之前还增加了“殿试”,由他自己来考核入选的人才。

这样的优秀操作,进一步促进了科考制度的发展。宋朝时出现了三代人同场考试的佳话,也涌现了一批一门三杰的人才,还给朝堂带来了64位寒门宰相,这其中就包含断案奇才包拯。

这么完善的考核机制,在元朝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萎靡。

(读书的学子)

元朝比较特殊,它是首次由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他们实行四等级制度,将不同民族的人分为四大类,以蒙古人为尊。

这种类似氏族的等级隔离,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影响了人才的选拔。

直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才恢复发展直到鼎盛。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吸取了元朝民族隔离的弊端,规定朝臣不分等级,必须由科举产生,极大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度再也没有出现被皇族垄断的情况,开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一直延续到现在。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正是由于黄巢起义瓦解了氏族垄断,冲破了封建的阶级隔离,将封建统治推向了毁灭,为我们拔出了这颗封建毒瘤。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就像是冰封的湖面,需要像黄巢这样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一点点融化。时间虽然久了一点,道路虽然艰难了一点,但只要有人不断地坚持,就一定有化开冰面的时候。

做任何事莫不是如此,只要目标清晰、方向正确,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残暴   门阀   黄巢   王朝   起义军   赋税   毒瘤   氏族   科举   平民   制度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