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新街正在“上新” 老城区闪现“新”时尚

3月21日,改造提升中的上新街焕发“新”魅力。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锋 摄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提及济南,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一座“浮”在泉水上的古城。然而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千姿百态的,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如此,在看过了泉水和“带编制”的肥锦鲤之后,还可以来到趵突泉不远处的上新街。这条百年老街也是一张颇具代表性的济南历史文化“名片”。

近日,记者走进了改造中的上新街,感受到这条老街的“新”魅力。

穿街走巷城市记忆

上新街北起泺源大街,南接文化西路,自北向南“步步高升”,这条百年街巷上既有济南传统民居,也有花园洋楼,包罗万象,是泉城济南老城风韵与包容精神的生动注脚。

20世纪初,由于齐鲁大学的成立,一批近代中式、西式、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济南的圩子墙南门一带相继建成。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成厢图”中,街南段标注上新街,街北段标注半边店街。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饮虎池前街(即半边店街)、上新街棚户区并入,统称为上新街。

这里曾是整个老济南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是人文价值最集中的片区,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说,在整个济南也是独一无二的。

青石瓦,马头墙,连廊一道通悠长,古朴建筑交相辉映,让这条街巷更加具有历史风韵。上新街地块内“隐藏”着万字会旧址、景园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山东剧院、山东歌舞剧院两处重要文化建筑,方荣翔故居等12处名人故居,还有3条传统街巷。

当年,上新街上政要云集、名流汇聚,学者高官、洋务代办、民族企业创办人均居于此。老舍故居已经改为“济南老舍纪念馆”的小院里,展现着老舍先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更透露出他笔下济南那种独有的韵味。

百年老街“上新”见新

时代巨变,济南变化翻天覆地,高楼鳞次栉比,新街道、高架路越来越宽。由于上新街片区内现存居民住房以20世纪50年代前后修建的平房为主,简陋陈旧,生活配套设施严重欠缺,居住环境与周边格格不入,群众期盼改造的呼声日渐高涨。

2021年11月,在主动融入济南“中优”发展大格局中,市中区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这也是济南市批复的城市更新项目中首个下达征收决定的项目。按照“留、改、拆”并举的思路,市中区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结合历史风貌区保护,通过“征而不拆”实施修缮改造等方式,保护历史风貌特色,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时至今日,在“文化新潮、商贸新业、建筑新像”这“三新”理念引领下,上新街“再上新”。108号院80余年历史的英式洋楼修缮接近尾声,整条街上行人络绎不绝,时有三三两两之人边走边聊着老一辈的故事。

漫步上新街大街小巷,记者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建筑物仍隐匿在建筑铁皮之后,静静等待着绽放新颜。不过,上新街124号院已经基本改造完成,容颜“上新”。

上新街南端一部分路面换上了长条形状的石板路,最南端的宽敞路面换成了步行砖。这座老街上的老四合院,已经被创新改造成为集展示、体验、传播于一体的“上新街城市会客厅”。

徐家花园沿街院落也被更新,补充了多功能文体广场、社区养老设施、卫生服务站等,打造成“5分钟生活圈”,改善了周围居民的民生品质。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这座城区中心的老街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上新街扎根济南本土,但又将“新”的基因埋在骨子里,以“老街新貌”链接新时代风尚与文化思潮。

留住历史就是积淀未来。上新街承载着独属济南的文化记忆。在市中区,古街古建的历史文化根脉不断延续,老街便有了传统与时尚碰撞的“华丽转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老舍   老街   街巷   济南   中区   故居   城区   建筑   城市   文化   时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