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开始了,基层瑟瑟发抖,体制内材料之痛何时能解?

近日,中央发布了大兴调查研究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感觉各级都要扎扎实实的落实下去了,作为一个基层工作人员,虽然是赞同调查研究,但是想想即将到来的各种汇报材料,感觉瑟瑟发抖。

汇报材料历来就有之,通过汇报将自己的工作情况讲给领导,是应有之举、也是一种了解基层情况的方式方法,在各级各条线都是这么个做法。

但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汇报材料开始作妖起来,变得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写,每次一说要写汇报材料,都是忐忑不已啊,为什么?是文字水平不行?是工作没有做?

都不是,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干货,干到连猪牛羊都分不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汇报材料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变成了会多的一种表现,变成了一种工作没有效率的一种表现。

现在领导下来,都要求一句:汇报要精练,要讲干货,控制在2页纸以内。妈呀,听起来,这是多么好的领导啊,可以让我们少写几页。但是真正写材料的人都知道,材料越少越难写啊,6页纸的汇报材料和2页纸的汇报材料就跟本科生和博士生的差距一样。又要把东西讲全,又要把成绩讲到,又要有数据还要有案例,每一件事情都要讲到、讲清,字还不能多。愁死个人。

而且,越到现在干货变得越来越空了,干货本意是去除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提高效率,但是现在为了干货而干货,比如:“今年以来,拆除违建10处。”,干不?真干,干到你都看不出是难还是易,拆除违建,你到新建的小区拆违也算拆违,你到老破小到城中村拆违也算拆违,你到景区也是拆违,那难度是一样的嘛?

所以,干货干货,干到最后,就只剩下干了,是什么货都不知道。

二是创新永无止境。现在上级领导要求听干货,本级领导要求汇报创新工作、亮点工作。什么叫创新,我有幸多读过几年书,大概明白一点:本科论文沿袭师兄的硕士论文就行了,硕士论文针对某一个领域研究了就行了,只有博士论文,没错就只有到博士论文这一层次才有非常硬性的创新要求,是真的要有创新才行。现在一个汇报材料,组织条线要创新、廉政条线要创新、业务条线也要创新,啥啥都要创新,哪来这么多创新。

没办法,只能换皮换包装,把日常工作换个包装、换个说法、换个名词,反正来调研的领导也不是很了解情况,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三是问题越写越多。不知何时起,写材料变成了写问题写困难了,以前的材料是总结,讲工作,后来要求要讲问题讲困难,发展到现在知道怎么样了嘛?

定量!整篇材料要求三分之一是问题,有的甚至要求三分之二是问题,再加个几个字的要求:“问题要实,要有数据要有案例,要见人见事”。一个单位如果这么多问题,这个单位直接撤掉好了。

有要求就要干活,怎么办,加虚词加套话,只能先解决数量的问题,然后才是质量的问题。


都说写材料的人是一个单位的核心,但是现在的核心是越来越不好干了。

这次的大调研,希望把写材料的难处也好好调研一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要再为了显示效率而做一些无谓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基层   大兴   材料   干货   调查研究   体制   硕士论文   效率   困难   核心   案例   东西   单位   感觉   领导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