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春秋的历史:春秋混战到底有多乱?带你梳理春秋的历史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群雄割据的混战时期。

我先来讲述一下,春秋时期的名字由来。当时,鲁国的史官把东周时期上半阶段的各个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分别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是“春秋”。后来,孔子又根据鲁国史官留下的史料,对它进行整理,创作了儒家经典著作、五经之一的《春秋》。后来,后世的历史学家就以“春秋”作为这一时期的名称。

关于春秋的起止时间,它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的结束时间却有很大的争议性。孔子所编写的书籍《春秋》把春秋时期的结束时间定为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但是,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中《六国年表》把春秋时期的结束时间定为公元前476年的周敬王去世,周元王即位。

目前,史学界一般把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定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但是,为了将史料完整的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将要讲述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的历史。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春秋时期的历史吧!

一.第一阶段:繻葛之战和春秋三小霸

我把春秋时期一共总结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时期的开始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包括繻葛之战和春秋三小霸,讲述了春秋混战的爆发;第二、三、四阶段是春秋时期的“正文”部分,主要讲述了齐国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三件最重要的事件,其中,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高潮部分;第五阶段是春秋时期的结束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包括三家分晋,宣告了春秋时期的结束。

这一部分,我们先来讲述一下春秋时期的第一阶段,也是春秋混战的爆发阶段,主要包括的事件有繻葛之战和春秋三小霸。

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联合犬戎攻占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犬戎军杀死,他的宠妃褒姒被犬戎军俘虏。至此,存世275年的西周王朝宣告结束。

公元前770年,天下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随后,周平王在天下诸侯的护送下,迁都洛邑。至此,东周时期宣告开始,也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到了春秋时期。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朝下辖的范围大大缩减,王室日益衰落,统治地位一落千丈。至此,东周的力量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中等的诸侯国。

春秋时期,由于周朝王室的统治地位一落千丈,天下诸侯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诸侯之间开始为了利益进行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战争。

不过,此时,周朝王室仍然具有一定的势力,它的威望和影响力也比较大,各个诸侯国仍然要服从于周朝王室,这一切的改变来源于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

就在周朝王室走向衰落的同时,位于它附近的郑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

与其他诸侯国相比,郑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诸侯国,它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也是周宣王的弟弟。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姬友封在了西周都城镐京的附近,建立了郑国,都城在棫林(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公元前774年,郑桓公把郑国迁到了东虢国和郐国之间,都城在新郑(今河南新郑)。至此,郑国逐渐强盛起来了。

但是,郑国迁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纠纷,使得郑国产生了与周朝王室以及周边诸侯国严重的土地和人口纠纷,激化了郑国与周朝王室、郑国与周边诸侯国的矛盾。为后来的繻葛之战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743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寤生即位,这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他的胸略丝毫不亚于与他同一时期的楚武王和后来称霸中原的齐桓公。正是他完成了郑国的强盛和称霸的大业,使得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

同时,郑庄公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他发动了繻葛之战,彻底打废了周朝王室,使得周朝王室的统治地位彻底崩溃。

郑庄公即位后,凭借着郑国国力强盛,以及周朝权臣的地位,开始积极拉拢齐、鲁两国,不断打击和削弱宋国、卫国、陈国、蔡国这四个诸侯国,增加了郑国的统治区域,也增强了郑国的国力。

随着郑国国力的急剧膨胀,郑庄公逐渐骄横起来,公开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惹得周平王十分不满。至此,周朝和郑国的矛盾日益尖锐。不过,周平王由于忌惮郑国的国力,也不敢向郑国宣战。

为了缓解双方的矛盾,周平王将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为人质,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以后,周朝和郑国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不过,周郑交质将周朝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大打折扣,表明周朝王室已经公开只把自己当作是一个诸侯国的地位了。

周平王时期,周朝和郑国的矛盾相对稳定。到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他的孙子姬林即位,这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即位后,深感郑国的国力强盛,权倾朝野,打算削弱郑国的势力,来强化自己的地位。至此,周朝和郑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下令罢免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务。郑庄公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十分愤怒,拒绝朝见周桓王。同年秋天,周桓王为了维护周朝王室的地位和尊严,联合陈国、蔡国、卫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庄公得知周桓王进军的消息以后,亲自率军到达繻葛(今河南长葛)抵抗联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中,郑庄公率先进攻实力薄弱的陈军,陈军迅速溃败,并带动了联军阵形的大乱。接着,郑庄公趁机攻打卫军和蔡军,结果,卫军和蔡军也开始溃逃。周军主力由于受到败军的影响,也开始大乱,迅速溃逃。郑庄公得知联军溃逃的消息以后,下令全面进攻,大败联军,就连周桓王也被郑军射伤。至此,繻葛之战以郑国胜利、周朝惨败而宣告结束。

繻葛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十分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中,周朝王室的统治地位彻底崩溃,威信和地位一落千丈,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从此,春秋时期进入到了混战和争霸的局面,

通过郑庄公的征伐,郑国的国力更加强盛,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也标志着郑庄公成为了“春秋三小霸”之一。

就在郑国崛起的同时,南方的楚国也在通过扩张而不断强大。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他的弟弟熊通杀死了他的儿子而即位,这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位正式称王的诸侯,开启了诸侯称王的先河。同时,楚武王也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更是楚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正是从楚武王开始,楚国开始全面扩张,扩大了楚国的统治疆域,一举奠定了楚国霸权的基础,使得楚国迅速走向强盛。

楚武王最开始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权国。权国位于楚国的附近,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是,它的实力却很强。从楚子熊渠到楚武王的哥哥楚厉王的时候,楚国和权国一共爆发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争,但是,楚国一直没能灭亡权国。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出兵攻打权国,终于灭亡了权国。

随后,楚武王在权国境内设置了权县,成为了我国县制的开端,权县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权县的设置标志着分封制开始瓦解,也标志着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了“萌芽”。

灭亡权国以后,楚武王开始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随国(今湖北随州)。随国是汉水东部的一个大国,实力强大。从公元前704年到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曾经多次出兵攻打随国,并最终打败了随国。从此,楚国威震汉水以东。接着,楚武王又对江汉地区的其他诸侯国用兵,彻底控制了江汉地区。

由于楚武王的一系列的扩张战争,楚国迅速走向了强盛的道路,国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了南方的头号大国,奠定了楚国霸权的基础,也标志着楚武王成为了“春秋三小霸”之一。

也就在同一时期,东方的齐国也在不断走向强大。公元前731年,齐前庄公去世,他的儿子吕禄甫即位,这就是齐僖公,也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父亲。

齐僖公即位后,开始加强与鲁国、郑国等大国的关系,提高了齐国在东方的地位。并且,公元前713年,齐僖公以郕国违背周天子会师攻打宋国的命令,与郑庄公联合,一起攻打郕国。公元前712年,齐僖公联合鲁国、郑国一起攻打许国。公元前710年,齐僖公与鲁国、郑国、陈国联合,一起平定了宋国的内乱。公元前698年,齐僖公联合宋国、卫国、陈国、蔡国一起攻打郑国,并一举打败了郑国。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齐国的威望和势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了东方的头号强国,奠定了齐国霸业和大国的基础,也为后来齐桓公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齐僖公成为了“春秋三小霸”之一。

春秋前期,诸侯国一共产生了三位局部霸主,分别是郑庄公、楚武王、齐僖公。为了区分“春秋五霸”,历史上把他们称之为“春秋三小霸”。

二.第二阶段:齐桓公称霸和晋献公扩张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春秋时期的第二阶段,主要讲述的事件是齐桓公称霸和晋献公扩张。

公元前701年,一代雄主郑庄公去世。随后,他的儿子郑昭公公子忽和郑厉王公子突为了争夺君位而产生斗争,郑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至此,郑国称霸的时代宣告结束。

郑国失势以后,中原诸侯国再度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然而,就在此时,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晋国正在不断扩张势力,趁机崛起。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杀死。此时,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不在齐国。其中,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今山东莒县)。

得知齐襄公被杀以后,鲁国国君和莒国国君分别出兵护送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回国。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当上国君,公子纠派管仲去截击公子小白。于是,管仲率军守在公子小白前往齐国的路上,等到他看到公子小白的时候,立即拈弓搭箭,将公子小白射杀。

得知公子小白被杀以后,公子纠觉得自己的君位已经万无一失,于是,他不慌不忙的率领部下前往齐国。等到公子纠到达齐国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即位,这就是齐桓公。

原来,管仲并没有射中齐桓公,而是射中了齐桓公衣服上的钩子。于是,齐桓公将计就计,立即装死倒在地上,骗过了管仲。随后,他率领部下抄近道回到了齐国,并继承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兵攻打鲁国,与鲁国乾时(今山东淄博附近)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乾时之战。最后,齐国大获全胜。

随后,齐桓公逼迫鲁国国君杀死了公子纠,并将管仲押回齐国治罪。鲁国由于国力不敌齐国,只好按照齐桓公的意思办事。

这时候,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齐桓公大怒:“他要杀我,我能够用他吗?”鲍叔牙说:“如果您想要治理好齐国,有我辅佐您就够了,如果您要是想称霸天下,非重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也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等到押送管仲的囚车到达齐国的时候,齐桓公立即以盛大的仪式迎接管仲。随后,齐桓公正式拜管仲为相。至此,齐国的霸业开始了。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励精图治,整顿朝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颁布了废除井田制、实行兵农合一等措施。至此,齐国的国力迅速提高,一跃成为当时天下的头号强国。

并且,齐桓公还不断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使得齐国的疆域大大扩张。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亡了谭国(山东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灭亡了遂国(今山东宁阳、肥城一带);同年,齐桓公出兵攻打鲁国,逼迫鲁国向齐国割地求和。

与此同时,管仲向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扶助弱小”两个总方针,并为此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和会盟。

公元前682年,宋国发生了内乱,于是,齐桓公出兵平定了宋国的内乱,使得宋国内部逐渐稳定下来了;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不敌山戎,只好向齐国求救,于是,齐桓公出兵打败了山戎,稳定了燕国的边境;公元前659年,狄人入侵邢国,于是,齐桓公出兵援助邢国,并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了夷仪(在今山东聊城境内);不久,狄人入侵卫国,并杀死了卫国国君卫懿公,于是,齐桓公出兵援助卫国,并帮助卫国在楚丘建造新的城池,使得卫国可以在黄河南岸重新建立国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集结天下诸侯国一起讨伐楚国,迫使楚成王向齐国求和。

通过一系列援助弱国的战争和措施,齐桓公的威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除此以外,齐桓公还通过会盟的方式,来进一步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

公元前682年,宋国发生了内乱。宋国的大夫南宫万杀死了宋闵公。于是,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与宋国、陈国、蔡国、邾国的国君在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商量援助宋国的事情。这次会盟一共有5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北杏会盟”。

北杏会盟是由齐桓公主持的第一次会盟,这是齐桓公称霸的开始,初步奠定了齐国霸业的基础。

公元前680年,宋国违背约定。于是,齐桓公假借周天子的名义,集结陈国、曹国一起讨伐宋国,逼迫宋国求和。随后,齐桓公与郑国、卫国、宋国、单国的国君在鄄地(今山东鄄城县)会盟。这次会盟一共有5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鄄之会”。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与宋国、陈国、卫国、郑国的国君再一次在鄄地会盟,重申了齐国的霸权地位,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这次会盟一共有5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第二次鄄之会”。

公元前679年,郑国攻打宋国。于是,公元前678年,齐桓公率军打败了郑国,救援了宋国。随后,齐桓公与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滑国、滕国的国君在幽地(今河南兰考)会盟,这次会盟一共有9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幽之会”。

公元前667年,齐桓公与鲁国、宋国、陈国、郑国的国君再一次在幽地会盟。这次会盟一共有5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第二次幽之会”。

公元前659年,齐桓公与鲁国、宋国、郑国、曹国、邾国在柽(今河南淮阳)会盟。这次会盟一共有6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柽之会”。

公元前658年,狄人入侵卫国,杀死了卫国国君卫懿公。于是,齐桓公迅速出兵救援卫国,结果,齐军到达卫国的时候,狄人已经撤退。于是,齐桓公与宋国、江国、黄国的国君在贯地(今山东曹县)会盟,商讨复兴卫国的事情。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贯之会”。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与宋国、江国、黄国的国君在阳谷(今山东阳谷)会盟,重申了尊敬周天子的思想。这次会盟一共有4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阳谷之会”。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集结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大举讨伐楚国。楚成王迫于压力,不得不派屈完去质问齐桓公。随后,屈完在齐军军营交涉,与齐桓公展开了激烈得外交活动。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妥协。随后,齐桓公与楚成王,以及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的国君在召陵会盟,强调楚国应该尊重周天子的思想。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召陵之会”。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打算废除长子姬郑的太子之位,册封宠妃陈妫所生的小儿子太叔带为太子。齐桓公为了避免周朝王室的内乱,决定阻止周惠王。于是,他与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的国君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会盟,并要求周惠王派太子姬郑参加会盟,以此来巩固姬郑的太子之位。这次会盟一共有8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首止之会”。

公元前653年,齐桓公与鲁国、宋国、陈国、郑国的国君在宁母(今山东金乡)会盟。这次会盟一共有5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宁母之会”。

公元前652年,齐桓公与鲁国、宋国、卫国、许国、曹国、陈国、郑国的国君在洮会盟,并且,周天子也派人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洮之会”。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国、宋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等国的国君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县林七乡)会盟。这次会盟中,齐桓公宣布了诸侯之间的规定,比如,诸侯国之间要和睦相处;诸侯国不能阻断水源;不能阻断粮食的流通等等。并且,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这次会盟,并将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赐给齐桓公,表示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葵丘之会”。

葵丘之会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会盟之一,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会盟。通过这次会盟,齐桓公正式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47年,齐桓公与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的国君在盐地会盟。这次会盟一共有8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盐之会”。

公元前645年,齐桓公与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的国君在牡丘(今山东茌平)会盟。这次会盟一共有8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牡丘之会”。

公元前644年,鄫国(山东兰陵县鄫国故城遗址)遭到了淮夷的入侵。于是,齐桓公与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邢国、曹国的国君在淮地(今江苏盱眙)会盟,一起谋划救援鄫国,对抗淮夷。这次会盟一共有8个诸侯国参加,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淮之会”。

春秋时期,齐桓公一共主持了16次会盟。通过这些会盟,齐桓公的影响力和威望大大增强,确立并稳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齐国的霸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凭借着乾时之战的胜利,再一次出兵攻打鲁国,与鲁国在长勺(今山东莱芜)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这就是长勺之战。

这场战役中,一个名叫曹刿的鲁国人带领鲁国的士兵和百姓,对抗齐军。双方交战时,当齐军进行前两次击鼓时,曹刿并没有让鲁军出战。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的时候,曹刿让鲁庄公下令鲁军全部出战。结果,齐军措手不及,迅速溃败。随后,曹刿根据齐军的车辙印和旗帜,判断出来齐军确实已经兵败。于是,他让鲁庄公下令鲁军全面追击齐军,一直把齐军赶出鲁国境内。至此,长勺之战以鲁国胜利、齐国战败而宣告结束。

不过,长勺之战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业和地位,也没有让齐国遭到重大的打击,只不过是齐桓公的霸业之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就在齐桓公争霸的同时,北方的晋国也在通过扩张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他的儿子诡诸即位,这就是晋献公。

晋献公是晋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君主,也是一代雄主。他的胸略丝毫不亚于与他同时代的齐桓公。正是通过晋献公的扩张,晋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为后来的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个人认为,晋献公的胸略其实要远远大于齐桓公。原因就是晋献公的目的是为了扩张晋国的势力和疆土,更讲究实际利益,而齐桓公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更在乎虚名,他的行为更像是一个“散财童子”,并没有为齐国的国力增强做出多少贡献。因此,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称霸的时代就迅速结束了,并且,就连齐国也退出了大国的主要舞台。而晋国一直都是春秋时代的强国,历经了好几任霸主,而这一切都要来源于晋献公的扩张之路。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打败了骊戎(今陕西华县),并在后来灭亡了骊戎;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亡了耿国(今山西河津一带);同年,晋献公灭亡了霍国(今山西霍州一带);同年,晋献公派毕万(战国时期魏国王族的祖先)灭亡了春秋时代的魏国(今山西芮城),随后,晋献公把魏国封给了毕万,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魏国王族崛起的起点;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使用“假道伐虢”的计策,向虞国(今山西夏县、平陆一带)借道,灭亡了南虢国(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随后,晋国回师灭亡了虞国。

除此以后,晋献公还灭亡了杨国(今山西洪洞)、芮国(今山西芮城、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郇国(今山西临猗)、冀国(今山西河津一带)、赤狄(今山西垣曲)等诸侯国和部落。事实上,根据史书记载,晋献公一共灭亡了17个诸侯国,有38个诸侯国向他臣服。

通过晋献公的扩张,晋国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与齐国、楚国并驾齐驱的大国,奠定了晋国霸业的基础,是晋国后来能够称霸的关键。

不过,晋献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诛杀了大批的晋国公室成员。后来,晋献公由于宠爱骊姬,打算立骊姬所生的公子奚齐为太子,逼迫太子申生自杀。随后,晋献公为了巩固公子奚齐的地位,再一次大肆诛杀晋国公室成员,并逼迫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流亡到其他诸侯国。至此,晋国公室成员几乎被诛杀殆尽。

晋献公诛杀公室成员的事件,是晋国公室衰落的起点,为后来的晋国君权旁落到卿大夫埋下了伏笔,是晋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齐桓公在晚年的时候,十分宠信和重用烹煮自己的孩子来讨好君王的易牙、背叛自己国家来讨好君王的开方、阉割自己来讨好君王的竖刁、通过巫术来哄骗君主的常之巫这四个小人,导致齐国的国力和霸权由盛转衰。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去世。随后,齐桓公把大权交给了易牙、开方、竖刁、常之巫这四个小人。至此,齐国出现了奸臣专权的局面。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为了争夺君位,发动了战争。至此,齐国陷入了严重的内乱。

同年9月12日,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一代雄主齐桓公去世。齐桓公去世的时候,他的五个儿子正在为了争夺君位而进行战争,导致齐国内部一片混乱。因此,谁也没有注意到齐桓公的去世。齐桓公的尸体一直在床上放了67天,就连尸虫都从窗户爬了出来。一直到67天以后,新即位的齐国国君公子无亏才把齐桓公草草收敛和下葬。

随着齐桓公的去世,齐国日益衰落,逐渐退出了春秋大国的主要舞台。至此,齐国称霸的时代宣告结束。

从此,春秋时期进入到了以晋楚争霸为主要标志的高潮阶段。

三.第三阶段:楚宋争霸、晋楚争霸、秦晋争霸

这一阶段是春秋时期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楚宋争霸、晋楚争霸、秦晋争霸。其中,晋楚争霸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也是春秋时期的高潮部分。

齐国霸权结束以后,宋国的国君宋襄公雄心勃勃,打算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国内乱的时候,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向宋襄公求救。于是,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联合卫国、曹国、邾国一起攻打齐国,拥立公子昭为齐国国君,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随后,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此时,齐国的霸业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的名号依然保留。因此,宋襄公帮助了霸主齐国以后,名声大噪,声名鹊起,威信和影响力也迅速提高了。

宋襄公雄心勃勃,一心想要称霸于诸侯。但是,宋国大臣目夷劝谏宋襄公:“宋国只是一个小国,以小国的身份去称霸于诸侯,不仅不能够给宋国带来好处,还会给宋国招来祸患”。结果,宋襄公没有采纳目夷的劝谏。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国国君,又邀请曹国、邾国这两个诸侯国在曹南会盟。随后,宋襄公又命令邾国国君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以此来威胁东夷臣服。不久,宋襄公以曹国不服从宋国为理由,派兵包围了曹国。

也就在公元前641年,陈国国君以重修齐桓公之好为理由,邀请天下诸侯举行会盟。于是,陈国、蔡国、齐国、楚国纷纷参加会盟。

至此,天下诸侯逐渐形成了两大集团:一个是以楚国、齐国、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国为成员的集团;另一个是以宋国、卫国、曹国、邾国、滑国等小国为成员的集团。而宋襄公集团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不过,宋襄公并没有吸取教训,也没有看清当时的天下形势,仍然想要成为霸主。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与诸侯举行会盟,并以天下霸主的身份和地位自居,导致了齐孝公和楚成王的不满。随后,宋襄公自做主张,约定要与诸侯在盂地再一次会合诸侯。

在前往盂地的时候,目夷劝谏宋襄公应该带上军队。结果,宋襄公说:“这次会盟是我提出不带军队的,已经和楚人约定好了,怎么能够违背约定呢。”于是,宋襄公并没有带上军队,就前往了盂地。

这次会盟参加的诸侯国一共有7个,分别是宋襄公、楚成王、郑国国君、陈国国君、蔡国国君、许国国君、曹国国君。在这次会盟中,宋襄公和楚成王为了争当霸主而产生了争执。结果,楚成王命令早已经埋伏好的军队软禁了宋襄公。后来,宋襄公经过鲁僖公的调停,才被楚成王释放。

宋襄公回国以后,得知了郑国支持楚国为霸主的消息。于是,宋襄公决定率军攻打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派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宋国,不得不向楚国求救。但是,楚成王并没有派兵前往郑国,而是派大将成得臣率军攻打宋国。宋襄公得知楚军攻打宋国消息以后,慌忙从郑国撤兵,退回宋国。最终,宋军与楚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附近)相遇,并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中,楚军强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而来。目夷告诉宋襄公:“楚军人多,宋军人少,我们应该趁着他们渡河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一定可以取胜。”结果,宋襄公以仁义之师的名号,拒绝了目夷的建议。楚军上岸以后,开始在岸边排列阵形。目夷再一次劝谏宋襄公:“此时我军如果发动进攻,可能还能取胜,再晚就来不及了。”结果,宋襄公再一次拒绝了目夷的建议。楚军排列阵形完毕以后,迅速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被打得一败涂地,就连宋襄公的大腿也被楚军的箭射中。随后,宋襄公不得不率领残军撤回宋国。至此,泓水之战以楚国胜利、宋国惨败而宣告结束。

泓水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的战役。它标志着宋国霸权彻底崩溃,也标志着楚国的霸权初步建立了。

就在楚成王以为自己打败了宋国、可以正式称霸于诸侯的时候,北方的晋国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楚国的又一个对手。

公元前636年,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杀死晋怀公而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是晋国历史上继晋献公以后又一位十分重要的君主,对晋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一代雄主。正是在晋文公时期,晋国开始全面崛起,一跃成为中原地区的头号大国,并建立了长达数百年的晋国霸权,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文公即位以后,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他整顿朝政,发展生产力,扩充军队,使得晋国的势力迅速增强,逐渐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大国。随着晋国的势力不断增强,晋文公想要称霸于诸侯的野心也开始迅速膨胀。

不久,历史就给晋文公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公元前636年,周朝王室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周襄王的弟弟太叔带联合狄人一起攻打周朝,并打败了周军。周襄王被迫出逃,一直逃到了郑国的汜地。随后,周襄王号召天下诸侯勤王。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得知了周襄王的命令,认为自己的机会已经到来。于是,他迅速出兵支援周襄王。很快,晋军到达阳樊(今河南济源),并包围了温地(今河南温县),护送周襄王回到了洛邑。不久,晋军大败周朝叛军,杀死了太叔带。至此,周朝的内乱被晋文公平定。周襄王为了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将河内和阳樊赐给了晋文公。

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平定周朝内乱以后,他的影响力和威信迅速增强。这是晋文公霸业之路的第一个步骤,一举奠定了晋文公后来称霸于诸侯的基础。

晋文公平定了周朝内乱以后,天下诸侯纷纷归顺于他。但是,南方的楚国却不服晋文公的霸权,还要与晋国一决高下。最终,晋国与楚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争霸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兵攻打宋国,并包围了宋国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宋国不敌楚国,只能向晋国求救。于是,晋文公亲自率军救援宋国。楚成王得知晋文公出兵的消息以后,立即派大将成得臣率军抵抗晋军。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成得臣相遇。交战开始时,晋文公利用成得臣骄傲轻敌的弱点,决定诱敌深入。于是,他以报答楚成王的恩情、曾经在楚国许诺“退避三舍”为理由,下令晋军撤兵。随后,晋军开始全军后退,后退了90里(古代30里为一舍),一直退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成得臣不知道晋文公的计策,下令楚军全面追击。于是,晋国和楚国在城濮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这就是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率先出兵攻击楚军的右翼,击溃了与楚军联盟的陈军、蔡军。随后,晋文公让晋军右军假装溃败,引诱楚军左军进军。于是,成得臣立即出动楚军左军追击晋军右军,结果,楚国左军的侧翼逐渐暴露了。随后,晋文公派先轸、郤溱率领晋军中军,狐毛、狐偃率领晋军上军夹攻楚军左军。很快,楚军左军迅速溃败。于是,成得臣不得不率领楚军中军向楚国撤退。最后,成得臣感觉自己无颜面对楚成王,就拔剑自刎了。至此,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楚国惨败而宣告结束。

城濮之战是晋国霸权的关键战役。通过城濮之战,晋国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从此,晋国开始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和头号强国。同时,晋楚争霸系列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它标志着长达100多年的晋楚争霸战争全面开始。

同年,晋文公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天下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举行会盟。于是,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莒子纷纷参加会盟。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践土之会”。

公元前631年,晋文公决定再一次举行会盟,与天下诸侯在翟泉(今河南孟津)会盟,商量讨伐郑国的事情。历史上把这次会盟称之为“翟泉之会”。

践土之会和翟泉之会是春秋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会盟。通过践土之会,晋文公从法令上确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通过翟泉之会,晋文公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从此,晋国正式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并一直延续到春秋后期。

城濮之战以后,晋楚争霸战争进入到了短暂的停战阶段。但是,晋国与西方的秦国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起初,晋国与秦国的关系十分友好。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就是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支持下,才能回国即位的。晋文公即位以后,继续加强与秦国的关系。并且,秦穆公也派兵参加了几乎晋文公发动的所有的战争。此时,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正在处于“蜜月期”。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一起攻打亲近楚国的郑国。郑国本来就是一个小国,当然抵挡不住晋国、秦国这两个大国的进攻。于是,郑文公派烛之武前往秦国军营,挑拨秦穆公退兵。最后,秦穆公在烛之武的劝说下宣布退兵,并派杞子等人率军帮助郑国守卫城门。晋文公得知秦穆公退兵以后,也不得不撤兵了。

这一事件以后,秦穆公与晋文公之间发生了嫌隙,盟友关系开始破裂。从此,秦国与晋国的“蜜月期”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之间激烈的争霸战争。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他的儿子姬驩即位,这就是晋襄公。

秦穆公得知晋文公去世的消息以后,决定率军讨伐郑国。于是,公元前627年,他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大将,率军偷袭郑国,并让杞子等人为内应。

秦军达到滑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郑国商人弦高。弦高看到秦国进军,又来不及通知郑国国君。于是,他急中生智,宣称自己是郑国国君派来慰劳秦军的使者,并向孟明视等人献上了4张牛皮和12头牛。孟明视等人信以为真,以为郑国早有准备,就打算率军撤回秦国。于是,他们率军灭亡了滑国以后,就打算回到秦国了。就这样,一场战争成功的被弦高阻止了。

就在孟明视等人率军打算回到秦国的时候,晋襄公得到了秦国出兵攻打郑国的消息。于是,他采纳了先轸的主意,率军在秦军必经之地的崤山山谷设下埋伏,打算伏击秦军。等到孟明视等人率领秦军到达崤山山谷的时候,晋襄公下令晋军全部出动,对战秦军。秦军措手不及,迅速溃败,并全军覆没,就连秦军的三位统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被晋军俘虏。至此,这场战役以晋国胜利、秦国惨败而宣告结束。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崤山之战”。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于是,她出面为孟明视等人求情,请求晋襄公释放孟明视等人。最后,晋襄公为了稳固晋国与秦国的关系,听从了文嬴的建议,下令释放了孟明视等人。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以后,秦穆公并没有怪罪他们,而是将失败的原因揽在自己的身上。孟明视等人看到情景,对秦穆公产生了感动和愧疚的心情。他们发誓要打败晋国,以此来为崤山之战报仇。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等人再次出兵攻打晋国,与晋军在彭衙(今陕西合阳)爆发战争。结果,秦军再一次被晋军打败。随后,晋襄公联合宋国、陈国、郑国一起出兵攻打秦国,占领了汪地(今陕西澄城)、彭衙。至此,这场战役再一次以晋国胜利、秦国惨败而宣告结束。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彭衙之战”。

彭衙之战以后,秦穆公仍然没有怪罪孟明视等人,这让孟明视等人对他更加感动和愧疚。随后,孟明视开始认真训练秦军,并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扩充军队,打算再一次挑战晋国,为秦国报仇。

公元前624年,孟明视等人再一次率军攻打晋国。并且,秦军渡河以后,孟明视等人下令将所有的战船全部焚烧,以此来鼓舞士气。这一通过自绝后路来鼓舞士气的做法,比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早了400多年。

随后,孟明视等人率领秦军在王官(今山西闻喜附近)大败晋军,并占领了王官和鄗地。晋军惧怕秦军的声势,不敢出战,只能坚守城池。随后,秦穆公亲自率军从茅津(今山西平陆茅津渡)到达崤山,安葬和祭奠在崤山战死的秦军。至此,这场战役以秦国胜利、晋国战败而宣告结束。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王官之战”。

王官之战是春秋争霸史上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秦晋争霸战争系列的关键战役。通过王官之战,秦国打败了中原霸主晋国,为后来秦穆公能够称霸于西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王官之战并没有影响晋国的霸主地位,晋国的国力仍然很强。秦国由于国力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仍然不能将势力扩张到中原地区。因此,秦穆公只能称霸于西戎。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纳了由余的计策,出兵攻打戎王。不久,秦军俘虏了戎王。接着,西戎各国纷纷归复于秦国,有12个戎国向秦国称臣。至此,秦国的威震西戎。

不久,周襄王派使者向秦穆公祝贺,表示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至此,秦国的霸业正式确立。

就在晋国在西面与秦国正在展开激战的时候,它与南方的楚国的战争也在继续。

公元前627年,楚成王得到了晋文公去世的消息。他打算夺回楚国霸权,并为城濮之战报仇。于是,他出兵进犯中原,打败了郑国。晋襄公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派阳处父率军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派子上率军救援蔡国。最终,晋军与楚军在泜水相遇,并爆发了一场大战,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泜水之战”。结果,楚军再次战败。从此,楚国一蹶不振,有10多年的时间不敢发动争霸战争。

不过,楚国在这一时期里也没有闲着,而是积极对外扩张,寻找机会,再一次发动称霸中原的战争。

公元前626年,不是霸主却一生挑战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三位霸主的楚成王被儿子熊商臣杀死。随后,熊商臣即位,这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后,楚国继续进行对外扩张。公元前623年,楚穆王灭亡了江国(都城在今河南正阳皮店乡朱店村);公元前622年,楚穆王灭亡了六国(今安徽六安一带);同年,楚穆王灭亡了蓼国(今河南固始)。至此,楚国国力迅速增强,进一步控制了江淮地区,为后来的楚庄王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熊旅即位,这就是楚庄王。至此,楚国的国力日益强盛起来了,并萌发了再一次争霸中原的野心。

传说,楚庄王即位后,不问朝政,沉迷于酒色。并且,楚庄王还下令:谁敢劝谏就他杀死。公元前611年,一个名叫伍举的大臣以猜谜语的方式向楚庄王劝谏:“楚国的大山上有一种鸟,十分漂亮,但是,三年以来,它不叫也不飞,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就会惊人,你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就是典故“一鸣惊人”的由来。

过了几天,一个名叫苏从的大臣向楚庄王劝谏:“我们宁愿被杀,也要眼睁睁的看着楚国灭亡。”楚庄王说:“你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楚国,我怎么会杀害你们呢。”

从此,楚庄王开始励精图治。他罢免了一批只会拍马屁的官吏,把伍举、苏从等一批敢于劝谏的大臣提拔起来了。随后,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楚国令尹,发展生产,充实国力,扩充军队,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增强。

随后,楚庄王开始继承祖父楚成王的遗志,打算称霸于中原。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亡了庸国(今湖北竹山一带);公元前608年,北林之战爆发,楚庄王在北林(今河南新郑)大败晋国;公元前607年,大棘之战爆发,楚成王与郑国联合,在大棘(今河南省柘城县安平镇)打败了宋国;公元前601年,楚成王灭亡了舒国(今安徽庐江);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灭亡了萧国(今安徽萧县)。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楚国的国力迅速增强,逐渐具备了称霸于中原的力量。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勤王的名义攻打陆浑,一直打到了周朝都城洛邑附近的洛水,吓坏了周定王。于是,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去慰问楚军。在接见王孙满的大会上,楚庄王直接问王孙满:“周王的九鼎到底有多重?”九鼎是周天子的象征,代表着周王的权力和地位。楚庄王的意图在于他有取代周天子的野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典故“问鼎中原”的由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决定与晋国展开决战。于是,楚庄王亲自率军攻打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救援郑国。随后,楚军与晋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附近)决战。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邲之战”。

此时的晋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晋国了。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夷皋即位,这就是晋灵公。晋灵公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从他开始,晋国的霸业和国力开始由盛转衰,日益衰落。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权臣赵盾、赵穿等人杀死,他的叔叔姬黑臀即位,这就是晋成公。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去世,他的儿子姬獳即位,这就是晋景公。此时,晋国国力和霸业已经大不如前。而楚国则是经历了多年的扩张和发展,国力强盛。因此,邲之战最后以楚国胜利、晋国惨败而告终。

邲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的争霸战争。通过邲之战,楚国打败了中原霸主晋国,成为了中原地区新的霸主。而楚成王也通过邲之战的胜利,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同时,邲之战也把晋楚争霸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从此,中原地区基本上形成了晋国和楚国共同成为霸主的格局。

从邲之战以后,晋国和楚国再一次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但是,此后,晋国和楚国的国力开始发生逆转。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熊审即位,这就是楚共王。从楚共王开始,楚国的国力和霸业开始日益衰落了。而晋国则是在邲之战以后,经历了晋景公、晋厉公的治理,逐渐重新强盛起来,并在悄悄的超越楚国。

公元前589年,鞍之战爆发,晋国在鞍(今山东济南附近)打败了齐国;公元前578年,麻隧之战爆发,晋国在麻隧(今陕西泾阳)打败了秦国。至此,晋国威望和影响力大大提高。

公元前575年,晋国与楚国爆发了晋楚争霸战争系列的第三次关键性战争——鄢陵之战。鄢陵之战中,晋国大获全胜,楚国一败涂地,就连楚共王也被晋军射瞎了一只眼睛。从此,楚国元气大伤,它的霸权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鄢陵之战也标志着晋国的霸权再一次得到了确立。

公元前573年,晋厉公被栾书和中行偃杀死,他的侄子姬周即位,这就是晋悼公。

晋悼公是继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以后晋国历史上又一位十分重要的君主。在晋悼公时期,晋国的霸业开始全面恢复。

晋悼公即位后,他任用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一批有才能的人,整顿朝政发展生产,使得晋国的国力日益强盛,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纷纷归顺于晋国。而楚国迫于晋国的压力,不得不再一次放弃争霸中原的念头。

连年的争霸战争,使得天下诸侯的元气大伤,各个诸侯国都希望能够停止战争,来恢复元气。并且,此时的天下诸侯已经形成了晋国、楚国两个霸主,这两个诸侯国也不能彻底打败对方,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实在是没有继续进行争霸战争的意义。

更为棘手的问题是,从公元前7世纪末期到公元前6世纪初期开始,各个诸侯国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比如,卿大夫的权力日益增强、奴隶不断发生起义和反抗、井田制崩溃等等,因此,各个诸侯国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国内,来处理这些问题。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579年,晋国和楚国在宋国大夫华元得调停下,在宋国西门外会盟,达成了停战的协议。历史上把这次停战谈判称之为“第一次弭兵之盟”。

但是,不久,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爆发了鄢陵之战,标志着第一次弭兵之盟宣告破产。

公元前546年,天下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和危机已经十分严重了,各个诸侯国都想通过停战来整理国内的矛盾。至此,“停战”成为了各个诸侯国的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下诸侯在宋国大夫向戌调停下,在宋国的西门之外再一次举行了停战的谈判。历史上把这次谈判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之盟”。

这次会盟中,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14个诸侯国都派出代表参加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楚国的盟国都要向晋国进贡,晋国的盟国也要向楚国进贡;但是,齐国作为晋国的盟国,只需要向晋国进贡,不需要向楚国进贡;秦国作为楚国的盟国,只需要向楚国进贡,不需要向晋国进贡。

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开始逐渐减少,使得中原各个诸侯国的生产力和国力得到了恢复;这次谈判使得春秋时期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标志着晋国、楚国共同为霸主的格局正式形成;它推动了春秋历史的进程,为战国时代的来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四.第四阶段:吴楚争霸和吴越争霸

这一阶段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第四阶段,主要包括的事件是吴楚争霸、吴越争霸。

第二次弭兵会盟以后,以晋楚争霸为主要战争的中原混战逐渐减少了。至此,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然而,就在此时,地处我国东南部、位于江浙地区的吴国和越国在晋国、楚国的支持下,开始不断扩张势力,并最终爆发了争霸战争。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地区,它的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它的统治范围在环太湖地区,包括苏南的大部分地区、浙北的一小部分地区、皖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它的都城最开始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后来,又被迁到了姑苏(今江苏苏州)。

吴国最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小国,长期远离中原地区。公元前586年,对吴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吴王寿梦即位了,从此以后,吴国开始走向了强盛的道路。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诸侯国注意到了吴国,也没有人会想到,吴国竟然在后来能够一度震惊天下。

吴王寿梦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85年,吴王寿梦前往洛邑,朝见周简王,并在沿途访问了众多的诸侯国。这是吴国历史上第一次朝见周天子,也是吴国历史上第一次出使中原。在这次出使中原的过程中,吴王寿梦通过访问,学习了众多强国的理论和经验,奠定了吴国强盛的理论基础。至此,吴国的强国之路开始了。

之后,吴王寿梦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注意向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学习。至此,吴国逐渐强盛起来了,也奠定了吴国霸业的基础。

公元前514年,又一位对吴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吴王阖闾即位了。根据吴王寿梦打下的国力基础,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等名臣和名将,开始了扩张和争霸的步伐。至此,吴国进入到了鼎盛阶段。

之后,吴国开始迅速扩张。不久,吴国灭亡了邗国(在今扬州市区一带);公元前512年,吴国攻打钟吾国(今江苏宿迁市区、江苏新沂一带),不久,吴军占领了钟吾国的都城司吾(今江苏新沂马陵山镇新宅村);同年,吴国灭亡徐国(都城在今江苏泗洪)。

至此,吴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实力迅速赶上并超过中原地区的老牌诸侯大国,一跃成为了当时的数一数二的大国。

之后,吴国开始与中原老牌诸侯大国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于是,吴王阖闾率先把战争的矛头对准南方的头号强国楚国。

从公元前512年开始,吴国开始把楚国作为自己的主要征战对象。之后,吴国和楚国不断爆发战争,吴国几乎在吴楚争霸的过程中取得了所有的胜利。尤其是公元前506年,吴国和楚国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柏举之战,直接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几乎将楚国灭国。

柏举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影响诸侯国格局的重要战役,也是我国古代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吴国一共投入了3万大军,楚国一共投入了20万大军。最终,吴国大获全胜,直接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则是一败涂地,几乎被灭国。并且,这场战役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占领大国都城的先例,郢都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被攻占的大国国都。

同时,柏举之战成为了南方诸侯格局的转折点。从此,楚国丧失了南方头号强国和南方霸主的地位。而吴国开始后来居上,成为了南方的头号强国和南方霸主。

打败了楚国以后,吴国开始把争霸的矛头对准了位于它南面的越国。至此,吴国和越国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争霸战争。

其实,吴国和越国虽然是邻国。但是,两国的关系一直不太友好。等到吴国打败楚国以后,吴王阖闾开始了征服越国的步伐。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去世,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在今浙江嘉兴境内)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槜李之战。吴王阖闾本以为吴国国力强盛,可以一举打败越国。结果,吴国却打了一个败仗。

槜李之战中,吴军被越军打得大败,就连吴王阖闾也重伤而亡,随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即位后,为了给父亲吴王阖闾重伤而亡报仇,开始励精图治,扩张军备,训练军队,使得刚刚在槜李之战中兵败的吴国迅速恢复了国力,并更加强大。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吴军。双方在夫椒(今太湖洞庭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这就是夫椒之战。

结果,越军一败涂地,越王勾践只能率领5000残兵退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随后,吴军乘胜进军,占领了会稽城。于是,越王勾践迫于吴军的压力,只能派文种向吴国求和。

随后,吴王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接受了越王勾践的议和,允许越国向吴国称臣。至此,夫椒之战以吴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夫椒之战再一次确立了吴国的霸权地位,稳固了吴国在南方的霸业,标志着吴国的国力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吴国的势力开始扩张到浙江中部和南部的地区。不过,这场战役也为后来吴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不久,越王勾践正式前往吴国的都城姑苏,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仆,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王后和大臣范蠡。

越王勾践到达姑苏以后,受到了巨大的屈辱。吴王夫差让他们居住在吴王阖闾坟墓前的石屋里,负责给自己喂马。吴王夫差每次坐车出去的时候,越王勾践都要给吴王夫差拉马和驾车。

就这样,两年后,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觉得越王勾践真的臣服于自己了,就不听从伍子胥的劝谏,将越王勾践放回了越国。

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深感在吴国受到的屈辱。于是,他在自己的屋里放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遇到的苦难和屈辱。并且,他还睡在柴草上,用来激励自己发奋图强的意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卧薪尝胆”的由来。

越王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开始励精图治,恢复越国的国力。他下令发展生产,提高社会的生产力;鼓励生育,恢复越国的人口;他让王后带头养蚕织布,用来鼓励越国人参加生产的活动;他下令扩充军队,训练新军,使得越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至此,越国的国力正在悄悄的赶超吴国。

并且,越王勾践为了损耗吴国的国力,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将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让吴王夫差沉迷于酒色之中,导致吴国朝政大乱;他派人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导致吴国出现了大饥荒;他联合吴王夫差的宠臣伯嚭,一起陷害忠臣伍子胥,导致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伯嚭掌控吴国的朝政大权,从此,吴国出现了奸臣当道的局面。

与此同时,吴王夫差在打败越国之后,就把争霸战争的矛头对准了另一个老牌诸侯大国齐国,导致吴国穷兵黩武,进一步消耗了吴国的国力。公元前486年,艾陵之战爆发,吴国大败齐国,一举消灭了10万齐国军队,导致齐国元气大伤。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再一次打败了齐国。

艾陵之战是吴国历史上又一场举足轻重的战役。它标志着吴国的中原霸权正式建立。从此,吴国不仅仅是南方的霸主和头号强国了,也是中原地区的霸主和头号强国了。同时,艾陵之战将吴国的影响力和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吴国进入到了巅峰时刻。

此时,吴国的疆域已经包括今天的江苏全省、浙江北部、安徽南部、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但是,艾陵之战也是吴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艾陵之战使得吴国穷兵黩武,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兵力,导致了吴国的衰落。并且,艾陵之战使得吴国彻底丧失了灭亡越国的良机,成为继夫椒之战以后、吴国灭亡的又一个隐患。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会盟,临行前,吴王夫差为了彰显吴国的国力,带走了吴国所有的精锐。然而,就在此时,越王勾践趁机率领大军讨伐吴国,并攻入了吴国境内。

此时,吴王夫差正在黄池举行会盟,得知越国攻入吴国境内的消息以后,吴王夫差只能被迫让晋定公当上盟主,自己则率军救援吴国。

吴军远道而来,体力疲惫,士气不振,再加上越军已经经历了常年的训练,士气旺盛,战斗力强盛,并且还以逸待劳。因此,吴军被越军打得一败涂地。吴王夫差迫于压力,只能派人向越王勾践求和,越王勾践觉得灭亡吴国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就接受了吴王夫差的求和,率军撤回了越国。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一次出兵攻打吴国,并在笠泽(今江苏吴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就是笠泽之战。笠泽之战中,吴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从此,吴国彻底沦为了弱国。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已经做好了灭亡吴国的一切准备,决定彻底灭亡吴国。不久,越军大获全胜,吴军一败涂地。随后,越军乘胜进军,包围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并将姑苏包围了两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羞愧中拔剑自杀。随后,越王勾践占领了姑苏。至此,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以后,名声大震。随后,越王勾践为了加强与中原诸侯国的联系,将都城从会稽迁到琅琊(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附近)。并且,越王勾践与齐国、晋国等中原诸侯国在徐州会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春秋时期,诸侯国一共产生了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之为“春秋五霸”。

五.第五阶段:三家分晋

这一阶段主要讲述春秋时期的第五阶段,也是春秋时期的结束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包括的事件是三家分晋。

弭兵会盟以后,中原地区有将近100多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至此,中原的诸侯国的元气和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然而,就在此时,东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和威望进一步衰落。与此同时,许多诸侯国的公室也日益衰落,权力逐渐被国内的卿大夫控制。至此,中原诸侯国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比如,鲁国的大权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卿大夫家族控制。鲁国国君的地位形同虚设。

曾经雄霸天下的晋国公室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权力逐渐落到了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范氏、智氏这六个卿大夫家族的手里。并且,这六个卿大夫还控制着晋国的大部分领土和人口,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六个有实无名的诸侯国,成为了诸侯国的“雏形”。

其实,晋国公室的衰落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事件。要想探究晋国公室的衰落,就要追溯到晋献公时期。

晋献公晚年的时候,宠爱一个名叫骊姬的妃子。于是,他决定立骊姬所生的公子奚齐为太子,并逼迫太子申生自杀。随后,晋献公为了巩固公子奚齐的太子之位,诛杀了大批的公室成员。至此,晋国公室爆发了严重的内乱。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感受到了威胁,被迫流亡到其他诸侯国。

公元前636年,流亡了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前,晋国已经爆发了连年的内乱,公室成员几乎被诛杀殆尽。晋文公即位后,深感公室内部无人可用,不得不重用晋国的大臣,把权力和职务交给晋国大臣。从此,晋国大臣的权力开始急剧膨胀,逐渐出现了一个个权倾朝野的卿大夫家族,这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

于是,晋文公重用了赵衰(赵国王族的始祖)、狐偃、先轸、贾佗、魏犨(魏国王族的祖先)这五个功勋卓著的人。后来,这五个人被誉为晋国的“五贤士”。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正式设置六卿,来掌握晋国的军政大权。这是晋国卿大夫掌控晋国大权的“萌芽”和“火花”。

公元前622年,赵国王族的始祖赵衰去世,他的儿子赵盾继承了他的地位,成为了赵氏的宗主。随后,赵盾也受到了晋襄公的重用。

晋襄公时期,赵盾长期担任晋国的元帅和执政大夫,掌控晋国的军政大权长达20多年。并且,赵盾还在晋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的维护了晋国的霸业。

赵盾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位权倾朝野、集军权和政权于一身的大臣,成为了仅次于晋国国君的“二把手”。由于赵盾的权倾朝野,晋国国君的大权第一次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严重冲击可晋国国君的君权和地位。至此,晋国已经出现了要被卿大夫架空君权的预兆。

从赵盾开始,晋国国君的大权开始旁落,逐渐被卿大夫控制。而晋国卿大夫的权力开始急剧膨胀,逐渐控制晋国的朝政、土地和人口。

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来晋国,与赵氏宗主赵文子、魏氏宗主魏献子、韩氏宗主韩宣子说:“晋国的政权,早晚都要落入韩、赵、魏这三个家族手里。”虽然,我们不知道延陵季子的话是“拍马屁”,还是确实有事实依据。但是,它都是晋国君权崩溃、卿大夫掌权的一个信号。

公元前539年,齐国大臣晏婴到达晋国,会见晋国大臣叔向。叔向告诉晏婴:“晋国的君权已经很衰落了,但是,我们的国君(指的是晋平公)只知道大兴土木,不问政务,导致大权旁落,那么,晋国还会长久吗?”

事实上,正是像叔向所说,晋平公后期,晋平公只知道大兴土木,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不问政务,导致晋国君权一落千丈。至此,晋国的君权彻底崩溃,晋国的大权彻底被卿大夫控制。从此,晋国国君形同虚设,晋国出现了君权崩溃、卿大夫掌权的局面。

公元前497年,范氏和中行氏联合,一起攻打赵氏,打败了赵氏宗主赵简子,赵简子被迫逃亡到了晋阳(今山西太原)。接着,晋定公派智氏、魏氏、韩氏一起救援赵氏,一起对抗范氏和中行氏。至此,晋国爆发了长达7年的混战。

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宣告灭亡。从此,晋国只剩下智氏、魏氏、赵氏、韩氏这四个卿大夫家族。其中,智氏的势力最为强大。

后来,智氏宗主智伯瑶向魏氏、韩氏、赵氏提出:由智氏、魏氏、韩氏、赵氏分别向晋国国君交出一份土地。事实上,这些土地在名义上是进献给晋国国君的,实际上,它们是交给智氏的。

于是,韩氏宗主韩康子、魏氏宗主魏桓子害怕智氏的势力,不得不各自交出了一份土地。但是,赵氏宗主赵襄子拒绝交出土地。

于是,智伯瑶大怒。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联合魏桓子、韩康子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包围了赵氏的重要封地晋阳。至此,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爆发了。

面对智氏、魏氏、韩氏的攻打,赵襄子组织兵力坚守晋阳。智伯瑶看到很难占领晋阳,就下令水淹晋阳。但是,晋阳城内的军队和百姓仍然死战不降。就这样,晋阳之战一直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派张孟谈前去策反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反攻智氏。不久,智伯瑶兵败被杀。至此,智氏宣告灭亡。从此,晋国只剩下赵氏、韩氏、魏氏这三个卿大夫家族。

晋阳之战以后,赵氏、魏氏、韩氏一起瓜分了智氏,势力大增。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于是,赵氏、魏氏、韩氏趁机瓜分了晋国剩下的几乎所有土地和人口,只给晋国国君留下绛、曲沃这两座城池。至此,晋国名存实亡,“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公元前403年,赵氏宗主赵籍、韩氏宗主韩虔、魏氏宗主魏斯分别派使者前往洛邑去朝拜周威烈王,请求周威烈王册封他们为诸侯。于是,周威烈王决定做一个顺水人情,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至此,赵国、魏国、韩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了。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之为“三家分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晋国还没有彻底灭亡,仍然拥有部分土地和人口。一直到公元前376年,赵敬侯、魏武侯、韩哀侯一起废除了晋静公的国君地位,把他迁到了端氏(今山西沁水),并瓜分晋国剩下了所有土地和人口。至此,晋国宣告灭亡。

三家分晋事件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社会形态、状况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周天子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的地位和威信一落千丈,但是,诸侯国仍然会给周天子“面子”,仍然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春秋后期,诸侯国已经彻底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最后的一丝“尊严”也失去了。

第二,诸侯国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但是,它们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并出现了楚国、秦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这七个大国。

第三,诸侯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经济制度仍然沿用周朝的青铜器、奴隶制、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等。但是,春秋后期,由于奴隶反抗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奴隶制的崩溃;由于铁器的兴起,导致青铜器的崩溃;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的崩溃。此后,诸侯国的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是铁器、封建制度、土地私有制。

第四,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形态和战争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目的主要是争霸,它的战争意识是点到为止,战争规模比较小,投入的人数比较少。但是,在此之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目的开始转变为兼并,它的战争意识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战争规模开始越来越大,投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第五,诸侯国的制度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诸侯国大多数沿用西周留下来的旧制度,加上零微的新政。但是,在此以后,诸侯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逐渐抛弃了分封制、井田制等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涌现了李悝、商鞅、申不害等著名的改革家,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主义土地私有化等制度。

第六,诸侯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后期,由于奴隶反抗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奴隶制社会的崩溃,而封建社会则趁机兴起。至此,存世1500多年的奴隶制宣告结束,也宣告了存世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来临。

至此,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点,春秋时代宣告结束。从此,我国古代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战国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晋国   吴王   勾践   国君   秦国   楚国   吴国   齐国   国力   公元前   春秋   口气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