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爆发灾情,范仲淹大兴土木、抬高粮价,灾民为何却好评连连?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顺便给个赞。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为灾民的问题头疼。

在如何处理灾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赈济。要么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减轻灾民的负担,要么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浙江任职,正巧赶上了当地灾情。身为地方的父母官,处理灾民问题是范仲淹的责任。

然而范仲淹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开仓放粮,而是开办大型游玩活动、鼓励修建寺庙,甚至抬高了粮价。

看似荒谬的做法,不但没有遭到灾民的反对,而且得到了灾民的好评,为什么?

以工代赈,大兴土木为灾民提供工作

一般来说,地方发生灾情,地方官都会四处筹措钱粮,然后用低价甚至者免费的方式将粮食送给灾民。

这个方法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范仲淹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从长远来看,这对百姓以及朝廷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设想,如果每次发生灾情,朝廷都会无偿帮助灾民。时间一久,百姓一定会依赖朝廷的救济,朝廷不是万能的,并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到及时救济。

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进而发生大的起义活动。普通百姓蒙受损失,朝廷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范仲淹当然可以学其他人开仓放粮,不过他认为还不到那个时候,以江浙地区的富裕,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经济渡过这次难关。

灾民得不到救济,主要问题出在当地富人的身上,如果他们肯出钱出粮,那么当地的灾情自然会平稳度过。

然而让富人出钱出粮,无异于从这些人身上割肉,弄不好还会激化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

为此,范仲淹想了很多办法,他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让富人主动出钱,而且还能让灾民得到好处。想了许久,范仲淹还真的想出来一个办法。

一段时间以后,范仲淹以地方父母官的名义组织大型划船比赛。

江浙一带是出名的水乡,当地人熟悉水性,而且很多人都擅长划船,每逢佳节的时候,他们都会用划船的方式庆祝节日。

虽然不知道范仲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对于划船比赛这样的事情,江浙一带的人是不会拒绝的,能参加如此盛大的活动,是他们的愿望。

于是不久后,本该是灾区的浙江却是一幅载歌载舞的景象,无论是富人还是灾民,全都参与了由范仲淹组织的大型划船比赛。

奇怪的是,这种劳民伤财的活动,并没有引起当地灾民的反对,而且还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举行划船比赛的核心是船,而且还是浙江人的传统,所以富人会乐意出钱造船。

范仲淹举行的是大型划船比赛,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大型船只,所以就需要很多的工人去砍伐木材然后制造船只。

对于富人来说,这些钱只是毛毛雨而已,但是对于灾区的灾民来说,这是可以活下去的办法。于是很多灾区的灾民争相造船。

因为是灾年,所以工人的价格要比平时低。

富人和商人一样都是无利不往,看到能省钱,他们自然也就更加乐意造船然后参加比赛了。一来二去,灾民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因为当时的灾民比较严重,所以仅靠一场大型的比赛活动去赈济灾民是不够的,灾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范仲淹的预期。

所以范仲淹必须再想出一个办法来,要不然灾情还会继续扩大。想来想去,范仲淹就又想出一个好点子。

北宋仁宗时期,浙江一带的人都很崇尚佛教,尤其是当地的富人,每逢大事小事,都会去寺庙虔诚祈福,也因此出资修建了不少的寺庙。

范仲淹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他就找到了当地寺庙的住持,向他们讲清楚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然后让他们出面,鼓励富人出资修建更多的寺庙,这样就可以为富人积攒更多的功德。

这个说法在现在看来是荒诞的,但是在当时有很大的说服力。果然,在这些住持的游说下,浙江的富人纷纷出钱修建寺庙。

修建寺庙和大型的造船活动一样,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在灾荒之年,获得一份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

所以只要富人愿意出钱,那么灾民会争先恐后地去工作,毕竟这是可以活下去的唯一的办法。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灾荒之年工人的工资要比平时低,但是吃饱饭肯定是没问题的。

有了大型划船活动和修建寺庙带来的巨额经济补偿,让浙江的灾民们有事可做也有饭吃。

尽管范仲淹的办法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但是结果是好的,所以当地的灾民不但没有反对范仲淹,而且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一段时间以后,当地的富人看到工人的工资比较低,因此也趁着这个机会,花钱雇工人替他们修建粮仓以及房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灾区的经济情况,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灾区的百姓称赞范仲淹,可是朝廷的官员可不是同样的态度,他们多次上奏皇帝,声称范仲淹是趁机中饱私囊,建议严惩范仲淹。

为此范仲淹不得不上奏解释,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才解除了这场政治危机。

抬高粮价,为灾民提供低价的粮食

灾荒之年容易出问题的不只有灾民,还有商人和官员。每逢发生灾情的时候,就会出现物价飞涨的情况,同时还有负责赈济的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

这些问题都是很严重的,也是范仲淹没有选择直接赈济灾民的原因之一。

如果想要稳定地结束灾情,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稳住粮价,或者尽可能地降低粮价,这样灾民才能有饭吃。

如果粮价飞涨,灾民就算是有工作能赚到钱,但是也买不到多少粮食,一样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而且收益的只有那些个投机倒把的商人。

一般来说,官府稳定粮价的办法就是通过律法强制执行,或者将官仓的粮食低价出售,然后逼迫高价出售的粮食降价。

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办法,其实都很难实施。

律法是不得已的办法,而且官府人手有限,不可能盯着每一家商户,外加黑市也有粮食出售,官府鞭长莫及,灾荒之年肯定是管不过来的。

至于第二个办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官仓中的粮食有限,和商人的粮食比起来,那就差得远了,如果官仓的低价粮食都卖完了,商人的粮价还没降下来,那么官府就没办法控制粮价,这时候就会出现大问题。

范仲淹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觉得开仓放粮或者低价出售粮食都不是最优解,他有更好的可以稳定粮价的办法。

一段时间之后,范仲淹宣布了一条命令,他命令提高浙江地区的粮价,并且高出标准价格。除此之外,范仲淹还派人到处散布这条消息,目的是让那些有屯粮的商人都来浙江赚钱。

果然,那些有屯粮的商人听说在浙江卖粮食有利可图之后,纷纷带着自己的屯粮到浙江。

商人无利不往,尤其是那些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商人,他们为了赚钱会不择手段,就更不用说趁灾荒赚差价了。

这些商人来到浙江以后,就真的开始以范仲淹定下的高价开始出售粮食。

许多人都不知道范仲淹到底想要干什么,甚至一些激进的灾民开始反对范仲淹,认为范仲淹和那些商人互相勾结打算赚浙江的钱。

渐渐地,这些声音就传到了朝廷,很多原本就对范仲淹有意见的人就开始上疏弹劾,认为范仲淹辱没朝廷的名声,而且还要追查他官商勾结的事情,然后严惩。

无论是灾民的反对还是朝廷的责问,范仲淹都不是很在意,甚至那些官员对他的攻击,范仲淹都没放在心上。他只是回答了朝廷的问题,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等到所有的粮商都确定在浙江出售粮食可以赚取暴利,而且认为其中没有问题的时候,范仲淹就启动了他的第二步计划,低价出售官仓的粮食。

官仓的粮食虽然不多,但是低价出售的话,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灾民一定会购买官府出售的低价粮食,而不会购买粮商出售的高价粮食。

而且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粮商没有退路可走,因为很多粮商都是花了大代价来的,缴纳了很多的税款,甚至是不惜高价雇佣人手和交通工具才来的浙江。

如果就这么回去,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官府可以一直坚持,但是粮商是没办法坚持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官仓的粮食到底有多少,也没人知道官府可以坚持多久,就算是浙江官仓的粮食卖完了,官府还可以调粮食。

如果一直这么耗下去,受伤的就只有那些闻风而来的粮商了。

这时候,那些粮商才知道中了圈套,但是想要抽身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官府一样低价出售粮食,这样还能收点本钱,要不然就真的血本无归。

他们是耗不起的,在古代,粮食的存储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时间太长,再好的粮食也会贬值,所以他们只能含泪赔本出手。

有了粮商的低价粮食,外加大型比赛活动和修建寺庙的支持,浙江的灾情就在无形中化解了。当地百姓称赞范仲淹的功绩,那些攻击他的官员,也只好放弃。

庆历新政,因触动权贵利益离开中央

不难发现,范仲淹是一个很有政治才华的人,然而这样有才华的人,竟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那么,为什么范仲淹没有在中央任职呢?以他的才能,当一个宰相不成问题。

其实在去浙江担任父母官之前,范仲淹曾经担任过北宋的参知政事,也就是宋朝的副宰相。范仲淹之所以会去浙江,和一场政治变革有关。

这场政治变革叫庆历新政,发生于北宋仁宗时期,以参知政事范仲淹为首,想要通过变法改变北宋的弊病。

庆历新政的许多措施都是对国家有益的,然而对国家有益,意味着会触动权贵的利益,尤其是北宋的士大夫阶层,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仁宗一开始是支持庆历新政的,对于范仲淹提出的十条改革措施采纳了九条,没被采纳的那一条是因为和军队有关,所以需要再商榷。

北宋建立以来,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官员太多,花去了国家大量的财政。

到了仁宗时期,官员的薪俸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大负担,面对北边的威胁,北宋很难给予军队足够的支持。

外加北宋军队制度的原因,导致北宋军队在北方的战役中屡战屡败,仁宗为此忧心忡忡。

所以范仲淹的改革,目的就是为了裁掉大量无用的官员,尤其是通过门荫或者纳粟等方式获得官位的官员。

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官位的官员,大都是无用之人,不仅耗费国家的财政,甚至拥有不纳税的特权,对国家的财政有很大的影响。

不过这些人的背后是庞大的文官集团,范仲淹的改革正是和文官集团作对,所以庆历新政只维持了一年就以失败告终。

范仲淹不得不离开中央去地方任职,于是就有了后来治理灾情的故事。

看待问题时要多想几步,所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深处,需要通过不断探寻不断思考,然后才能得到。

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大概率会被假象欺骗,从而蒙受更大的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所规划。

参考资料:

范仲淹:大兴土木为救灾

“灾难中的智慧”:范仲淹是这样救灾的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粮价   灾情   灾民   浙江   粮商   大兴土木   低价   官府   北宋   粮食   好评   办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