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为徐敬业讨武则天》浅谈骆宾王的“不识时务”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骆宾王,字观光,初唐四杰之一,传言七岁的时候就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咏鹅》,这份才情哪怕是在天才辈出的唐朝也堪称名列前茅。

但是世人对骆宾王的了解大多也就仅局限于知道他是一名极有名的诗人,其实这样说来骆宾王与李白有几分相似,文章诗篇天下传名且流传万世,但是政治生涯却为人陌生且都是以悲剧结尾。

武曌篡唐,中宗蒙尘

永淳二年,唐高宗李治病重,留下诏书由后来的唐中宗李显灵前继位,皇后武曌代为决定李显所不能决定的军国大事。等到李治驾崩,李显继位之后,尊武曌为皇太后。

按照李治的遗诏,其实应该是大臣裴炎与皇太后武曌一起辅佐李显,但是裴炎想做霍光,武曌想做吕后,两人各有心思,一起蚕食李显的势力,慢慢地架空李显。

李显此人,不好说到底昏庸与否。面对裴炎和武曌的架空,李显极力地进行对抗,并且极力地希望能够培养一股忠心于自己的势力。

当时朝廷上的大臣大概一半是武曌的娘家人或者是忠于武曌的臣子,另一半则是与裴家关系颇深、休戚相关的勋贵和世家,剩下的就是些态度不明,并且能力不高的李唐宗室,这都不是李显合适的拉拢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将目光放在了自己老婆的娘家人身上。

嗣圣元年,李显想要擢升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而韦玄贞此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普州参军,因此遭到了裴炎的强烈反对。裴炎的反对不管是从官场默认的规矩来讲还是从唐朝的律法和官员升任的规定来讲都不能说是错误,而李显面对裴炎的顶撞竟然一下昏了头,说出了他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有不可以,何况宰相职位这种话。

李显说出这句话,立马就让武曌和裴炎抓住了小辫子。等到裴炎将这番话上报给武曌之后,武曌大为恼火,以昏庸无道为名将李显贬为庐陵王,由李旦来做皇帝,成了武曌的傀儡。

而李旦成为傀儡,让武曌成为吕后还远远不够,她要的不仅仅是垂帘听政,而是母仪天下,君临天下!

果不其然,李旦被迅速地架空,只剩下皇帝的尊称,却没有一点皇帝的权力,甚至召见大臣,沟通军队,出面的都是武曌,此时的唐朝除了国号尚未更改,实际上已经被武曌篡位,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变成了异姓之人

为了消除李唐宗室对帝国的影响力,也是为了使消除自己统治的后患,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任用酷吏,威胁朝廷重臣,迫害开国勋贵之后,甚至将屠刀架在了李唐宗室的脖颈之上。

在武曌对李唐宗室和勋贵之后的屠戮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令人费解。当时的朝廷上大概有三类人,一是李唐宗室,二是武曌亲信,三是勋贵士族,从关系上讲李唐宗室应该与李显李旦更为亲近,而勋贵士族也应当与李唐宗室有着不浅的联系。

早在太宗时期,太宗就经常把皇女下嫁给勋贵之子,或者皇子迎娶勋贵之女,况且裴炎本人就算想做霍光,那也应该在当时就支持李显,与李显合力将武曌架空,使之成为一个空有其名的皇太后,把武家人逐出朝廷,自己再以“清君侧”之功稳坐丞相位,慢慢地成为嗣圣年的霍光。

不论从家族关系来讲,还是从个人利益来讲,裴炎前期与武曌形成一种不约而同的联手,共同架空李显都是一招败笔。

敬业叛乱,讨武檄文

武曌对勋贵还有李唐宗室的屠戮引起了大规模的贵族恐惧,在徐敬业被贬至柳州后,他已经发现了武曌这个人的无情和残暴手段,为了权力,连亲生儿子都可以使之死无葬身之地,对待他这般的贵族,只会是更加疾风骤雨的手段。

为谋自保,或者也为了其他目的,以徐敬业为首的被武曌贬谪、陷害的官员和贵族齐聚扬州,准备以匡复庐陵王的口号起事。说是起事,其实际就是谋反,如果单是起事,为何要诛杀无辜的陈敬之等人?

如果单是为庐陵王,为李唐皇朝起事,为何不将这些忠君爱国之辈收入麾下?徐敬业等人密谋行动的实际意义就是谋反、叛乱,匡复庐陵王只不过是他们的噱头和名义而已,毕竟师出无名和师出有名的差别并不只是一字之差。

徐敬业叛乱还涉及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那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在武曌上位之后,由长安主簿被贬为临海丞,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是从北京市长秘书一下变成十八线小县城的副市长,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好接受,尤其是像骆宾王这样以做官为追求的儒家书生

愤怒之下,骆宾王参与了徐敬业的叛乱,并且大手一挥,才气磅礴而出,写下了一篇流传至今的《讨武曌檄》。

《讨武曌檄》通篇洋洋洒洒四百余字,既将武曌骂得体无完肤,又使徐敬业等人的叛乱师出有名,成了“爰举义旗,以清妖孽,还创造性地让天下人共同来评定此时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到底姓武还是姓李。总之,初唐四杰之一的才气在这一篇檄文中彰显得淋漓至尽,就算是当初写下《讨贼檄文》的陈琳来,也要拍手称赞。

所以当这篇檄文被呈送到武曌跟前的时候,武曌读后竟然没有因此产生对骆宾王的愤怒,只是惋惜如此人才流落田野,宰相失职。由此,骆宾王的才情确实可见一斑。

不识时务,千古叹息

虽说《讨武曌檄》确实才情极佳,让被讨的人都直言宰相失职,人才流落,但是这篇檄文却完完全全地显示出了骆宾王此人情商极低,不识时务

骆宾王在这篇檄文开头写武曌非法把持朝政,出身卑贱,并不是温和贤良之辈,其实到这里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下一句,问题立马来了。

骆宾王写武曌便写武曌,最愚蠢的一点就是将一些宫闱秘事直白地写出来,说武曌乱了人伦,早先作为太宗的妃子却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关系暧昧,还说武曌像是狐狸精一般勾引住了太宗和高宗。

在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隐早就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骆宾王却偏偏要把这件事放到台面上讲,意思就是在说已故的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昏庸无道,宠幸妖妃,有亡国之彰。

更重要的是前面那句,不管内宫乱不论,不管武曌做了什么,都不是你骆宾王一介外臣能够议论的,难道说你之前的长安主簿的官职很大吗,又或者说是你的门路很广泛,别人皇亲贵族都不知道的秘辛就你骆宾王知道?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徐敬业等人,谁不知道这些宫里面的秘辛?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不说不议论罢了,只有骆宾王会愚蠢到把这些事情广而告之,想作为批判武曌的言语,却没有发现自己在批判武曌的同时,也得罪了李显李旦等皇室。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他们成功地推翻了武曌,让中宗或者睿宗恢复了皇权,让徐敬业这些人有了从龙的泼天大功,骆宾王的结局也一定不会好,因为他太不懂收敛,太不懂规矩,宫里的事,你骆宾王就算知道,也必须假装不知道,更别说到处乱讲,使皇家颜面蒙羞了。不单是李唐如此,也不单是武周如此,而是历朝历代都如此。

不管最后胜利的是武周还是徐敬业等“代表”的李唐,骆宾王就因为这么一篇文章,注定结局都不会好。

除此之外,骆宾王的不识时务还出现在他的站位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说是匡复庐陵王,其实就是一场大唐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斗,以武曌和武家人为代表的新贵族想要彻底把握大唐的权力,于是开始迫害以李显和徐敬业为首的大唐旧贵族,旧贵族们不甘心伸长脖子等着被杀,于是就借李显的名义反叛武曌,反抗新贵族对旧贵族的屠杀。

总之这就是一场贵族之间的纷争,哪边赢了哪边继续当贵族,哪边输了哪边灭九族,与骆宾王这样的普通官员、普通读书人关系不大,完全没必要参与。

何况武则天上位之后,贬谪的普通官员又不止骆宾王一个,并未见所有被武则天贬谪的普通官员都参加徐敬业的反军,说明骆宾王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只是他自己选择了要参加,要站在徐敬业这一边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武则天虽然已经把控朝纲,但是国号仍然是李,还没有改为武周,所以从大义和伦理纲常来讲,武则天是皇太后,是当今圣上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所代表的才应该是大唐正统,而徐敬业等人只不过是不成气候的叛乱者

从实力上讲,徐敬业只具有扬州及其附近,驱赶囚犯和工匠为兵也只能勉强拉起一支十万人的兵马,而武则天控有天下,轻而易举就能交给李孝逸一支三十万人的精兵强将,孰强孰弱,无需多言。

骆宾王的不识时务可见一斑。最终再也不见骆宾王的身影,有人说是死在乱军之中,有人说是被武曌暗中清算,也有人说是归隐山林,但无论如何,这名才情非凡的诗人因为他的不识时务,提前退出了大唐的诗集,他的文采才情,也戛然于《在军登城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不识时务   敬业   大唐   檄文   宗室   皇太后   才情   叛乱   贵族   说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