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墓碑,揭开玄武门之变真相,学者:难怪李建成被轻易射死

“大唐盛世”是人们对唐朝的固有观念和印象。

纵观当代古装电视剧,为我们展现了众多唐朝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主要集中于唐太宗、唐玄宗、杨贵妃等重要人物。

在一场历史事件中需要大人物带头策划和许多小人物去实施计划,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微乎其微,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常何,便是玄武门之变中那个举足轻重的小人物。

一、常何初遇李建成、李世民

常何是唐朝初年的将领,颇受李渊赏识,能够在乱世中明确目标,择良木而栖,择君子而处。

隋炀帝的统治引起民众不满,全国各地纷纷起义推翻,常何加入了李密的队伍,参加了瓦岗起义,在唐朝建立后,常何认为李渊是有治国之才的人物,力劝李密归顺唐朝,在常何的努力和积极表现下,李渊授予他骠骑大将军一职。

而李密不愿归顺唐朝,对李唐王朝的治国策略不屑一顾,一意孤行要自立为王,常何正好抓住了这个向李渊表达忠心的机会,请缨前去平叛,在这场战役中,常何先后认识了李建成、李世民两位皇子。

李建成在围剿李密战役中担任的职位是运输粮草,常何没有机会与他深入交流,而李世民骁勇善战,常何在围剿过程中身先士卒,展现自己在战场上的本领,立下了战功,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

在不久后,李渊派常何协助李建成去攻打河北,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常何对他恭敬有加,在作战中勇猛有为。常何在军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声望,李建成此刻正是需要这样的将领人才,便将他收入门下。

李建成如果知道这一举动,让自己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成绩,以及合理继承的太子之位付之东流,甚至付出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一定不会选择信任常何。

二、李建成、李世民之争

此时的李渊年事已高,立长立幼成为了朝堂之上、后宫之中,乃至二位皇子心中最大的问题。

按照继承法来看,嫡长子李建成是李渊倾注心血培养的候选人,平日里勤勤恳恳,才能虽不及次子李世民但从无大的过错,于情于理都该立为太子。

次子李世民战功赫赫,颇具才干,在李渊坐上皇帝位置的道路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打下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李渊对他又有些偏爱。李渊也曾在起兵反隋时答应过李世民事成后立他为太子。

最终迫于各方压力,李建成最终被立为了太子。

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臣子和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便形成了对峙的状态,李建成在庙堂之上和李元吉多次排挤诽谤李世民。

李世民在外多年征战,立下不朽功绩,李渊封他为司徒、宰相等职位,一封再封,直到最后还创造了一个官职来封赏他,此时的李世民地位仅在李渊、李建成之下,声望颇高,府中门客人才济济,使功臣党不断壮大,成为太子集团的有力威胁。

前朝之事与后宫总是会纠缠在一起,李渊的后宫嫔妃数量庞大,皇子众多,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以皇子之名讨好后宫嫔妃,互取所需,而李世民不愿去讨好嫔妃,遭到后宫的不满。

当时后宫嫔妃及皇亲国戚在长安为非作歹,无人管理和约束,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所下达的命令有时同行,官吏无法辨别,只能按照收到命令的先后顺序来决定执行,使朝堂吏政漏洞百出。

不论是合宫宴饮还是朝堂政事,李世民总是遭受各方诋毁,宫中嫔妃因为他常年征战,故意歪曲事实说他憎恶宫中众人,若为太子,肯定会将宫中之人全部处死。又因他门下门客众多,政事处理得力,诋毁他被书生教唆而忘记皇室恩惠,李世民百般辩解,李渊不信,也疏远李世民倾向李建成一党。

李世民受众人诋毁,百口莫辩,只能磨练心智,沙场征战,不与这些人计较。

这样一来,秦王李世民劳苦功高,尽收民心,使身居太子之位的李建成看上去资质浅薄,仿佛无法管理国家事物一般。

太子一党纷纷都劝李建成伺机除了李世民,齐王李元吉更有亲手为太子清除障碍之意,可太子生性仁厚,并无此斩草除根的想法。

也许在王位面前,兄弟情是可以舍弃的。

李渊带着李世民与李元吉一同前往仁智宫,却命令太子李建成留守京城。李建成让李元吉抓住机会除掉李世民,而后密谋让杨文干起兵,与自己一同拿下京城。

李渊听后恼怒异常,以亲笔诏书传召李建成前往仁智宫,李建成虽然心中胆怯,但在众人出谋划策之下,还是准备前往仁智宫。

李建成将归属自己的官员留下,带领十余人快马前去面见李渊,向父亲叩头,承认罪责,即便是差点将自己磕伤,差点晕死过去,还是消除不了高祖的怒气。

当天晚上,李渊将李建成囚禁后,派兵解决了杨文干的起兵造反。

而后,李渊传召秦王李世民进宫商量此事。

李世民认为应派遣将领前去讨伐杨文干。可李渊否认了这一做法,因为此事与李建成有关联,最好是由李世民亲自前往,承诺事成之后便立李世民为太子,降李建成为蜀王,并要求李世民保留李建成的性命。

李世民出发以后,齐王李元吉与后宫嫔妃轮番替李建成求情,使李渊改变了初衷,让李建成回京城留守,李渊没有怪罪他的谋反罪名,只以他致使兄弟关系不和睦的过错而责备他。

匈奴进犯中原,有人进言高祖李渊迁都躲避,李渊犹豫是否采纳时,而李世民认为应该正面御敌,不可逃避,以免后世讥笑,并表示自己愿意带兵前往平息匈奴战乱。李建成却认为匈奴人擅战,以李世民之力不一定能够抵御。

李渊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不再迁都,并派遣李世民抵御匈奴。李建成与嫔妃因此诬陷李世民以财物收买匈奴,以围剿的借口收揽兵权,实则是未来谋权篡位。

权力与功劳日盛,李世民受到的质疑也就越多。

以及在后来的围猎场上,李建成想要利用烈马重伤李世民,可李世民常年征战,擅于骑马,烈马无法伤害他,李世民告诉随从:“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他们无法伤害我。”

这句话被李建成一党歪曲成:“上天认定我是天下主宰,不会让我死去。”传到李渊耳中,本就疑心李世民的高祖大怒,斥责李世民谋求帝位之心过切,李世民百口莫辩,即便是摘掉头冠,自愿接受调查也没有平息高祖的怒气。

直到有人奏称匈奴来犯,在家国大事面前,高祖才平息怒气,只是斥责李世民,而后又苦心劝说李世民不要争一时之气,并开始与他商议对付匈奴的办法。

种种事例表面太子李建成一党心胸狭隘且才能浅薄,才处处在口舌上,细枝末节上歪曲事实,联合后宫嫔妃蓄意陷害李世民,无论他如何设局,也改变不了李世民所立下的功绩和积累的威望,储备的人才以及手中的权力。

李渊虽对李世民有些忌惮,但关键时候用人之时,他仍然信用李世民。

太子之位,立贤立长难以定论,换句话来说,若是长者有才能、明事理,能够协调与贤能庶子之间的关系,那么长者即使才能欠缺,也能有效治国。

若是贤能庶子为太子,尊敬长者,让长者在朝堂之上发挥自己的价值,调节好宗室礼仪的问题,也未尝不可。

可李建成并非一位有大局观的长者,李世民在他的不断陷害中也难以对他产生尊敬之心,且李建成一再逼迫,威胁李世民生命安全。

高祖李渊,总是犹犹豫豫,举棋不定,容易听信他人谗言,识人不清,却又希望遵循传统,避免皇子兄弟之间由于皇位产生遗憾。

如此,定然会产生流血事件。

三、玄武门之变

太史令傅奕秘密上奏高祖李渊天象出现秦王将拥有天下的征兆。高祖将此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趁机秘密上奏并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之事,以及伤害自己的事。

高祖承诺李世民明日就召太子与齐王入宫,审问此事。

李建成收到了此事的风声,与李元吉商议决定先入大内皇宫逼迫高祖,稳固太子之位,抢占先机。

李建成不知道的是,在玄武门的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名义上是太子亲信,也与太子多有来往,接到过太子的赏赐。

实际上他却曾经随李世民出征,又奉李世民的命令进入长安,担任禁军统领,并且收买禁军,此刻李建成与李元吉并不知道宫中卫队都是秦王的人,所以对进宫一事并无戒备,更不会预料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李世民率领众人入朝,在玄武门埋下伏兵,静静等待。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骑马往玄武门去,也一同准备入朝。

此时,高祖正准备查验此事。

李建成、李元吉感觉到事情有些蹊跷,心下一慌,立刻向东宫和王府狂奔,找寻自己的军队前来护卫。

李世民步步紧逼,李元吉慌乱中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一次也没有射中。

李世民抓住机会搭弓射向李建成,竟然一下就将他射死了。

身边的将士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摔下马。此时,李世民一不小心也摔下马来,李元吉乘机想要凭借最后一点力气勒死李世民,却被李世民的随从射中。

李建成的部下众人难以接受太子之死,纷纷呐喊进攻,率领太子手下精兵以及东宫和齐王府众人赶到玄武门,想要为太子和齐王报仇,直到他们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才相信眼前之事,四处溃散。

至此,秦王李世民获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敦煌出土的常何墓碑揭示了玄武门事件中,李建成被轻易射死的重要原因,凸显出李世民之才能,擅于谋划,不论二人如何争夺,在用人用兵方面李世民运筹帷幄,更容易掌控人心。

玄武门之变后,仅仅几天,高祖便立李世民为太子,秦王终于得偿所愿,高祖也放心将国家大事悉数交予他,退位让贤,李世民任人唯贤,带领朝臣订立合理的制度,抗击匈奴,发展经济,与外邦通商,使唐王朝的国力水平达到顶峰,这才出现后来的“贞观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秦王   敦煌   嫔妃   高祖   皇子   匈奴   后宫   长者   墓碑   唐朝   太子   此事   真相   学者   李建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