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70%产妇不用无痛分娩?麻醉师揭露真相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2017年8月,陕西省榆林市有一个待产孕妇,因难忍生产剧痛导致情绪崩溃,随之跳楼身亡,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监控显示,产妇曾两次走出产房跪坐在地,表情痛苦,家属将其扶起劝回。

很多人在惋惜难过之余,更有所质疑,她为何不用“无痛分娩”?

事实上,200年前就有的无痛分娩,目前居然只有30%的人才用到,这是为什么呢?

一名麻醉师说出了其中的真相……

«——【·产痛不是宿命·】——»

生娃到底有多痛?你经历过吗?

“从早晨九点到下午两点多,阵痛每隔一分钟就袭来,如同一把刀子插进肚子里,然后不停来回搅动,那种感觉简直生不如死。”

“以为剖腹产能减轻痛苦,谁知下了手术台后的疼痛更是难忍,夜夜不能睡,等拔了镇痛棒、尿管,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后遗症……

“顺产宫缩疼,剖腹产更是疼上加疼,总之生孩子的痛,让你痛到天崩地裂。”

“就像被人间歇性抽打”或者“被人用大锤抡小腹”……痛不欲生的感觉再也不想生二娃“。

对于准妈妈来说,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本应是充满希冀、满怀期待的浪漫之旅,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感又让她们望而生畏。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女性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各种痛楚,而这种痛是男性所不能体会到的。

由此,某电视台推出一档节目,让男性通过分娩体验仪来感受一下每个级别的生产之痛。

1~4级时,体验者还能淡定自若,达到7级时就开始呈现痛苦表情,最终9级时,直接在床上哀嚎,挣扎翻滚。

太疼了,疼的不想活了”,当体验者慢慢恢复平静,发出了心底由衷的感叹:老婆生娃,太不容易了。

其实,除了分娩过程的身体煎熬,每个产妇还要伴随精神上的折磨和恐惧,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感受更是令女性心有余悸。

由此,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产痛并非天经地义,也不是女性的宿命,根本不需要硬扛,实施无痛分娩才是一种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辛普森首次尝试“无痛分娩”,使用哥罗芳来为产妇镇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无痛分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一度被医学界誉为“人类之光”,它适应顺产的产妇,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方法就是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其镇痛有效率达95%以上。临床实践时,医生在产妇的腰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然后在镇痛泵中注入一定剂量的麻醉药,不过麻醉药浓度非常低,安全度极高。

而且给药大约十分钟后,产妇的强烈阵痛明显降低,每给一次药,药效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另外,产妇更可以根据疼痛的程度自行给药,如此反复直到分娩结束,极其方便和个性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第一台无痛分娩手术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成,当时有60多名产妇体验了舒适轻松的生产过程。

然而,直到半个世纪之后,这项技术虽然在中国逐渐推广,但进展程度却极其缓慢。

据有关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年为止,无痛分娩全国试点医院普及率达53%,但我国仅有30%产妇使用了这一措施。

那么,为什么无痛分娩还没有得到70%人的认可?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产妇享受无痛的特需服务呢?

«——【·无痛分娩受益多·】——»

我恨你一辈子”!当26岁的产妇小林对丈夫说出这句歇斯底里的话,想必她已经陷入了人生的绝望。

彼时的小林已进入了待产室,虽然离着“十指全开”还早,但已经痛得满头大汗、无法忍受,便对丈夫说要无痛分娩。

谁知,面对妻子的合理要求,丈夫却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他理直气壮地对小林说:“如果上了麻醉药,孩子的智力发育不全怎么办?

看到产妇家属如此认知不足,麻醉医生向他解释了半天,尽管说的口干舌燥,可丈夫依旧固执己见,就是不肯签字。最终,无助的小林在痛苦绝望中说出来那句话:“我恨你一辈子!”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无痛分娩到底会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会留下后遗症吗?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米卫东教授坦言道:

无痛分娩是一项较为安全且成熟的技术,它仅在母体椎管内麻醉,,属于局部麻醉,对胎儿不会产生影响发育等副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产妇担心在腰椎做麻醉以后,会不会留下腰疼后遗症,有许多国内专家也对此做出明确说明:“由于产后韧带没有完全恢复,再加上身体劳累或者抱婴儿姿势不对等原因,才引起腰疼,这与椎管内麻醉没有关系。”

然而,尽管医学界一次次发出科学解释,还是有许多人对此讳莫如深,在无痛分娩前持犹豫态度,甚至望而却步。来看下面一组数据:

根据《2022世界镇痛日调研报告》显示,有36%的受访者对无痛分娩产生认知上的空白;有21%的受访者认为打无痛会影响胎儿健康和成长发育;还有21%的受访者认为打无痛会给孕妇留下后遗症。

其实,对于中国产妇及其家属来说,无法享受这一项福音的原因错综复杂,除了传统观念认知外,无痛分娩没有纳入医保、费用颇高也是制约因素。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路耀军曾说过:“实施无痛分娩从产前麻醉评估部门分析、打麻醉药全产程监护、以及突发情况管理,一整套流程下来,其费用大约需要2000元左右,而在大城市,甚至3000元左右。”

“因为无痛分娩并未纳入医保,产妇需要自费支付,这项支出让很多家庭负担不起。”

为此,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与其他部门联合,为上百位准妈妈免除无痛分娩的费用,让她们享受特殊福利待遇。

事实上,椎管内麻醉并不是无痛分娩的唯一方式,此外,在非药物镇痛方面,还可通过情绪抚慰、调整呼吸等多种方式减轻阵痛。

而且,“无痛分娩” 好处多多,能极大的提高分娩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由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因疼痛引发不同程度的情绪,比如恐惧、紧张甚至大喊大叫……而这样的情绪,会导致身体的耗氧量增多,从而令生产过程倍加困难。

而实施了无痛分娩后,能明显缓解产妇的焦虑情绪及其疲惫状况,让她们在分娩过程中增强信心,不再恐惧。

此外,有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使用镇痛分娩能适当减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除了以上两点外,无痛分娩更会降低产程风险,比如,有些产妇在生产过程发生一些突发现象,如果已经进行过椎管麻醉镇痛,则可节约时间立即转入剖宫产手术,从而保障母婴安全。

由此可见,每一个产妇都应享有无痛分娩的权利,但是,当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广泛普及时,我国的剖宫产率却始终居高不下,无痛分娩率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我国之所以对无痛分娩还未达到全面普及,除了上述所说的自我负担费用高、认知度低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麻醉医生的缺乏。

«——【·麻醉医生太稀缺·】——»

麻醉医生是个很神圣的职业,很多人称之为“人类的守护神”,可是,这个职业太稀缺。

十九世时期,美国有个叫莫顿的人,开创了“用科学战胜疼痛”的先河,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在新闻媒体前公开使用麻醉的麻醉医生。

然而,随着临床医学的高度发展,医院对麻醉医生这个职业,开始有了更大需求,不过,由于各方面因素,还是出现了麻醉医生紧缺现象,尤其在基层医院,更是凤毛麟角。

确实,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一万个人中仅有0.5个麻醉医生,美国却是2.5个。中国麻醉医生缺口在30万~50万左右,而这种窘境也越发凸显在无痛分娩过程中。

张迪(化名),是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他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全院共有40多名麻醉医生,平均每天工作都是14小时以上,尤其国家卫健委确定在全国912家医院试点无痛分娩后,麻醉医生更是开始“白+黑”、“5+2”地连轴转。”

每一位麻醉医生的工作任务不仅仅只是打一针麻药那么简单,而是要承担着现场监控病人的用药、呼吸、体温、液压和血压等等指标,以防发生突发状况,因此工作强度很大,神经会高度紧张”

而有的医生也表示:“由于麻醉医生要应付全院急诊手术,有时候真的无法兼顾无痛分娩的需求。”

如上可见,对于一些实施无痛分娩的产妇来说,如果等不到麻醉医生的到来,也会成为一种无奈之殇。

小敏是妇产科医生,当她作为产妇生育时,就遇到这种情况,尽管她早已经和麻醉科沟通过,但在分娩过程中,麻醉医生还是因为在别的手术台,没能及时赶来分娩室。

而此时的小敏,已经由身体的痛苦明显增加了情绪上的无所适从:明明想使用无痛,却还是要承受完全没有干预的分娩过程,心里很不舒服。

而更为尴尬的是,有时产妇即使打了无痛,也可能达不到想要的镇痛效果,因为麻醉医生并没有太多时间留下来全程观测产妇的实时情况,这无疑会增加产妇在待产过程不受关注、不受重视的无助感觉。

由此,国家卫计委根据此类问题的出现,于2017年发文件强调,在医院设置麻醉科门诊,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管理要求。

2018年,国家卫计委又明确发文表示,力争到2035年,麻醉医生增加到16万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

2018年,我国开展了分娩镇痛试点,如今几年过去了,从到初10%的参与分娩镇痛率一跃上升到了2022年的53.2%,其成效非常显著,但从全国整体普及率来看,还是不容乐观。

其实,一个产妇在痛苦的分娩过程中,都会产生紧张、担心和恐惧情绪。作为家属或者医生,除了要减少她身体上的疼痛,更应注重和加强对其心理层面的疏导,也就是应该带有人文关怀的陪伴与关爱。

每一位女性成为母亲,都会经历诸多劫难,生产时不仅要疼到撕心裂肺,还要承受着胎儿窒息、休克或者难产等风险,快速减缓分娩疼痛,让每一位母亲不再绝望、挣扎,是全社会需要关心的事情。

当然,无痛分娩虽然能让准妈妈们轻松舒适的做母亲,但并非适应所有产妇,比如有椎间盘突出、腰椎外伤、穿刺部位感染等症状的人都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2023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专家呼吁,将分娩镇痛纳入单独医保收费,这绝对是重大利好的消息,待产妈妈们都拭目以待,希望重大喜果早日到来。

«——【·结语·】——»

纪录片《生门》的海报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离开,但应该知道从何而来。“

“生娃如同过鬼门关”,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新生命的诞生,而这一过程,也将赤裸的人性和真实的婚姻展示的淋漓尽致。

“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年,但它留下的影响却在社会依旧挥之不去。

如何让产妇轻松舒适的渡过鬼门关,除了当事人自身的努力外,家属及医院的关心抚慰也是重中之重。

为产妇减轻痛苦,不仅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更是对生命个体的一份尊重。

无痛分娩,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希望社会各界都重视并参与其中,从各个方面让无痛真正做到全面普及,让准妈妈们舒适安全的做母亲。

参考资料

《缺口30万,两万人一位麻醉医师短板如何补齐?》 法制周末报

《无痛分娩全国试点,你在担心麻药影响孩子智力?》 央视新闻网

《生娃究竟有多痛?顺转剖必须家属签字?无痛分娩如何?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南方周末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麻醉科   产妇   麻醉师   椎管   麻醉药   家属   真相   疼痛   情绪   痛苦   医生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