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会杨靖宇和王楼战斗

汝南县韩庄镇王楼村位于确山县刘店镇东北,是位于确山、汝南两县交界地带的一个村庄。据《中原峰火》等史料记载,确山起义(又称确山刘店起义)后,杨靖宇、张家铎等共产党人曾带领农民革命军在王楼伏击来犯的国民党反动势力,那场战役史称“王楼战斗”。

王楼村王楼战斗遗址

早在1927年初,中国共产党就在王楼村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成立了党小组,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当时王楼村是豫南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确山起义(又称确山刘店起义)后农民革命军南下张板桥(现新安店镇陈桥村),经过张板桥整编,农民革命军队伍纯洁了,士气更旺盛了,名声大震。为防止正阳军阀驻军(离张板桥较近)任应岐部袭击,县委决定率领农民革命军回师北进刘店,向汝南西南边区挺进,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27年11月26日,农民革命军北进途中将汤凹村大劣绅王遵荣捉获枪毙、将留庄劣绅杨某钱粮分发于众。27日回到刘店,突袭了确山县东十保民团团总兼县东“剿共”司令周宪斌的老巢周庄,击毙周宪斌兄弟,巩固了刘店附近的革命局面。按照行动计划,农民革命军当夜悄悄进驻王楼,将该村豪绅吴遵贤父子拿获,获得银元900多元,后开仓向周围群众放粮10多万斤。

了解红色历史

28日,中共确山县委在王楼召开扩大会议,确山各地区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在豫南特委的指导下,县委对秋收起义以来党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开展乡村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同时整顿队伍,清除了队伍中的不纯分子,处决了混入队伍中的奸细,进一步纯洁了组织。至此,一个以确山刘店为中心,北起汝南水屯,南至信阳明港,东抵汝南韩庄集,西到老乐山方圆百余里的确汝信边区红色游击区形成。县委以“刘明”(刘店李明,即县委书记李鸣岐)的名义作出《关于确山暴动工作报告》(现存中央档案馆),受到省委的高度重视。

农民革命军在方圆百里的革命行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引起国民党新军阀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极大恐慌。12月2日,军阀驻军张德枢旅长亲自督战,国民党确山县长高子元率民团共计1500多人直扑王楼。豫南特委和确山县委决定给来犯之敌以痛击,而后转移老乐山一带。杨靖宇、李鸣岐立即指挥农民革命军利用地形地物在王楼村口及两侧伏击敌人。经过激战,毙伤敌人160多人,但杨靖宇、王克新、大队长张家铎等同志在战斗中负伤。因敌我力量悬殊,农民革命军北撤,安全突围。当日下午,县委书记李鸣岐、敢死队队长张耀昶等率领农民革命军和豫南特委、确山县委等领导机关按计划转移到确山县西北的老乐山山区一带活动。部队后来又在汝南韩庄、确山留庄等地开展了几次活动,用巧计诱杀了豫南土匪民团军旅长王杰英等反动分子,但白色恐怖日益严重,部队活动十分困难。12月中旬,根据上级指示,确山农民革命军百余人离开确山南下信阳四望山,与王伯鲁领导的农民军汇合,改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建立四望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春,豫南暴动失败后,这支队伍突围成功,张耀昶率一部分工农革命军转移到大别山苏区与苏区红军汇合,一部分由豫南特委代理书记蔡训明带领回到确山,与杨靖宇带领的确山农民游击大队汇合,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王楼村后方医院旧址

王楼战斗是刘店秋收起义后,农民革命军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农民革命军不足300人,痛击了五倍于己的敌人。在战斗中,农民革命军虽然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却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扩大了党的影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把豫南土地革命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党我军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23年3月16日,在汝南县韩庄镇王楼村,镇有关负责同志和村委负责人带领确山县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一行来到了村里的王楼战斗遗址所在地。韩庄镇有关负责同志为志愿者一行介绍了王楼战斗的情况和王楼的红色历史。从他的介绍和村里的宣传栏中志愿者了解到,土地革命时期,杨靖宇、李鸣岐等共产党人领导农民革命军在此打响了王楼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在确山战役中,陈(庚)谢(富治)兵团作战部队的后方医院就设在王楼村,村里至今保留有医院旧址和当年因伤重不治牺牲的十九位无名烈士的墓。

知情人吴用珍(右)在后方医院旧址内介绍当年的情况

现年94岁的汝南县粮管所退休职工、家住王楼村的吴用珍告诉志愿者,虽然小时候听说过在村里发生的王楼战斗的情况,但时间久了记住的不多。他对陈谢兵团设在村里的后方医院较为熟悉:当年他已17岁,父亲吴君臣思想进步,主动搬出老家宅屋给部队用。当时那些部队的伤员都抬到了后面的小学校里救治,父亲腾出的老宅院就作了医生和护士的住处。因部队人手不足,他也帮部队医院厨房做过帮厨、烧火的工作。

无名烈士墓

在王楼村北的无名烈士墓地,十九座烈士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他们墓碑上有着共同的名字——“无名烈士之墓”,刻有“确山战役牺牲的十九无名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的纪念碑立在墓群之间。墓地边的宣传栏里介绍着无名烈士墓的情况:确山战役中,在确山县城战场上受伤的战士由解放军用担架送到在王楼的后方医院。战时条件比较艰苦,伤病员极度缺少营养,许多伤病员因疼痛吃不下饭。看到这种情况,村民吴君臣动员村民将鸡和鸡蛋、白面、小米拿出来给伤病员食用。医疗条件较差,没有葡萄糖、白糖,护士们就将甘蔗去掉表面硬皮后,切成一节一节的煮成糖水给伤员饮用。虽然医生和村民全力救助,还是有伤员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而牺牲,先后牺牲了十九名伤员。部队撤离之前,将十九位烈士遗体用白布包裹,村民帮助部队战士将烈士遗体抬到王楼村东北角安葬。坟墓前的木牌上写有每个烈士的名字、部队番号。部队转移的当晚,伪保长指派其子带领保丁十数人,连夜将烈士遗体扒出,把烈士的遗物和遗体上裹着的白布抢劫一空,将烈士遗体亮尸野外。次日凌晨,村民们将烈士遗体进行二次掩埋。因几次破坏,烈士姓名未能保存下来,成为无名烈士墓。后当地党委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修缮,墓地成为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人们不约而同来到无名烈土坟墓前,以不同方式祭奠英烈。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韩庄人。

陶河

杨靖宇、张家铎等革命志士从确山刘店转战汝南韩庄王楼,陈谢兵团打响确山战役,在确山受伤的战士被抬到王楼后方医院里医治;流经确山三里河的河水也流经汝南韩庄镇,流经韩庄镇的这段名为陶河;因离得近,陶河两岸的确山人、汝南人经常走亲访友、结亲结缘……确山就这样和周边市县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陶河水从古流到今,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和信仰浴血奋战的往事也在陶河两岸从昨天流传到了今天。(图文:马勤功 张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确山县   汝南县   确山   南特   汝南   革命军   故事会   烈士   国民党   部队   红色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