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岚:擦亮信息化战场的“火眼金睛”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3年第4期
编者按:

近日,由陕西团省委、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委政法委等11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梦 青年志’——寻找身边的陕西好青年”主题活动结果揭晓,涉及爱岗敬业、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勤学上进、崇德守信、网络文明、平安正义7个领域,共有70名个人、30个集体入选其中。

他们之中,有深耕于雷达信号处理学科前沿的“90后”博士,为推动雷达领域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在直播间积极传播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播;有践行乡村振兴事业的驻村第一书记,不仅带领自己帮扶的村子脱了贫,还惠及了周围4个村400余户群众;有华山戏法传承人,是陕西年龄最小的青年古彩戏法演员,坚守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有细致勇敢的刑侦大队民警,坚持“破一案不如止一案,止一案不如少(防)一案”……

活动中提及:“此次入选的好青年个人和集体,集中展示了当代陕西青年苦干实干、奋斗奋进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因版面所限,本期推出的专题只遴选了他们中的部分代表,但希望通过他们讲述的奋斗故事,能让大家看到更多坚持的可能。就像网友在留言中说的那样:“努力的人终究被看见,加油!”

策划:本刊编辑部 网络编辑部 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
统筹:本刊记者 宋泽宇
执行:《中国青年》编辑部 网络编辑部

中国梦 青年志——第十届‘陕西好青年’青春风采录”系列报道②

兰岚:擦亮信息化战场的“火眼金睛
文-本刊特约记者 徐晨
癸卯兔年,古城西安,街上一派喜庆热闹。当人们沉浸在春节辞旧迎新的欢腾中时,一个女孩却深居简出,在另一片“天地”里畅游——写报告、改论文、做课件……在屏幕前敲打字符,她乐在其中。
这位女孩叫兰岚,一名“90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至今,兰岚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她先后取得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博士文凭,2020年成为该校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去年,她的执教生涯迎来了一个新的身份——2022级毕德显班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在雷达信号的“中军帐”里谋思“破敌之方”。
攀雷达高峰,筑国防之盾是兰岚的一贯追求。她与专业团队一起面向世界雷达技术发展前沿,以前瞻性基础理论研究为核心,以解决雷达应用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助力我国雷达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今日事今日毕,每处理完一件任务,心里都会有种胜利的小喜悦。”谈及工作起来为何如此“拼”,兰岚解释道。
扎根
兰岚的成长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浸润与涵养。
她是第三代“航天人”,祖辈和父辈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从记事时起,家里就堆满了各类航天专业书籍,父亲专注工作的场景,让兰岚记忆犹新。
受家庭文化熏陶,兰岚自小对理工科科目感兴趣。2011年,经过层层筛选,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试验班。
第一次走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兰岚就被这里的“磁场”所吸引。校园内,绿植环绕,浓荫蔽日。实验台前,老师们讨论科研项目“唇枪舌剑”;图书馆里,老师和学生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走进校史陈列馆,兰岚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前世今生——“西电”是1931年诞生于赣州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迁址西安。一代代“西电人”秉持“科技报国”的信念,矢志擦亮“中国之眼”。
求学近10年间,“西电”的红色故事常在兰岚耳畔萦绕。“我何时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啊?”驻足杰出校友风采录前,兰岚一遍遍地自我叩问。
兰岚博士毕业后被选派到意大利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兰岚博士毕业后,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被选派到意大利进行博士联合培养。这是她第一次远离家乡到海外留学生活。那时意大利疫情刚暴发,所有科研活动转为线上,“给我台电脑,在哪都可以科研。”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查资料、写论文,在海外专业“大佬”的指导下,专业理论日臻成熟。此后,答辩顺利通过。
海外归来,兰岚扎根“西电”这片红色沃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国内雷达信号领域研究,并将新理论、新技术分享传播给业内同行。她累计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7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期刊会议论文30篇,获授权、受理专利10余项,翻译专著1本,入选第七届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评第三届“寻找最美三秦青年科技之星”、第十届“陕西好青年”。
亮眼
雷达本身是高精尖科技,俗称信息化战场的“火眼金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雷达信号领域唯一一个国内高校实验室。兰岚和团队成员在这里开展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攻关等研究,擦亮“千里眼”,将目标看得更远更清。
实验室的学术氛围是宽松的,这里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尽管如此,预约满座的会议室、时间安排紧凑的导师组会、周末都人满为患的学术报告会……实验室成员对于科研的热情没有因为自由的学术氛围而消减。相反,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8项,包括国家奖13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26项。获批国家级人才51人次,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63人次。
去年,学校创新搭建“答疑坊”,主动为青年教师牵线搭桥,促进更有深度的交流研讨。朱圣棋教授和许京伟副教授是实验室团队课题组的成员,每当兰岚遇到科研上的“疑难杂症”,常请教这些“师兄”,一起推算公式,激烈讨论至深夜。在实验室浓厚氛围的感染下,兰岚的专业水平逐日提升。“他们对我的个人成长和规划给了很多建议。”兰岚说。
兰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抗欺骗式干扰。如何精准探测雷达信号“迷雾弹”?兰岚和团队成员想出了许多“良策”:数次研究雷达波形,比对各方目标检测结果和参数等,独创性地提出基于新体制波形分集阵的抗干扰与解模糊一体化、检测与估计一体化等新方法,解决了雷达主瓣抗干扰、距离解模糊等“卡脖子”难题。此外,她在团队中参与搭建了国内首个波形分集阵雷达原理样机,实测数据验证了该体制较传统方法的优越性能,给雷达信号探测滴上了“滴眼液”,获国内外好评,并被追踪报道。
育苗
在学风和教风方面,导师廖桂生教授的言传身教,常令兰岚感动。
兰岚与导师廖桂生教授合影
廖桂生教授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是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作为负责人获批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入选国家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次,廖桂生教授刚下飞机,距离上课只有不到一小时的时间,他来不及吃中饭,打了车到北校区后匆匆奔跑到阶梯教室为同学们上课。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无论何时,廖桂生教授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他有用粉笔板书的习惯,每一个重要的公式都亲自推算一遍,每一个重要的原理都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述。“听廖老师的课,总会额外收获很多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兰岚说。
当上老师后,兰岚积极向廖桂生教授看齐,利用学生时代播音主持积下的功底,浅显易懂地表达枯燥的理论知识,坚持打造“沉浸式”课堂。与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提倡让学生去黑板做题并讲解,在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坚持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讲课,对于如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等重要定理,结合几何图形与GIF动画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领会其含义;以具有红色西电特色的矩阵、数字作为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九章算术》等民族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兰岚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作为“过来人”,她与学生交流没有距离感。课题组的学生也常常“师姐师姐”地喊着,有的还请兰岚指导论文。每及此,即使出差,兰岚也总是笔耕不辍,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方法原理、语言文字上都有详细的评论和修改建议。每次修改完成后,她总会第一时间发送给对方。
“我这个毕德显班上的学生学习挺‘内卷’的。”自从当上班主任后,兰岚邀请以前优秀的学长做线下经验分享会,与学生分享在竞赛和学习方面的经验之谈。她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传承“西电”红色精神,立足雷达信号领域研究,不断精益求精,为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点击下图
购买《中国青年》2023年第4期


“中国梦 青年志——第十届‘陕西好青年’青春风采录”

系列报道

火箭“心脏”跑出加速度——记航天六院十一所空间站建设长征五号B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团队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宋泽宇 李翊(实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火眼金睛   陕西   西安   中国   编辑部   省委   战场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室   信号   教授   团队   博士   领域   青年   学生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